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首檔明星書信朗讀節目《見字如面》的傳播價值分析
2016年12月29日,《見字如面》合集版第一期在騰訊視頻上線播出,黑龍江衛視于12月31日21點20分播出。首播點擊量突破500萬,主話題#在此見字如面#沖至新浪微博綜藝話題榜第二,節目相關話題閱讀量已達到7543萬次。播出第二期就以9.4分的高分刷新了豆瓣綜藝節目的新高度 ,超越了《奔跑吧兄弟》、《快樂大本營》、《明星大偵探》等多檔熱門電視節目,并連續三周蟬聯豆瓣熱門綜藝榜。在第三期播出當晚,主話題#在此見字如面#再次登頂微博話題榜榜首,24小時之內紛紛收到來自@光明日報、@中國新聞周刊、@鳳凰娛樂等諸多微博大V的自動轉發、好評及推薦;與此同時也引來多個微信大V公眾號如毒舌電影、獨立魚電影等撰寫長文力推《見字如面》,數篇點擊量逾10萬,成為紅極一時的“現象級”綜藝,被譽為綜藝界的一股清流。
一、節目創意:以書信為載體的中國人文魅力傳播
近期,一篇名為《令人焦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的帖子紅遍網絡,一夜間相似的網絡文章被接二連三的高頻轉載。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人的年平均閱讀量為0.7本,是所有調查國家中最低。針對于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的火速崛起、人們日益依賴網絡這種現狀,國家也在宏觀方面出臺了相關對策。為應接將于2017年召開的黨的第十九大,國際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開展2017年全民閱讀工作的通知》,在現如今這個國家提倡“全民閱讀”的大環境下,《見字如面》節目組嘗試延伸閱讀,用電視語言展現書信魅力似乎更平易近人、易于被大眾理解和接受。
從已經播出的節目來看,節目的形式很單一:一桌、一信、一人。但即使是這樣元素單一、形式簡約卻依然可以打動人心完全是因為節目中所集中展示出的中國文化魅力,這種魅力是厚重的、文藝的、也是靜謐美學所產生的互動聯想回味,這是在喧囂流行的現在人們所缺失和亟需的一種特別體驗。節目中通過演員們的演繹,仿佛是讓兩個時空的人在歷史的結點上相遇了,拉近了信里信外的距離,把觀眾帶到了信里面去,感受主人公書寫時他們的心路歷程。但僅憑單純的朗誦,節目還不至于引發如此洪流般的反響,節目之所以迅速走紅,其中的關鍵在于實力派演員的精湛演技。朗誦書信本質上還是對寫信者內心獨白的生動演繹,這對于朗誦者無疑是極大的考驗。因為節目組所選的絕大多數都屬于私人信件,作者在寫作時并不是為了發表,所以在信中也就飽含了更多真實的信息和更為真摯的情感。
在這樣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之所以驚覺書信的珍貴,是因為在泛娛樂化的浪潮里,我們習慣了碎片化閱讀,與之相較下信中的字斟句酌都變得直抵人心,每一封信都像在還原一個真實場景,而演員們用聲音的精彩表現更是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使得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懷、社會風貌都變得觸手可及。
在這檔節目中,演員們最細微的表現都會被觀眾放大、仔細推敲并賦予意義。其中王耀慶與張國立所讀的黃永玉與曹禺的往來書信時,這段表演之所以被網友冠以殿堂級的對戲正源于幾個小細節的表現:同臺站位等候時的沉思、對視時會意的笑以及對彼此欣賞的溢于言表。在王耀慶讀到信的結尾時“我還想到有一天為你的新作設計舞臺,永玉,又及”、“我還想貢獻給你一些雜七雜八的故事,看能不能弄出點什么來,永玉,又及”的兩次回身;在交換位置時張國立對王耀慶豎起的大拇指;在張國立讀到“永玉啊!”時還回頭像王耀慶招了下手以及張國立朗誦結束時兩人的握手擁抱都把相交多年的好友的真摯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演員們讀信時語氣的抑揚頓挫、停頓時的嘆氣、自然流露的肢體表達都使信變的有血有肉?!兑娮秩缑妗酚米钫鎸嵉闹袊鴥热?,對抗當下流行的超大型喧囂的綜藝類節目,始終保持著零差評的觀眾反饋,被譽為“綜藝清流”。
二、節目制作:文化類電視節目創新
