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紀錄片的紀實手法
一、基礎:真實性事件的選用
電影大師塔爾科夫斯基指出,導演的本職工作就是雕刻時光,將時間烙印在膠片上。雕刻技術的優劣在于是否能將主體刻畫得惟妙惟肖,電視紀錄片的優劣就在于能否將事實以合乎情理的方式流暢的表達出來,表達真實,雕刻時光,就是我對電視紀錄片的根本要求。其中真實性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主體的真實性。現實事件是不確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紀錄片顯然不能將所有的含義都表現出來,但是如果對事件僅僅作單方面、一個含義的解釋卻也顯得不足和片面,使得紀錄片帶上了強烈的傾向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模糊的表達,將現實中事件的模糊意義重現于紀錄片中,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真實。
時間、空間的真實。這里的真實性包括時間流程的真實,空間整體的完整,時間空間結合的真實。時間的壓縮、空間的分解都會使得受眾對于理解真相打折扣,而這種折扣對于視真實為生命的紀錄片來說是致命的。而時間空間的錯誤結合則更是紀錄片的阿喀琉斯之踵,此類的錯誤在蒙太奇式的表現中更為常見。
二、側重:主體情感的表達
畫作最傳神的往往是畫面里主體的眼睛,對于紀錄片來說,最能表達拍攝意圖、提升拍攝高度的無疑是拍攝主體,而主體流露出的情感也可以說是整部片子想要傳達的重要思想(這里的主體包含萬物,不僅是人),可以這樣說,將主體的情感完整生動地表達出來,紀錄片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一)平民視角中的智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對生活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在接受的信息和服務越來越多的今天,媒體應該方下身段,做到對觀眾的尊重,多從最廣大受眾的角度看問題。以平民的視角觀察生活、關注生活、解讀生活,用平民化的語言和視角組織電視紀錄片的拍攝,做到能讓最廣大的平民理解和認可。
《望長城》中的王向榮,《龍脊》中的潘能高,《三節草》中的肖淑明,《沙與海》中的劉澤遠和劉丕成,《西藏的誘惑》中的攝影家孫振華乃至于《遷徙的鳥》中的鳥兒,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帶給我們感動。感到正在于曾經真實地和我們處于同一片大地之上,還有就是在紀錄片中我們知道了他們的追求、他們的夢想,我們感動的正是在面對自己夢想或是追求時他們那種不懈的努力與堅守,而這一切都源于我們清晰的看到了他們的內心世界,看到了主體的情感表達。《望長城》成功之處就在于,相較于風景和人物更關注平民的生活,從本質上記錄長城周圍蕓蕓眾生百態,從而具有了永恒的價值。
(二)情感釋放的窗口:細節
那么如何表現主體的情感呢?我認為把握細節最重要,細節鏡頭能起到豐富主題和深化主題的作用。細節極具表現力,它不僅能將人物此時動作、聲音記錄下,難能可貴的是它還可以將人物的神傳遞給受眾,人物或動物的個性和內心情感變化通常表現在他們一系列細微的動作和表情,細節展示比解說詞更有感染力、更能被觀眾銘記,這可以是一個畫面的捕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定格。
《動物世界》以及《人與自然》中經常會出現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動物間的獵殺、捕食場面,過程短暫,真實撼人。但同時,也會有動物夫妻間或母子間的卿卿我我、纏綿繾綣的溫情畫面進入我們的視野,配合上趙忠祥極富感染力的聲音解讀,頓時讓人感覺到了很多時候人類世界所沒有的的溫情,這就是情感釋放的優點,它所折射的是創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讓受眾記住你對這類事件的解讀從而銘記。
三、關鍵:鏡頭視角的把握
紀錄片藝術創造的最大空間往往在畫面的各類鏡頭運用上,這里的鏡頭要求不僅僅是流暢和自然,更要求在視頻畫面處理上和同期聲的加工上符合標準甚至于別出心裁、更上一層樓。此外,鏡頭就是紀錄片的眼睛,從此中可以窺見整部片子創作人員的藝術素質,以及對整體效果的把控,運用多角度攝像,更加貼切的為主體和內容服務。以下談一下自己對于幾個常用的鏡頭的理解。
