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互聯網時代私紀錄片的審美價值
私紀錄片這一概念的出現,使得紀錄片表現出別具一格的創作手法和藝術風格,攝影機開始對準自我,紀錄電影由宏大的敘事背景轉向更為私密小眾的話語主題,讓藝術與受眾的心理真實距離逐漸消失。創作者淡化了對事件社會意義上的探索發現,而是轉變為更具有個體話語權的表達,用一種碎片化的、更為私密性的題材體現其意義與主題。
在這個互聯網盛行的時代,私紀錄片所構建的私密空間被打破,受眾的窺私心理一步步走向極端。自媒體時代催生了多種社交媒體的運營,直播軟件也如雨后春筍,它具備拍攝方式簡便、傳播時效更為迅速等特征。大眾開始傾向于利用網絡媒介的傳播表達自我,甚至滿足自我,私人領域變得公眾化,自媒體則成為這個公眾化的載體,使得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對傳統道德、價值觀及秩序的消解和沖擊,暴露和窺視日益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本文旨在揭露這一現象問題,并探討互聯網時代下私紀錄片所體現出新的審美價值。
一、傳統私紀錄片的審美特征
傳統私紀錄片將本該對準社會歷史、對準政治文化的鏡頭對準了創作者自己,審美形態從外延轉變成自省,除了追求以非虛構電影的方式呈現真實世界之外,私紀錄片更追求于創作者與受眾心理距離的接近性,利用影像探索個人的隱秘世界,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心理。“以第一人稱講述,使紀錄片接近于日記、散文,以及先鋒派或實驗電影/電視的面貌。重點從勸說變成了表達。影片所表達的內容,使制作者本人的觀點以及他對事物的獨特看法。這些個人話的表達與社會以及現實世界的表現相契合,使之成為一部紀錄片。”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來說,私紀錄片的攝像機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對準創作者的親朋好友甚至其本人,有時以作者的個人敘述用畫外音的方式對影像進行分析和解釋,填充非虛構電影中與事件有關的知識和角色的心理,直接與觀眾產生對話。從心理層面來說,私紀錄片的創作者毫不隱晦地制作著他們關于自己和自己世界觀的敘述,當對準社會的鏡頭對準自我時,攝影機進入了一個封閉式的環境,留給受眾思考的空間由向外擴散轉變成向內深入,人們進入了反省時段,拍攝者也將話語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從紀錄片的創作角度來看,導演成為影像產生的決定性動因,他畢生所學的美學與哲學、個人情感與意識形態都會在影像中有一定程度上的映射。很多紀錄片創作者都會強調敘事的客觀性,攝影機是“墻壁上的蒼蠅”,影片中不容許夾雜個人情感,但倘若從紀錄片的選材到剪輯整個過程來判斷的話,導演的個人意識無疑會體現在影片中。
當影片中的被攝主體是導演熟識的人或物,甚至是自己時,創作者能更準確地把握影片的全方位動態,探究一個最簡單直白的問題——“我是誰”或“你是誰”,這種個體意識最能引發受眾的認同感,觀眾越來越習慣于從他人的故事中尋求自己的人生感悟,非理性主義對大腦的控制遠勝于理性主義占有的比例。“群體從來不受理性的指引,毫無疑問,是幻覺引起的激情和愚頑,激勵著人類走上了文明之路,在這方面人類的理性沒有多大用處。作為支配著我們的無意識的力量的產物,這些幻覺無疑是必要的。”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弗洛伊德始終認為若人類在理性和意識的控制下去探究一個問題,那人類社會永遠都得不到進步和發展,人不能總是保持在清醒思維狀態下,欲望才是人的本質,它需要尋求一個發泄口,適當地進行發泄,才能滿足于人類的精神世界。所以當受眾本能地壓抑自己的欲望后,他們發現紀錄片中的人物正在做他想做卻沒做的事情,打破了他的常規而刺激了潛意識,這個時候他能品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感,讓影片里的那個人成為他自己,讓他自己去尋求那個基本問題,“我是誰?”
