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鼓子秧歌的藝術風格與發展保護措施
【摘要】山東鼓子秧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北宋,其藝術風格獨特鮮明,表現形式豐富多樣。研究表明,鼓子秧歌以其獨特的角色設置、豐富的場圖變化及粗獷豪放與細膩婉約相結合的舞蹈動律,構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鼓子秧歌面臨傳承人老齡化、創新不足、社會關注度降低等挑戰。文章通過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加強人才培養、促進文旅融合、創新表現形式等保護措施,旨在能夠有效推動鼓子秧歌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山東鼓子秧歌;藝術風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傳承發展
山東鼓子秧歌是發源于山東省商河縣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不僅在中國傳統舞蹈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對社會文化生活產生深遠影響。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以及文化環境變遷,鼓子秧歌面臨諸多挑戰和困境。一方面,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導致傳統文化環境發生變化,掌握傳統秧歌技藝與純正舞蹈風格的民間藝人日漸減少;另一方面,現代文化娛樂形式的多元化沖擊著傳統藝術的生存空間。
1.山東鼓子秧歌的歷史沿革與文化價值
山東鼓子秧歌作為中國北方民間舞蹈藝術的杰出代表,歷經千年演變而形成獨特的藝術體系與文化內涵。從歷史學和文化學角度,系統梳理鼓子秧歌的發展脈絡、地域分布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身份的確立過程,深入探析其文化價值與社會功能,為理解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的歷史定位以及當代意義奠定基礎。
1.1歷史起源與發展脈絡
山東鼓子秧歌源于 北宋,成于明,盛于清,經歷了由祭祀活動逐漸向民間文化藝術形式轉變的歷史演進過程。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起初與商河地區的民間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祭祀儀式包含“開道鑼”“點路燈”“撒小米”“燒紙錢”等環節,鼓子秧歌則作為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祭祀儀式后進行表演。隨著社會變遷,鼓子秧歌逐漸脫離原初的宗教祭祀功能,轉向以娛樂與藝術表現為主的民間舞蹈藝術。元明時期,鼓子秧歌在形式和內容上均有顯著發展,清代則是其鼎盛時期,表演形式日趨成熟,角色設置與場圖結構基本定型,形成了“傘領鼓、棒帶花,對面就打,左進去、右出來,轉繞駁花”的表演程式,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文化特色。
1.2地域分布與文化內涵
鼓子秧歌主要分布于山東省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地理環境的開闊平坦為大規模、多人數、復雜場圖的鼓子秧歌表演提供了天然舞臺。作為黃河下游農耕文明的產物,鼓子秧歌深刻反映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景、精神情感以及審美追求。鼓子秧歌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農事祈福,通過舞蹈動作象征性地表達對豐收的祈愿;二是社會倫理,舞蹈中的角色關系以及表演規范蘊含著傳統社會倫理道德觀念;三是審美表達,粗獷與細膩并存的舞蹈風格體現了農民樸素而富有層次的審美情趣。鼓子秧歌的表演場合多在傳統節日與喜慶活動中,成為農村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促進社區團結、增進鄉鄰情感的社會功能。
1.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立與意義
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商河縣申報的秧歌(鼓子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Ⅲ-2,標志著鼓子秧歌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非物質文化遺產身份的確立對鼓子秧歌的保護以及傳承具有深遠意義:在文化層面,提升了鼓子秧歌作為傳統文化遺產的地位和影響力,促進了學術界對其價值的重新認識與研究;在制度層面,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多方參與的保護機制,為鼓子秧歌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與資源支持;在實踐層面,推動了傳承基地建設、傳承人培養及技藝記錄等具體工作的開展,為鼓子秧歌的活態傳承創造了有利條件。非遺身份的確立將鼓子秧歌置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宏觀背景下,彰顯了其在文化多樣性保護中的重要價值。
2.山東鼓子秧歌的藝術風格分析
山東鼓子秧歌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以及豐富的表現形式在中國傳統民間舞蹈中獨樹一幟。運用舞蹈美學、民俗學以及藝術學的研究方法,從表演結構、角色體系、場圖設計以及音樂伴奏四個維度深入剖析鼓子秧歌的藝術風格特征及其文化內涵,揭示其粗獷豪放與細膩婉約相結合的美學特質與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2.1表演結構的獨特性——“行程”與“跑場”
