中職舞蹈教學中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徑與實踐探索
【摘要】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入人心,思政教育在各類教育領域的重要性愈發突出。特別是在中職舞蹈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文章從中職舞蹈教學出發,面對當前中職舞蹈教學存在的內容與方法創新不足、學生基礎與需求多元等問題,中職教師應在舞蹈基本功訓練、舞蹈作品創作與表演、舞蹈欣賞與批評中融入思政教育,講解傳統文化、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為中職舞蹈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中職舞蹈教學;思政教育;多元融合;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在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單純的技能培訓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中職教育的目標逐漸轉向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育的內涵也在不斷深化和拓展。舞蹈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的情感表達和審美功能的藝術形式,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外,還能助力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然而傳統的中職舞蹈教學過于側重于技巧和表演藝術的傳授,較少融入思政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培養相對薄弱。因此,將思政教育與舞蹈教學有效融合,培養出既有專業技能又有良好思想品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時代發展所需,教育改革所向。
1.中職舞蹈教學中思政教育融入缺乏系統性的原因
從現實情況來看,當前部分中職院校的舞蹈教學內容較為固定,注重技術技能的培養,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缺乏系統性。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缺乏對舞蹈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很多人將舞蹈僅僅視為一種娛樂或放松的手段,而忽視了其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擁有獨特的表現力和思想性,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身體協調性,還能通過肢體語言傳遞情感和思想。舞蹈教育應當被視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在身體與精神層面都得到全面發展。而當前的觀念偏差,實際上與我國傳統教育的“應試”導向有著深刻的關系,尤其是舞蹈未被視為一門獨立的重要學科,而只是作為一種課外活動來進行,缺乏對舞蹈深層價值的理解和尊重。
二是中職舞蹈教育培養目標的偏差。許多中職院校側重于培養職業舞者和優化舞蹈師資,將技術技能視為人才培養核心,這種教育目標未必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隨著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舞蹈教育也應當從“專業舞蹈人才”的培養向“具有社會適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轉變。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僅是舞蹈技巧高超的舞者,還需要能夠在多個領域、不同職業角色中活躍的綜合型人才。舞蹈教育要緊密結合社會發展趨勢,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三是舞蹈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傳統教學模式依然依賴口傳身授的方式,舞蹈教學強調記憶和技術訓練,缺乏創新性和實踐性。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現代教育對創意和個性化的要求,尤其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教學手段顯得相對落后。
四是舞蹈教師藝術素養不夠。舞蹈教師的藝術素養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目前許多舞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傳授學生舞蹈動作,而忽略了鍛煉學生的舞蹈技能和藝術精神。老師無法激發學生的藝術情感,學生就難以將內心的情感利用舞蹈的方式表現出來。舞蹈教學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還是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如果教師本身藝術素養不夠,無法有效地傳遞舞蹈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背景和藝術哲學,就無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舞蹈的深刻寓意和包含的情感,導致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2.中職舞蹈教學中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徑
2.1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舞蹈教育地位
