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導向下的城市更新規劃思路探索——以上海松江區中山街道老城區為例
在我國全面轉向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思路背景下,人本導向的城市更新具有探索的現實意義。本文構建了人本導向城市更新規劃框架,在物質空間提升的基礎上,關注城市使用者需求,并以上海松江區中山街道老城區為例,探討更新規劃思路,以期對其他地區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提供規劃借鑒。
1 背景:人本導向與城市更新
1.1 從“重物輕人”到“以人為核心”,人本理念進一步彰顯
人本主義城市規劃理念強調“以人為本”,這一思潮在現當代城市規劃發展的歷程中,影響日趨體現。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城市規劃主流理念實現了從科學主義向人本主義的轉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城市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奉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使得城市建設更多地圍繞大規模、快增長而展開,人本主義理念較難較少實踐。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物為本”的科學主義發展理念得以反思;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強調“以人為核心”,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新型城鎮化建設,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我國全面轉向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發展觀。
1.2 從“拆改留”到“留改拆”,我國城市進入有機更新階段
我國城市更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大規模舊區改造階段、新千年開始的有序更新階段以及近年以來的有機更新階段。城市更新從對城市舊區進行成片改造與對城市歷史風貌保護進行早期嘗試,到實施旗艦項目、對重大項目進行開發與再開發,再到強調社會、經濟、文化問題的綜合處理;城市更新的模式已由最開始的福利主義、經濟增長取向向綜合價值取向轉變。
1.3 人本導向下的城市更新將城市使用者作為出發點與落腳點
在新的發展時期,人的利益成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城市居住者與就業者生產生活需求與切身利益,應成為城市更新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人本導向下的城市更新規劃,在傳統物質空間完善的基礎上,關注城市使用者需求,通過人口結構的解析與優化,使后續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實踐能從城市使用者本身出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 框架:人本導向下的城市更新規劃框架
人本導向下的城市更新規劃關注于地區發展與目標定位相協調,城市公共服務、就業崗位與城市使用者需求相協調,民生設施的資源供給集約化利用,產業發展高速且高質,并且規劃的貫徹與實施應體現城市規劃管理的精準與精細,具體框架如下:
1)評定地區現狀 從設施配置、公共空間、人文風貌、綜合交通、人口結構與崗位特征等方面進行現狀評定。
2)保障基本民生 在摸清現狀與需求的基礎上,補充短板,構建服務體系。這是基于物質空間角度的民生保障規劃,也是城市更新規劃的基本要求。
3)提升地區價值 明確地區的發展目標,指引地區發展路徑的確定與落實。
4)優化人口結構 在深度解析人口結構的基礎上,提出優化人口結構的思路與計劃。這是基于人本視角的理念實踐,是人本導向下的城市更新規劃不同于一般更新規劃的升級體現。
5)打造亮點項目 以重點項目帶動的方式來落實規劃思路。
6)精細城市管理 針對重點項目建立項目庫,將傳統的條狀管理轉變為塊狀管理模式,并提出重點地塊的分類指引。
3 探討:人本導向的老城區更新規劃思路
3.1 案例選取
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街道老城區東依松江經開區和出口加工區,西靠松江老城組團中心,向北緊連松江新城總部研發功能區。面積約為3.83平方公里。
3.2 依據短板清單,保障基本民生
3.2.1 評定現狀,形成民生設施、公共空間、綜合交通短板清單
依據《上海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技術準則(2016年修訂版)》和《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將設施與公共空間細分為15min、10min與5min服務圈層,結合現狀常住人口數據,利用GIS等時圈分析方法,分析各圈層的供需平衡度與步行可達覆蓋率,在此基礎上形成民生設施與公共空間短板清單,并將清單細化落實至各居委會。以現狀摸底為基礎,針對短時擁堵與停車難,形成綜合交通短板清單,并細化落實至各居住小區。
3.2.2 多手段多途徑,完善民生設施、公共空間與綜合交通三大體系