山東鼓子秧歌的表演結構主要分為“行程”與“跑場”兩大部分,構成了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行程”是指舞隊在行進或進入表演場地前的舞蹈形式,具有過渡性與儀式性的雙重功能,表演者在有序的隊形中隨音樂節奏行進,通過簡單而富有規律性的舞蹈動作展示各角色的基本特征,為正式表演營造氛圍。“跑場”則作為表演的主體部分,進一步細分為“文場”、“武場”以及“文武場”三種類型。文場以跑動為主,舞者在行進過程中保持相對靜態的動作,鼓棒均不響,體現了沉穩內斂的藝術風格;武場時舞者停止跑動,在各自位置上同時做各自的動作,展現出激烈奔放的表演特點;文武場則是舞者在跑動中于中心或交叉處相同角色輪番做動作,實現了動靜結合、張弛有度的藝術效果。這種表演結構的設計體現了山東民間藝術中對立統一的美學原則,通過行程與跑場、文場與武場之間的對比與轉換,營造出豐富的藝術層次與表現力,形成了鼓子秧歌獨具一格的表演美學。
2.2角色體系與舞蹈動律特征
山東鼓子秧歌的角色體系以舞者所用道具命名,主要包括傘頭、鼓子、棒槌、拉花與丑角五種角色,形成了嚴密而富有層次的表演體系。傘頭作為領舞者,左手握平頂傘,右手拿牛胯骨,動作圓潤,線條流暢,傳遞出老者的沉穩與智慧;鼓子左手握兩面圓形小鼓,右手持鼓槌,通過掄鼓帶動身體,做各種跳、轉、撲、蹲的動作,展現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美。表演者身著紅黃相間的傳統服飾,在場上展現出鼓子秧歌獨特的舞蹈動態與角色特征,充分體現了其粗獷豪放與靈活多變的藝術風格(圖1)。棒槌雙手各握棗木棒,通過“上挑”“下蓋”“左搓右擦”等擊打動作,表現青少年活潑向上的精神狀態;拉花則右手持彩扇,左手拿綢巾,雙臂在空中展開掄動,動作輕盈飄逸,散發出女性特有的婉約之美。不同角色的舞蹈動律各具特色卻又相互協調,共同演繹著顛顫、劃圓、蹲撲、跳竄等基本動作,形成了剛柔并濟、粗獷細膩相融的舞蹈風格。鼓子秧歌角色在搭配上必須遵循偶數原則,如傘的基數為4,則以4的倍數遞增,其他角色必須是傘的倍數,這種嚴格的數量關系反映了民間藝術對形式美的追求以及對陰陽平衡觀念的藝術表達,構成了鼓子秧歌獨特的藝術美學體系。
圖1 山東鼓子秧歌表演中的角色展示與舞蹈動態
2.3場圖設計的藝術空間
山東鼓子秧歌的場圖設計豐富多彩,路線變化錯綜復雜,體現了高度的藝術創造力與空間組織能力。其場圖形式多達百余種,包括“牛鼻鉗”“勾心梅”“一街二門”“六六大順”“里四外八”“八條街”“四門斗”等,每種場圖都有其獨特的結構特點與象征意義。從空間構成來看,鼓子秧歌場圖多數遵循“外圓內方”的基本原則,既符合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又滿足表演需要的均衡美感。表演時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程式進行,舞者在多變的隊形中保持“傘領鼓、棒帶花,對面就打,左進去、右出來,轉繞駁花”的基本法則,創造出嚴謹而不失活力的藝術空間。鼓子秧歌場圖的變換需要眾多舞者的精密配合,簡單者需幾十人,復雜者需上百人共同完成,舞者在龐大復雜的舞蹈陣形中始終保持“跑不散、舞不亂、整齊劃一、動靜有序”的狀態,體現了集體舞蹈的嚴密組織性和高超技藝。
2.4音樂伴奏與審美特質
山東鼓子秧歌的音樂伴奏以打擊樂為主,輔以管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音樂體系,與舞蹈動作緊密結合,共同塑造出鮮明的藝術風格。伴奏樂器主要包括大鼓、銅鑼、大鈸、小鈸等打擊樂器和嗩吶、笛子等管樂器,音樂結構由“開場鑼鼓”“行進鑼鼓”和“表演鑼鼓”三部分組成,節奏明快有力,變化豐富。鼓子秧歌音樂特點為“急促繁忙似雨打芭蕉,穩健雄渾如波濤洶涌”,通過快慢結合、強弱對比的節奏編排,烘托不同場景的藝術氛圍,引導舞者動作的變化與轉換。在實際表演中,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呈現動態互動的特點:一方面,音樂節奏控制舞蹈進程,引導舞者完成隊形變換與動作轉換;另一方面,舞蹈場面的變化也影響音樂的節奏調整,特別是在“武場”表演時,音樂節奏往往隨舞蹈動作的強弱變化而調整速度與力度。這種音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形成了鼓子秧歌“聲舞合一”的藝術特質,音樂的鏗鏘有力與舞蹈的粗獷豪放相得益彰,共同構筑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審美風格。
3.山東鼓子秧歌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措施
面對現代化進程中山東鼓子秧歌傳承發展的多重困境,建立系統有效的保護傳承機制與探索可行的創新發展路徑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以及文化傳承創新實踐,從制度保障、傳承體系構建、藝術創新以及文旅融合四個維度提出具有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措施,旨在促進山東鼓子秧歌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3.1制度保障與政策支持