(一)空鏡頭:寫意效果下的韻味悠長
空鏡頭一般來說有表現時間、介紹環境以及渲染氛圍等作用,通過空鏡頭的運用,可以將客觀的景物和主觀的人物情緒結合起來,將受眾帶入其中,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更甚者,還能引發受眾的聯想,襯托主體的情感變化。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邊城》中對于空鏡頭的運用,它不是一部紀錄片,但是其對于空鏡頭的運用對于紀錄片來說仍然很有借鑒意義,空遠、荒寂、凝寒,無聲無息,卻有熱切的情緒從凝寒的畫面里透出來,渲染了導演想要展示的湘西小城的環境,這些空鏡頭,沒有人物,卻是人們深層心理的暗示,很好的契合了中國畫作史上的留白原則。
(二)長焦鏡頭:空間壓縮下的重巖疊嶂
比廣角鏡頭拍攝的相片,長焦鏡可以令背景的景物顯得更大,這就使得縱深的空間被狠狠的壓縮,遠近距離被拉近,鏡頭的焦距越大,這樣的感覺越發明顯。我們常常見到的流星、飛馳的車輛等都是長焦鏡頭的杰作,在激烈的比賽當中,長焦鏡頭也可以輕易捕捉他們的舉動和賽況。視覺方面的壓縮就使得畫面的虛實感很濃厚,這種獨特的畫面給人以新穎、曲折夢幻的感覺,同時構圖也更加緊密,尤其在舞臺等突出主體的場合,淺景深可以更加符合要求。
(三)特寫鏡頭:紀錄片的點睛之筆
特寫鏡頭用來突出某些細小的、不明確的主體細微動作,在很多時候可以明確展示主人公內心的情感波動。特寫就像是 作文里面的排比句式,歌曲里的反復吟詠,有著明顯的強調和抒情意味,是用鏡頭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優秀的特寫鏡頭,往往會打開你審美記憶的窗戶,在你腦里產生豐富的意象。在電視紀錄片中最能展現導演的審美意象的特寫,具有獨特的視覺吸引力,那些扣人心弦的特寫鏡頭,常常使人深深體會。那些分辨率極高的優秀鏡頭,細致入微的分析出主體的面部特征,將主題淋漓盡致表現出來,具有極大的視覺沖擊力,表現出主體強烈的抒情力量。
四、拔高:個性化的展示
哲人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電視紀錄片的意義同樣在于此,記錄不同主體的興衰枯敗,傳達斑斕的世間百態,見證社會的無情變遷。在這部分我要專門談談《望長城》這部片子,以此來說明個性化展示的方法和重要性,因為我覺得這才是中國人真正會講自己故事的開始,《舌尖上的中國》等近年大熱的紀錄片在此都可以找到絲絲印記。
90年代初,12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望長城》橫空出世,一開播就好評如潮,有學者說,它真正做到了返璞歸真。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朱羽君則稱其為“一場熒幕上的革命”。這部片子采用的紀實手法給當時觀念落后的中國的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因為它做到了與眾不同,個性化得讓別人都來模仿它。
劇組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相互攙扶前行的鏡頭并未如往常般剪掉,與王向榮母親的大段對話保留了下來,尋找王向榮的過程艱辛全部體現在了片子中等,這些取舍的選擇使得它體現出了紀錄片的本質,真實與保存時光。
對于紀錄片中主持人的定位也是該片的不同之處。主持人是事件與觀眾之間中介,他的聲音既能參與事件的進程,又能隨時面對面與觀眾交流,之前的紀錄片還是沒有擺脫主持人播音員化的做法,《望長城》劇組盡可能重現主持人的作用:在紀錄片中,主持人就像是一個導游帶著觀眾體驗,又像是一個線索,跟著主持人能夠挖掘出許多的不同的故事,他帶著觀眾感受長城兩邊的人情冷暖。鏡頭跟著主持人一路探訪,“尋找王向榮”、“夜訪古城堡”、“點烽火測試狼煙傳信速度”等逐段展示出來,長城的古老厚重,長城對自然生態及人口遷徙變化的影響,長城兩邊的百姓的生活狀態展露無遺。
五、結語:
作為影視中的文化典范,紀錄片將繼續承擔著傳遞文化,解讀歷史或現實現象的責任。雖然紛繁復雜,一直推陳出新,努力記錄的是現在,努力再現的是真實的過去。通過現實的真來揭示生活中隱藏的道理,給受眾一個感悟、品鑒生活的平臺,產生一種真實的人生感悟,或是強烈的情感共鳴,我想這就是優秀的電視紀錄片所能帶給受眾的真實體驗。
本文來源:《視聽》:http://www.007hgw.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