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數量井噴式增長,創新質量卻陷入“高原式瓶頸”:科學界的“量變”何時引發“質變”?
“論文發得越多,創新越像奢侈品”——這大概是當下學術圈最真實的寫照了。
Nature去年一篇封面文章直接攤牌:1945年至今,論文的“顛覆性指數”暴跌了90%以上,搞科研的越來越像“知識裁縫”,縫縫補補又三年 《科研生產力現狀》報告中舉例美國近80多年來的科研生產力趨勢。 凌晨三點還在改論文,鍵盤敲得噼里啪啦,但仔細一看,論文里“改進”“應用”“評估”這些詞滿天飛,而“創造”“發現”卻成了稀有物種。 為啥論文越卷越多,創新卻越來越難? “發不夠3篇SCI,畢業?免談!”“評職稱?先看論文數量!” 這種“唯數量論”的評價體系,逼得人不得不把科研拆解成流水線作業。高校老師忙著“量產”論文應付考核,博士生熬夜改數據湊圖表,連本科生都開始內卷發論文。低垂的果實被摘完了,高處的創新卻沒人敢冒險去夠 大團隊吃肉,小團隊喝湯,沒個百人團隊、千萬經費,誰敢碰顛覆性課題?可現實是,大項目資金扎堆“穩妥”領域,真正敢冒險的小團隊反而拿不到錢。 學海無涯,創新成本太高:光是讀懂領域內前沿論文就得花幾年,等摸到邊界想突破時,頭發都快掉光了。 如果愛因斯坦活在今天,他那篇“奇跡年”論文還會不會因為缺乏引用被拒稿? 然而抱怨歸抱怨,問題還得解決。 評價體系:給“慢科研”一條活路 荷蘭有些大學已經開始試點“十年磨一劍”模式,教授六年不考核,專心憋大招。國內也有團隊提議,把“顛覆性潛力”納入基金評審,哪怕研究目標看起來像天方夜譚 資源傾斜:給冒險者發“勇氣勛章 支持高風險探索,允許失敗,甚至鼓勵“有價值的失敗”。科研本就是試錯的過程,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 在科研圈,高風險往往意味著高回報,但現實是,大多數資源都流向了那些“穩妥”的研究——畢竟誰也不想把錢砸進一個可能打水漂的項目里。可問題是,真正的顛覆性創新往往誕生于那些看似“瘋狂”的想法。 跨界合作:打破學科“信息繭房” 人工智能+生物、量子計算+材料……創新往往誕生在學科的交叉地帶。多辦點跨學科沙龍,讓搞數學的和搞醫學的嘮嘮嗑,指不定能碰撞出火花 期刊改革:給“非主流”研究開扇窗 頂級期刊都愛追熱點,冷門領域的好文章反而發不出去。很多冷門領域因為短期看不到應用前景而被忽視,但這些領域往往藏著顛覆性創新的種子。 多支持點“非功利”的深度科普,讓科學回歸好奇心驅動 建立“創新潛力”評估機制 在項目評審中,除了看研究計劃的可行性,還要重點評估其“創新潛力”。比如,可以引入“顛覆性指數”或“長期價值預測模型”,幫助識別那些可能改變游戲規則的研究。
圖片來源:《科研生產力現狀》
欄目分類
- 期刊被核心剔除后,為了重回核心,能有多拼?
- 能獨立發C刊的人并不希望C刊被取消......或者說應該取消的不是C刊,而是不合理的審稿、約稿、發文制度,相反應該增加c刊才是!
- 第一次見這種審稿流程——論文收稿后直接到退稿??!為什么沒有中間的流程啊,是告訴我不用等了,后面會直接退稿嗎?
- 年中,我總結了2025年論文發表的三大誤區,唯期刊、唯時間、唯價格。針對新時期論文發表,我會給出全新的發表策略,進來看~
- 警惕!新型評職稱論文發表騙局產生,已有萬人入局!
- 第一次知道省級期刊下面還有市級期刊,長見識!但是評職稱發論文時,到底能不能發市級期刊呢?求問……
- 法學博士、法學教師,想發核心期刊論文,你就看這幾個刊物啊!比著仿寫,雖然要求高一些,但是相對好發,聽我的,準能錄!
- 學校對導一作博二作的論文不認定為畢業條件!這屆碩博生,更難了!如今發文難度恐怖如斯!
- 剛剛!最新版2024 JCR更新!經常發的(好發SSCI)期刊影響因子有不同程度漲幅!
- 大學教授退而不休,活躍一線,持續擠占C資源,到底是生命不息,發文不止,還是應該適時讓賢?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