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綜藝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作用研究——以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為例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更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根基。在博大精深且種類繁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當聽眾,詩詞文化則是其中奇珍至寶,在眾多詩詞當中都濃縮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呈現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詩詞不能夠成為當代人們供奉在“廟堂”的古老文化,而應當使其現代普世意義充分發揮。因此,如何讓這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能夠歷久彌新地傳承下去,是當今時代人們需重視的問題。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媒體,深刻認識到自身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重責,在相繼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等眾多優秀文化類綜藝節目之后,在2016年又精心策劃制作了《中國詩詞大會》,創新性地將抽象化的詩詞文化以具象的電視節目形式表達出來。節目自第一季開播以來便實現了口碑與收視的雙豐收,到2018年第三季完結,帶領我們共同領略了古典詩詞之美,形成了“全民詩詞”的文化浪潮。《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使古代詩詞推廣變得更加好看、好聽且極具趣味性,有著諸多創新之處,文章便以該節目為例,針對優秀綜藝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作用展開分析研究。
一、優秀綜藝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作用
(一)詩詞為本,汲取傳統文化內核
近年來我國電視熒屏上出現了大量不同類型的綜藝節目,整體呈現泛娛樂化、低俗化趨勢,許多節目在滿足觀眾短暫歡愉后,并未引發觀眾的深入思考,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審美疲勞。而央視制作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則更像是眾多綜藝節目中的“異類”,其一詩詞文化內核滿足了觀眾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及寶貴精神財富,該節目與詩詞作為本體,帶領觀眾共同領略中華詩詞的魅力,使得傳統文化在電視熒屏上重放光彩。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全民參與的大型文化類綜藝節目,但自古以來詩詞文化始終以一種曲高和寡的姿態存在,為了實現大眾化弘揚,節目組應當做好詩詞選擇的專業性與普及性權衡。因此,節目組所選擇的詩詞篇目大多源自教材課本,屬于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并且涵蓋了不同的主題風格,跨越了長達數千年的時間,從《詩經》到毛澤東詩集,均有所涉獵。因此,《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打造的這檔更加“接地氣”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讓觀眾在感受詩詞美感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營養;在學習經典詩詞的同時,也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
(二)賽制合理,盡顯傳統文化風采
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旨在打造全民參與的詩詞盛宴,所以并沒有將節目定位與專業性、學理性過強的知識競賽,而是采取更加簡單、新穎、靈活的賽制,呈現出各知識階層均能接受的節目形式。其中,賽詩、飛花令、擂臺賽等賽制的安排都對詩詞文化的弘揚起到有利效果。自古以來,古代文人便有賽詩傳統,《中國詩詞大會》將該傳統作為節目賽制形式,并且以“以一敵百”的循環機制去設置單人挑戰與守擂爭霸環節,讓節目更具趣味性與懸念性。
從《中國詩詞大會》的第二季開始,增加了“飛花令”比拼環節,這一創意源自于古代文人雅士飲酒對詩,節目制作人員將這一行酒令的文字游戲進行了改良,關鍵字眼的設置不再局限于“花”,像“風”、“酒”、“夜”等古詩詞中的高頻字也能成為“飛花令”環節的關鍵字眼,通過選手之間你來我往的詩詞對誦,營造出緊張刺激、趣味橫生的賽詩氛圍。此外,節目組針對不同難度的題型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比如簡單熟悉的詩詞便要求回答前后句,較為生疏的詩詞則以多項選擇的形式出現,同時節目組還邀請了眾多專家學者向觀眾講解詩詞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與我們的現代生活緊密結合。通過合理賽制的安排,《中國詩詞大會》帶領觀眾一步步走進詩詞世界,感受詩詞的底蘊,真正實現了展現詩詞風采,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三)詩意化形,營造傳統文化意境
從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舞美設計來看,無論是動畫、音樂,還是舞臺等元素都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旨在用造出讓人身臨其境的傳統文化意境。通過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將原本抽象化的詩詞意境以影像形式具象表達出來,并且舞臺燈光會隨著詩詞的不同而變化,顯得別有一番韻味。《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更是搭建了炫麗的水上舞臺,讓人仿佛置身于波光粼粼中聆聽詩詞,漫游在詩詞的海洋當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感。
節目主舞臺背景是一塊弧形的LED屏幕,能夠跟隨詩詞內容的不同去顯示相應影像,比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時會顯示出西嶺、白雪、江邊、船等冬季美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時會顯示出毛主席蒼勁有力的書法以及紅軍長征的艱苦歲月。同時,百人團每一位選手面前都會有LED小屏幕,有選手答錯便會呈現出盾牌被擊碎的效果,場面甚是壯觀,也為整個比賽氛圍渲染了緊張感。如此看來,《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設計極具詩情畫意與古典韻味,通過具象化呈現讓觀眾身臨其境去感受詩詞之美,沉浸在傳統文化的美好意境中。
二、電視綜藝節目中弘揚傳統文化的創新策略
(一)創新傳統文化制作理念
從近年來我國自主創新的弘揚傳統文化的原創文化類綜藝節目來看,幾乎都根植于本土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為節目創新找尋源泉,收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豐收”,得到觀眾與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傳播積極健康的文化是電視媒體的重要使命,所以電視媒體人在制作綜藝節目時應當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去有效彌補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促使國人能夠重拾傳統文化精神,引起觀眾的內心共鳴。因此,電視綜藝節目應當以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核心靈魂,對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理念予以創新,推出更具民族風格、文化底蘊的優秀節目。
(二)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一直以來,傳統文化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外,與當前大眾化、娛樂化的綜藝節目顯得格格不入,所以要想獲得更好的傳統文化弘揚效果,則應當作出傳統文化作品的局限,找尋更適合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方式,讓當今時代人們群眾能夠更加接受與喜愛。綜藝節目無疑是目前極為大眾化的趣味性、娛樂性節目,以傳統文化作為核心,以綜藝節目形式傳播,能夠有效達到向大眾傳播傳統文化的目的。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則充分利用了現代化的傳統手段,通過微博、微信平臺去征集參賽選手,并且節目播出過程中通過掃描二維碼能夠與節目現場同步答題,贏取獎品。可見,對綜藝節目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能夠獨辟蹊徑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這對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言更具現實意義。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視節目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進行創新編排,能夠以綜藝節目的形式去調動觀眾的收看興趣,從而引導觀眾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感悟。由此看來,優秀的電視節目巧用綜藝節目的形式,承載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場詩詞文化的盛宴,帶給觀眾一場重拾經典、感悟詩詞的精神洗禮,為更多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策劃制作提供了眾多借鑒之處。在今后的激烈市場競爭中,電視媒體從業人員更應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助力文化類優秀綜藝節目的長遠發展,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來源:《視聽》:http://www.007hgw.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