通過新建、遷建、保留與挖潛等技術手段,以滿足15min社區生活圈民生設施與公共空間配置需求與步行可達覆蓋率要求。通過增加彈性支路、減少擁堵路段開口、智能化交通管理等措施,優化短時擁堵路段交通組織;基于“有限供給”原則,結合重點項目增設公共停車場;通過小區內部道路改造、立體停車、錯時共享等措施,改善停車矛盾。
3.3 以文化認同,提升地區價值,增強高人力資本人群吸引力
3.3.1 常住人口中高人力資本人群流出
依據人口來源,將現狀常住人口劃分為原住、滬籍遷入及外省來滬三類,其中原住人口年齡結構呈衰退特征,青年人占比僅為32%,遠低于滬籍遷入人口、外省來滬人口以及規劃區常住人口中的青年人比重。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有能力實現階級躍升的大部分年輕原住民選擇離開,同時以低成本居住與較為便利的公共服務設施吸引了大量經商與務工的外省來滬人口與滬籍遷入人口,規劃區成為來滬人員的務工居住地以及滬籍進城人員的聚集地。
3.3.2 改善環境,提升地區價值,吸引高人力資本人群
在我國城鎮化快速增長時期,城市的增長依托于工業化與地方經濟發展;區別于傳統城市增長理論,后工業時代,高人力資本和創新群體更多傾向于遷移到具有豐富娛樂休閑環境的城市與區域,這也是老城區留不住原住青年的重要原因。通過改善環境、彰顯文化價值、提升地區等手段,吸引并留住高人力資本人群,從而實現年齡結構的改善與人力資本的品質提升。
3.4 營造宜居生活圈,形成多樣化的良性效應
3.4.1 常住人口多元“拼貼”,務工人員社區融合度低
規劃區現狀常住人口中原住人口、滬籍遷入人口、外省來滬人口比重為23:41:36,人口來源多樣性程度指數為97%,是典型的多元人口“拼貼”地區。高比重的外來人口多為進城務工人員,具有“居住追隨工作”的居住特征,社區歸屬感弱、融合度低。
3.4.2 以融合計劃營造宜居生活圈,形成多樣化的良性效應與人口資本的自我改善
制定幸福社區融合計劃,營造可達、精細化、集約復合的社區宜居生活圈,提高社區生活幸福指數,實現多元人口的吸引與融合,從而形成多樣化的良性效應。
通過社區信息共享平臺、閑置物品享借平臺、興趣部落等媒介搭建促進人口融合,通過高外來人口小區的業委會創新試點強化社區自治與共治,通過社區職業互助、全年齡運動會等活動形成人群互動,通過居民共建共享社區景觀、兒童互動空間等空間的建立實現居民交流。
3.5 搭建勞動技能提升平臺,提升常住人口勞動技能結構
3.5.1常住人口技能改善能力差
規劃區常住人口主要工作于松江經開區、松江出口加工區以及松江老城組團中心,以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生活性服務業)為主,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較低;傳統制造業、生活性服務業對就業者學歷水平與勞動技能的要求比較低,使得常住人口勞動技能改善能力較差。
3.5.2 搭平臺,實現人口勞動技能結構的提升
規劃通過新建街道職業培訓學校、就業服務中心、職業文化交流場所等方式,搭建多種等級與模式的學習交流平臺,通過開展社區培訓互助活動、舉辦智匯論壇、搭建社區信息共享平臺等手段,促進就業人口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
3.6 打造重點項目,提升產業能級與業態形式
3.6.1 崗位供給數量少、能級低
規劃區內崗位供給數量少、密度低。通過梳理規劃與分析,崗位供給中零售與餐飲業態數量占比達68%,崗位供給以生活性服務業為主;并且具有“臨街店面、服務社區生活、規模小”這些現狀特點。
3.6.2 聚集創新產業、引入多元商業,以重點項目建設為契機實現產業升級與業態提升
引入文創產業,打造文創產業集聚區。通過對本地文化的挖掘與植入,以文化創意零售、特色餐飲、主題展覽空間、創意文旅等多種文創業態為載體,促進產業升級。
打造創業創新共享空間。提供低成本、便利的辦公空間以及完備的服務設施,為創新創業者提供產業孵化空間支持。
引入多元商業,對部分商業廣場進行改造升級。增加商業業態中娛樂休閑空間配比,注重消費體驗;提升社區商業品質,為引入新零售業態提供空間。
3.7 建立項目庫,形成年度計劃,以重點項目建設指引精細城市管理
3.7.1 依據規劃思路,建立規劃項目庫
依據補充物質空間短板、提升地區價值、營造宜居生活圈、提升人口勞動技能、產業升級業態提升等規劃思路,提出八大重點工程項目,依據空間區位,形成30個子工程項目。結合政府需求,制定項目推進年度計劃、2年計劃及5年計劃。
3.7.2 針對重點項目形成建設指引,實現精細化城市管理
嚴格控制子工程項目空間形態、功能業態,對項目功能、改造方式、建設計劃、運營管理等提出要求,形成各項目地塊的建設指引,將項目納入土地出讓合同進行管理,以保證規劃的貫徹實施,實現精細化城市管理。
4.結語
目前我國已進入有機更新階段,在“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建設思路下,人本導向的城市更新將成為我國未來城市存量規劃的發展趨勢。人本導向的城市更新能夠在改善城市物質空間的基礎上關注于城市使用者需求,提升地區價值、優化人口結構,提升地區軟實力,從而形成城市更新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街道老城區為例,提出關于人本導向的城市更新思路,希望對其他地區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提供規劃借鑒。
本文來源:《城市住宅》:http://www.007hgw.com/w/kj/12544.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