四年前,隨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的迅速崛起,文化類綜藝也曾紅極一時,一度呈現井噴之勢,引得各大衛視爭相效仿。這也就無可避免的導致文化類節目墮入同質化的怪圈??v觀總體,節目大多以競賽、挑戰等形式為主,形式上大同小異使得觀眾很快陷入審美疲勞導致影響力難以持續。而《見字如面》成功擺脫了固化的競賽模式,以明顯的差異化在同質化的類型綜藝中脫穎而出。他并非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一樣提倡人們恢復文書信件的書寫,網絡時代下書信的消亡已是不可逆推的趨勢,但是書信這個載體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情感是不應該消逝的。
《見字如面》節目組從全國各大檔案館、博物館、文史研究機構、民間及私人信件收藏家手中初選出逾千封信件,而最終入選的只有一百多封。這一百多封信件橫亙古今,涵蓋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階段,展現了歷史的不同截面。這些書信的作者,既有2千多年前秦軍中的大頭兵黑夫與驚,也有唐代大家韓愈,民國女神蕭紅,當代藝壇大將黃永玉、曹禺,寶島歌后鄧麗君和蔡琴等。信的內容也保羅萬象:蔡琴寫給前夫楊德昌的一封公開信,這封被譽為“史上最佳放手信”表現出的是蔡琴對這段過往的釋然;16歲的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訣別信;禁煙英雄林則徐在發配邊疆前寫給夫人的一封家書。節目組竭力避開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段落,盡力去探尋那些未曾被人發現的故事:可能是普通人的一封充滿家庭瑣事的家書,可能是名人在荒唐年代未為人知的心事,盡可能多元化的展現信件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感情狀態、價值觀念和文字風格。
節目在網上熱播后,一時間各大門戶網站、微博大V、微信大V公眾號都一邊倒的評價為:雖然坐擁足以撐起一檔大型真人秀的明星資源,節目組卻不消費明星、制造話題、炮制爆點為目的。盡管節目宣稱不靠“流量鮮肉”和話題來炒作,但無可否認,節目之所以擁有現如今的美譽,仍少不了實力派嘉賓個人形象以及影響力的背書。但通過明星的正面影響力,利用明星們所擅長的本領以及最精簡的方式也的確可以稱為文化類節目的一個良好開端。
三、節目未來:書信朗讀類節目的可持續性發展
近年來,“文藝”一詞更多的是被貶義化,特別是在網絡流行語充斥的今天,文藝相關的詞被污名化為一種假清高、矯情、做作的代名詞。但《見字如面》這檔節目重新為人們找回了文藝氣息:演員入場時、結束離開時觀眾自發的鼓掌、朗誦到精彩動情處時觀眾給予的數分鐘掌聲都為節目平添了一絲形式感。這種形式感是一種對寫信人、對朗誦者、對信念的尊重,這在現如今的綜藝節目中實在是極難看到的。 然而,任何節目都有生命周期,觀眾也都會經歷從新鮮感到審美疲勞這樣的過程。因此,如何保有節目的創新性以及可持續性也就成了每個節目所必須面臨的問題。
說回到節目本身,《見字如面》的節目形式來自于英國一個很有名的活動Letter Live,這個活動從2013年開始由蘇格蘭獨立出版社Canongate發起,每年一次,主辦方請許多老戲骨在Freemason`s Hall為觀眾朗讀各時代的信件;它還曾和援助難民的人道主義組織、公益性寫作機構等進行合作,目的是向書信寫作藝術和精神致敬。從已知資源我們不難了解,原版節目更像是一種集會式的狂歡,人們聚在一起分享高品質的精品,演員對于信的演繹本身就是一部值得回味的作品,整個過程像是帶觀眾欣賞了一出好戲,這與中國版的節目定位以及預期目標都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在《見字如面》中,形式主要是通過主持人和嘉賓對于信件的背景導讀來引出目標信件,之后通過明星朗誦配以主持人和嘉賓互動解讀,往復循環。原本節目環節設置朗誦前主持人和嘉賓對信件背景進行普及以及朗誦后對信件進行深度解讀是為了提升節目吸引力和引導觀眾思考。但從彈幕情況來看,相較于朗誦者的演繹,觀眾對于其他版塊的評價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總的來說,觀眾對于解讀板塊中主持人的人選、嘉賓在解讀版塊中的功能定位、解讀版塊的時間設置等方面都提出了質疑,這都是在之后的節目中節目組可以借鑒及整改時的參考依據。
盡管目前《見字如面》這檔節目激起了國人對于文藝情懷遺失的思考,但談論這檔節目是否成功還為時尚早。如何把一時的現象級綜藝進行有效地可持續性推動是節目目前該思索的問題。但從節目的社會性目標而言,目前攢下的好口碑以及這檔節目所喚起的國人對于人文情懷遺失的思考已經成功了一半,然而想要節目持續地迸發生命力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來源:《視聽》:http://www.007hgw.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