學校一方面需加強對舞蹈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引導,通過校園媒體、家長會、社會講座等多種渠道宣傳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變家長、學生甚至教師對舞蹈教育的片面認知;另一方面,各中職院校也應將舞蹈教育納入學校的整體教育體系,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評價標準,確保舞蹈教育在學校的教育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為舞蹈教育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2.2優化培養目標,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根據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院校需要重新定位中職舞蹈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僅要培養學生扎實的舞蹈技術技能,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創新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同時與各類企事業單位、文化藝術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了解社會對舞蹈人才的具體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以增強其社會適應性。
2.3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傳統的口傳身授模式已不適用于當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教師需融合多種教學方法創設與舞蹈作品相關的場景,讓學生切身感受舞蹈的情感和內涵,或借助多媒體、互聯網、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和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蹈表演、舞蹈比賽、社會演出等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錘煉技能、積累經驗。
2.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藝術素養
中職院校需組織教師參加各類舞蹈理論培訓、學術研討會等活動,鼓勵教師攻讀相關專業學位,不斷更新和豐富舞蹈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通過開展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支持教師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課程內容;同時,教師通過參與舞蹈創作、演出等活動,積累舞臺實踐經驗,將實踐中的經驗和感悟融入到教學中,使教學更加生動、實用。
3.中職舞蹈教學中思政教育融入的具體實踐
3.1舞蹈基本功訓練中的思政教育融入
在舞蹈基本功訓練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能提升舞者的舞蹈技能,還能培養堅持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舞者在長期的基本功練習中增強身體柔韌性、力量、協調性和平衡性等基本素質,同時培養舞者對身體各部位的精準控制力和調節能力。這種訓練不僅提升了舞者的動作精準性和流暢度,還強化了他們的身體控制力、線條感和力量感,使他們在舞蹈中能夠更豐富地展現情感層次和藝術表現力。基本功訓練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堅持,這個過程能夠培養人的耐心和毅力。隨著基本功的逐漸扎實,學習者會發現自己在技能上的進步,這有助于建立自信心。同時,扎實的基本功為舞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藝術創作空間,使他們在表演中能夠更加自如地展現不同的情感狀態、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從而達到深層次的藝術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僅是藝術表現的升華,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
以中國古典舞《踏歌》為例,教師需要先向學生講解“云手”“盤腕”“踏步”等基本動作,讓學生仔細觀察動作的細節和身體的姿態,并安排一系列身體素質訓練,包括壓腿、踢腿等腿部柔韌性訓練和腰的前俯后仰、左右側彎等腰部的訓練,為完成古典舞中優美的身姿和動作打下基礎。在訓練過程中,教師需穿插講解中國古典舞的文化內涵,讓學生了解《踏歌》作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作品,其動作來源于古代的踏歌舞蹈,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審美情趣,通過教師和學生對古代踏歌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以及在舞蹈中的體現進行互動探討,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教師還可通過音樂的引導和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練習“云手”等動作時,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的宮廷或民間場景中,通過動作表達出古典舞所蘊含的溫婉、含蓄、典雅等情感特質,使舞蹈更具藝術感染力。這樣的基本功訓練能讓學生不僅在舞蹈技能上有顯著提升,還能在表演時更好地展現出古典舞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達到技術與藝術、情感與文化的有機結合。
現代舞《覺醒》對于培養學生的身體力量、爆發力和空間感知能力也有良好的作用,同時還能通過舞蹈表達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舞強調身體的力量和控制,所以教師要安排一系列地面力量訓練,如進行核心力量訓練,讓學生躺在地上,進行腹部肌肉的收緊、放松練習,以及腿部的抬起、放下等動作,增強腹部和腿部的核心力量;進行手臂力量訓練,如俯臥撐、平板支撐等,提高手臂的支撐能力和穩定性,為完成現代舞中各種高難度動作提供力量支持。同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現代舞《覺醒》中的一些典型動作技巧,如“收縮-放松”“跌爬滾打”等。以“收縮-放松”為例,教師講解動作要領,即通過身體的快速收縮和突然放松,產生一種富有彈性和爆發力的動作效果。教師進行示范,讓學生感受動作的力量感和節奏感,然后帶領學生進行分步練習,在教授簡單的身體局部動作的同時,教師還應通過設置不同的空間移動路線和動作要求,訓練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如在教室中劃分不同的區域,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按照指定的路線進行移動,同時完成一些現代舞的基本動作,如跳躍、旋轉等。在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身體與空間的關系,保持動作的流暢性和連貫性,增強對空間的掌控能力。在基本功訓練過程中,教師還應根據舞蹈內容展開更深層次的討論,組織學生圍繞不同舞蹈作品反映的社會問題進行交流和反思,引導學生在舞蹈動作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鼓勵學生將討論中產生的情感融入到動作中,通過身體的力度、速度、幅度等變化,展現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使舞蹈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這種融入了多樣舞蹈技巧和情感體驗的作品會使舞蹈在展現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引發深刻的思想碰撞,實現舞蹈技能與思想情感的有機結合。