二、互聯網時代私人領域公眾化
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第四媒體”盛行的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與電視時代傳統的傳播方式截然不同,受眾會主動選擇甚至參與傳播。私紀錄片所創建的私人空間愈來愈向公眾化轉變,互聯網時代下的私人領域出現過分暴露、隱私偷窺、欲望升級等現象,網絡直播平臺的興起與推廣就是受眾選擇與參與的結果,而自媒體的應運而生更是對這一現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人這種高級動物配備了太多低級的屬性,越是不允許看的人們越想看,越是不允許過界的人們越要去觸碰,當達到目的窺探成功后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快感,久而久之釀成病癥,便是所謂的“偷窺癥”。在日常生活中,窺視他人的秘密是一件不容易實現的事情,但網絡直播將窺視正大光明化,媒介成為了職業化的窺視者,正大光明地滿足了受眾窺視的快感。
在傳統的私紀錄片中,拍攝者會呈現出自主的參與模式,暴露出拍攝中“我”的介入,拋棄了客觀立場,讓自我存在的價值、所體驗到的情感經歷和軀體感知這些極其私密的話題呈現在熒幕上。所以,拍攝者讓私紀錄片帶著鮮明的個人標簽,讓影片具有明顯的個性與風格,每一部私紀錄片都是無法復制再粘貼的。而互聯網時代下,個人空間的私密屬性已然被更改,公私之間的界限也不再分明,暴露成了時尚、窺私成了大眾化的行為,特別是風靡一時的網絡直播,利用便利的自媒體平臺,將手機移動終端成為最簡便的直播設備,技術和市場同步發展讓人人都能做主播。生活化的直播方式和平民化的直播語言讓每一場網絡直播將私人空間曝光在千萬受眾面前,其內容包括吃飯睡覺、穿衣化妝、喝酒聊天、才藝展示等等,無實質性內容的網絡直播卻是每個主播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觀看者可以線上與其互動交流,遇上喜歡的主播還可以送出虛擬物質獎勵。網絡直播將娛樂和利益最大化,掀起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全民狂歡盛宴。
受眾在窺探的過程里會有這樣一條規律:大多觀眾會不由自主地邊看邊罵,理智告訴他們這種直播節目完全就是“暴露”與“偷窺”的表現,但感性思想讓他們無法毅然決然關掉電腦,越是有這樣的矛盾存在,越讓受眾體驗到了興奮感,使得欲望與道德的戰爭總會前者勝出。觀看電腦或手機是一個相對私人且放松的行為,所以受眾會在一個較為私密的地方接受信息,在這種隱蔽的狀態下人們本能的欲望會大大上升,偷窺的行為也就此產生。所以網絡直播通過售賣私人空間,利用無意義的影像刺激受眾的感官,導致其理性的喪失,審美價值的消解。
三、互聯網時代私紀錄片的審美價值
隨著紀錄片創作者的探索與實踐,私紀錄片呈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特別是在錄像中,個人的表達日益增多,它不僅體現出自身的時代價值,更具備獨特的審美體驗。創作者不僅僅局限于在影片中體現日常生活里反常的心理動態,或有意暴露出自身的心理傷痛,除了一系列由家庭錄像帶組接的私紀錄片模式之外,創作者會以自身角度看世界的方式在私紀錄片中展現出關乎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問題,利用建構私人空間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價值觀體現私與公的轉換。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傳播已經成為主力軍,私紀錄片理應得到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它所構建來的私人領域具有后現代意味的時代價值,它的創作條件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而降低,紀錄片的話語權普及到每個人的手中,精英性與權威性的格局被打破,身份的轉變形成了巨大的市場。特呂弗曾前瞻“未來的電影會比個人和自傳小說還要更個人化,就好比是個人的表白或者是日記。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會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并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與電影關聯在一起。”
創作者就是紀錄片中的主人公或參與者,他們極其自然地與外界觸碰溝通、表現內部心理世界。私紀錄片如同他們親筆寫下的“影像日記”,人們習慣于在日記中記錄日常、評判周遭、剖析自我。這種公開化的“影像日記”是隱秘而真實的自我暴露,它可以幫助創作者深入探究自己的內心世界,傾訴煩惱宣泄個人情緒,甚至具有化解家庭矛盾、解決自我心理疾患的作用。但在互聯網時代下,大眾傳播媒介構建了一個虛擬環境,以網絡直播為代表的虛擬私人領域的個體價值被破壞,全民爭做主播的當下,暴露泛濫,窺視成性。網絡直播是消費社會下的產物,雖然能夠受到商業利益的回報,但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性。的確,精神食糧也成為了消費品中的一種,受眾常常要為了獲得快感而買單,但這種并不具有理性意味的消費要適可而止。泛濫可成災,感性狂歡只是生活的調味品,而不是必需品。受眾對大眾傳播媒介是有依賴性的,所以網絡傳播的內容是否真實而干凈對于受眾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傳播者應該為其設置一道保護墻,避免純凈的心靈遭受欺騙,也不能被浮夸的傳播內容歪曲靈魂。
四、結語
“紀錄片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手段為我們提供真實世界某部分的表面現象或者將其再現。它們支持或者代表某些個人、團體和機構的觀點。同時也表達印象、提出建議、設置議題或者貢獻他們自己的看法,并且試圖說服我們,希望我們把他們的觀點當作正確意見接受。”倘若私紀錄片被娛樂和快感侵占時,它便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價值。私紀錄片并不是一個提供給受眾窺探他人隱私的通道,也不是隱射現實家長里短的冗長電視劇,出色的紀錄片不僅停留在簡單的感官快活上,更是在文化中的審美、認知、教化功能上得以體現。紀錄片的審美趨勢由先鋒性的精英文化逐漸向個體發展,話語權也由權威轉向民眾,對于“真實性”的話題探討不再局限于影像的真實、故事的真實,而越來越傾向于心理真實。
在新媒體這一大時代環境下,私紀錄片低成本、小制作的創作模式讓越來越多的受眾轉變為創作者,網絡傳播除了讓紀錄片的發行變得更為簡便快捷以外,創作者的表達也呈現出隨意性和低俗性,利用感官符號快感的享受迎合受眾、迎合市場,摒棄了紀錄片應有的藝術性以及人文關懷。紀錄片的人文關懷是其本質所決定的,對自身的關懷,以及對自身生存環境狀態的關懷,是紀錄片創作者所應該具備的能力和使命。筆者相信,正是在互聯網盛行的當下,有新媒體的參與和自媒體的推波助瀾,網絡平臺加強監管力度、實施凈化措施,私紀錄片的大眾性與草根性將會得到顯著提高,潛移默化地提升受眾的審美水平,讓私紀錄片在互聯網時代體現出新的價值,成為富有時代特色的媒介形式和藝術形式。
本文來源:《視聽》:http://www.007hgw.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