構建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是山東鼓子秧歌有效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地方政府應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框架下,制定專項保護條例,細化保護責任,明確各級文化部門、教育機構、傳承基地等主體的保護職責與權益,構建多層級聯動的保護網絡。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監測機制,定期對鼓子秧歌的傳承狀況、保護成效進行全面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實現保護工作的動態調整與科學管理。完善經費保障機制,設立專項資金,建立財政撥款為主、社會資金為輔的多元投入模式,確保傳承人培養、技藝記錄、活動開展等工作有穩定的經費支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鼓子秧歌的核心技藝、音樂、場圖設計等進行系統性梳理與知識產權登記,防止文化流失和濫用。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出臺針對性政策,如將鼓子秧歌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在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設立專項支持計劃等,為鼓子秧歌的傳承與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3.2傳承人培養與技藝傳授體系構建
建立健全多層次傳承人培養體系是確保山東鼓子秧歌活態傳承的關鍵環節。完善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制度,在省、市、縣三級建立傳承人名錄,明確傳承人權利義務,為傳承人提供技藝展示、交流學習的平臺以及必要的生活保障。實施“青苗計劃”,在中小學校與社區開展鼓子秧歌普及教育,選拔具有潛質的青少年進行重點培養,建立青少年傳習基地,形成梯隊式傳承格局。創新傳承方式,將傳統的口傳心授與現代教育方法相結合,編寫規范化教材,開發系統化課程,建立技藝等級評定標準,提高傳承效率與規范性。重視學術研究與技藝整理,組織民間藝人、學者專家、教育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對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角色特征、場圖設計、音樂伴奏等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整理與理論研究,為傳承實踐提供學術支撐。推動數字化保存與傳播,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鼓子秧歌的動作要領、表演程式等進行數字化采集和記錄,建立數字資源庫,開發虛擬現實、動作捕捉等新型學習工具,拓展傳承渠道。
3.3藝術創新與當代表現形式探索
藝術創新是山東鼓子秧歌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的內在動力。堅持“保護為本、活態傳承”的理念,在保持鼓子秧歌核心元素與藝術風格的前提下,探索符合當代審美與表現需求的創新路徑。深化藝術語言的創新研究,分析鼓子秧歌的動作語匯、結構程式、表演邏輯,提煉其藝術精髓,探索傳統舞蹈元素的現代轉化方法,實現藝術形式的有機更新。拓展表現內容的時代內涵,將當代社會生活、時代精神與傳統表演形式相結合,創作反映現代生活、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型鼓子秧歌作品,增強藝術的現實關照與情感共鳴。推動舞臺呈現的藝術提升,運用現代舞美設計、燈光技術、音響效果等手段,提高鼓子秧歌的舞臺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實現由民間廣場到專業舞臺的轉化升級。加強跨界合作與融合創新,與現代舞蹈、戲劇、音樂等藝術門類開展深度合作,吸收借鑒其藝術表現手法與創作理念,拓展鼓子秧歌的藝術表現空間。
3.4文旅融合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文旅融合發展是山東鼓子秧歌實現社會價值轉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深度挖掘鼓子秧歌的文化內涵與旅游價值,將其作為商河地區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設專業化的展示基地,集中展示鼓子秧歌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成果,設計互動體驗項目,提高旅游體驗質量,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開發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將鼓子秧歌的藝術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開發具有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的紀念品、服裝、工藝品等衍生產品,拓展文化產業鏈,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轉化。推動節慶活動的品牌化運作,將傳統的鼓子秧歌表演與現代節慶活動相結合,策劃組織具有影響力的鼓子秧歌藝術節、比賽、展演等活動,吸引游客參與,提升地區知名度與文化影響力。構建“文化+旅游+科技”融合發展模式,運用數字多媒體、虛擬現實等現代科技手段,創新鼓子秧歌的展示方式和傳播途徑,滿足不同受眾的文化需求與審美期待。
4.結語
山東鼓子秧歌作為山東地區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凝聚了當地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在現代化進程中,鼓子秧歌面臨傳承困境與發展挑戰,保護與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是對文化多樣性的維護。通過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加強人才培養、促進文旅融合、創新表現形式等措施,能夠為鼓子秧歌注入新的生命力,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
文章來源:《尚舞》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