3.2舞蹈創作與表演中的思政教育實踐
在舞蹈創作與演出的過程中,學生除了需要表達自己的藝術情感外,還需要對作品所蘊含的社會和文化內涵進行深刻的思考。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適當融入思政教育,精心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并詳細規劃課程內容,讓思政教育能夠有效融入舞蹈課堂中。教師可從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舞蹈入手深入探索其中所隱藏的豐富文化內涵;或選擇那些能全面展示民族團結、社會責任和愛國主義等核心主題的舞蹈,讓學生在舞蹈創作活動中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脈搏。
由北京舞蹈學院創作的舞劇《人間四月天》就是一部以“中華第一才女”林徽因生平為創作底色的國標舞劇,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林徽因一生的孜孜以求和無私奉獻,謳歌了她對中華古建筑遺產保護和發展中國建筑研究體系的杰出貢獻,同時也折射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舞劇中的每個章節都通過不同的舞蹈形式和情節,展現著林徽因在不同階段的生活和事業。該舞劇不僅塑造了林徽因的形象,還通過群像的方式,展現了梁思成、徐志摩等一代學者的風采,他們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展現著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擔當。這一舞劇將西方的舞蹈語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精心創作了與國標舞十支舞各自特性相匹配的音樂,且在視覺呈現上突破了歷史時空的界限,舞臺背景中出現的古建筑模型、四合院的場景等都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觀劇體驗。而舞劇中出現的景泰藍工藝、古建筑模型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元素的展示也讓觀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不難看出,舞蹈中的符號性表達可以作為思政教育的有力工具。正如國標舞中的雙人配合和群舞等形式可以作為思政教育中的集體主義、性別平等、團隊協作等主題的載體,在中職舞蹈教學課堂上教師理應全方位引導學生從舞蹈動作的配合和情感傳遞中,理解團結合作、互相尊重、遵守規則等精神。
3.3舞蹈欣賞與批評中的思政教育引導
舞蹈欣賞和批評環節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文化鑒賞力的關鍵。在舞蹈欣賞和批評環節,教師的目標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舞蹈作品的基本要素,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審美情趣。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求學生在評價作品時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通過邏輯推理和分析來支撐這些觀點。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分析和解讀舞蹈作品,而不僅僅是從表面的技巧或情節進行評價。比如在舞蹈作品分析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包括“這部舞蹈作品表達了什么情感或思想?它是否達到了創作者的意圖?舞者的動作與情感是否協調?在某些場景中是否存在技術與情感的脫節?這部作品所使用的舞蹈語言是否有創新?它如何突破了傳統或現代舞蹈的界限?舞蹈的節奏、結構、道具等是否為整體效果服務,是否與音樂、舞臺設計等其他元素協調統一?”等,引導學生在欣賞舞蹈的過程中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去審視作品。
舉個例子,在欣賞《春之祭》這一現代舞作品時,教師首先要介紹的就是《春之祭》的背景,包括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創作意圖、作品的首演引發的爭議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的背景知識框架。教師在組織學生觀看《春之祭》的舞蹈視頻時,不僅要強調注意舞蹈的動作、節奏、結構、道具等元素,還應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這部舞蹈作品對于原始的野性、對自然的敬畏等概念的表達,分析舞者的動作、表情等是否達到創作者的意圖,觀察舞者的身體語言是否能夠準確傳達作品的情感,看舞者是否有動作過于技術化而缺乏情感表達的部分,這部作品所使用的動作設計、節奏變化等舞蹈語言是否有創新等,讓學生在作品不規則的節奏、強烈的動作對比中感受舞蹈對于作品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增色效果。
4.結論
舞蹈課程作為一門公共藝術和美育課程,是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感和人文素養起到關鍵作用。舞蹈教學不應僅僅被視為基礎的非專業教育或素質教育,還應當拓展到激發學生對審美、情感和思想的深刻理解與思考。將思政教育融入舞蹈課程并非單純地引入理論內容,而是要改變教學內容和方式,讓學生不僅能在舞蹈實踐與創作中領悟藝術的深層次價值,還能通過藝術體驗感悟與自身生命成長的緊密聯系,將藝術背后的德育思想與價值觀念與個人生命經驗相結合,進而促進他們精神上的成長和品格的塑造,助力教師在舞蹈課程中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推動學生在認知與情感方面的全面發展,并深化課程思政的建設內涵,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尚舞》 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