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校園音樂節發展現狀及傳播價值研究
現代科技與大眾傳媒的發展為音樂傳播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使我們每天都能夠通過唱片、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渠道獲得音樂信息。雖然錄音技術的發展使音樂信息得以保存并傳播,但當表演者與聽眾面對面進行交流,才是音樂作品最原始最自然的表達,音樂節這種將音樂演出與音樂交流、音樂比賽等內容融合的大型音樂活動亦成為年輕人最為推崇的活動形式。
與以商業目的為主要出發點的國內著名音樂節如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張北草原音樂節等不同,校園音樂節以大學生為主要受眾,以大學校園為主辦場地,以健康向上的風格為主要基調,以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為主要目的,廣泛而龐大的受眾群體,靈活而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使越來越多的音樂節將視角定位在高校,同時此類活動也吸引了眾多大學生乃至社會群體的關注。
一、國內戶外音樂節概述
音樂節早已成為國內外青年人群追求平等自由、崇尚個性空間的新型方式,早在1995年末和1996年初的“穗港深獨立音樂會”開創了中國戶外音樂節的先例,而也有人認為“1990”現代音樂會就算是中國首次音樂節。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起,全國各地紛紛舉辦大型戶外音樂節,很多都已成為中國音樂圈內的年度盛事。以北京迷笛音樂節為例,自2000年創辦以來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搖滾音樂節的典范,這場起初旨在體現專業實踐成果而在學校禮堂舉辦的音樂交流活動,到2003年每日觀眾人數已過萬,音樂節也從禮堂搬到了露天廣場,音樂類型也從搖滾拓展到電子、嘻哈、前衛音樂等領域。除此之外迷笛音樂節還設立創意市集,并且提供食品和飲料,音樂節不僅是搖滾樂迷享受音樂的好去處,也成了所有年輕人的娛樂休閑場所,形成了國內音樂節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我國目前持續舉辦的大型音樂節有數十個,各省市地區性或民間自發舉辦的音樂節數目更是難以統計。音樂節涉及各種音樂類型,包括古典、現代、搖滾、爵士音樂節等,還有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節、民歌節、曲藝節等;從活動內容上包含音樂表演、學術研討等形式;從舉辦規模上包含全國性、區域性、地區性及學校、企業、民間組織等差異性。伴隨著越來越多公眾、媒體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音樂節的社會影響力正在逐步擴大,其功能與價值得到了廣泛的體現。
二、校園音樂節發展現狀分析
當代大學生崇尚自由,追求創新,在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成為流行文化的領軍人群。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革新的前沿陣地,承擔著大學生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目前我國國內影響最廣、規模最大的校園音樂節,是由中國音像協會、新華網、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和北大青鳥集團等組織和機構聯合主辦的中國大學生音樂節;各省市地區也有由相關部門組織的高校音樂節活動,如陜西省省委網信辦主辦陜西大學生音樂節等;有純商業運作的針對高校原創樂隊的選拔賽事如2017“燃樂計劃” 高校音樂節;也有各高校自行運作的音樂節,如武漢大學“2017武漢大學生音樂節”、南京工程學院“2017原音·校園音樂節”、山西傳媒學院“2017追夢·校園音樂節”、天津未來廣場“2017高校音樂節”、安徽師范大學“這個”音樂節、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2017無邊·校園搖滾音樂節”、深圳大學城“2017深圳高校電聲音樂節”等等,部分院校已有持續四五年舉辦此項活動的經驗,引發了相關院校及周邊地區對音樂節文化的推崇,充分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極大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同時提升了高校知名度與影響力。
三、校園音樂節傳播特性分析
(一)以文化品牌提升校園影響力
校園音樂節以巨大的號召力,吸引當代大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促進校際文化交流,提升高校的文化活力。通過校園音樂節活動,樹立有一定影響價值的文化品牌,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度與榮譽感,傳遞精神文化,發揮公共文化服務作用。包括前文中作為例證的各高校在內,音樂節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高校的品牌意識和社會影響力,刺激了校園內音樂文化水平的提升,拉動了高校及周圍地區的經濟,形成不斷融合的多元化的衍生效果,通過音樂節展示校園文化、校園風采,突出活動特色,實現雙贏。
(二)以特殊形式完善音樂產業鏈
在唱片銷售逐漸低迷的音樂流通鏈條中,現場演出成為音樂產品的重要營銷形式。校園音樂節為音樂產品打開了新的突破口,加強了音樂文化交流、資源共享的平臺建設。大學生群體是流行音樂的主要消費群體,校園音樂節較之傳統的演唱會,門檻更低,性價比更高,能夠吸引更多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成為其受眾,音樂節中采用的表演方式與多元化的文化特性彰顯了音樂作品本身獨特的魅力,從而也加速了音樂作品與處于音樂產業鏈條末端的音樂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三)以身體力行規范行業行為
高校由于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及作用,傳播內容及方式必然更為規范,包括演出內容、演出團體以及活動的整體策劃都應將行業的規范行為放在首位。音樂節的音樂表現形式一般以樂隊表演原創作品為主,這點則一定程度上鼓勵校園原創作品的創作,鼓勵“真唱”、“現場演奏”的方式,帶動音樂產業健康發展。由于校園音樂節通常在戶外舉行,其高分貝的音量也往往對校園正常學習生活與周圍居民造成影響,多數校園音樂節都因為考慮到校園環境的影響而采取壓縮演出時間的策略使觀眾與學生的利益得到平衡。既要考慮觀眾需求又要保證演出質量,同時還有安全、環保等一系列問題,舉辦戶外校園音樂節對于主辦方來說確是不小的考驗。盡管如此,由于相關高校及社會的極大寬容,校園音樂節文化仍然在不斷壯大,用實際行動提升對音樂演出市場的行業規范。
(四)以積極健康產生導向作用
戶外音樂節多數以搖滾、民謠等元素為主,校園音樂節堅持純凈的校園文化導向,演出內容在經過層層把關后,多數不符合主流審美觀念的作品無法獲得演出的機會。校園音樂節應堅持引導積極健康的審美形式,要把文化傳承放在首位,切不可本末倒置,喪失了校園文化的根本立足點。
四、校園音樂節傳播策略分析
(一)基于高校校園文化背景,校園音樂節活動應具備一定的學術價值。比如由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舉辦的北京現代音樂節,就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音樂節,包含了現場演出、學術交流等內容在內;山西傳媒學院連續舉辦三屆的“追夢”校園音樂節,則是由錄音系擴聲方向的師生共同完成,通過實踐活動鍛煉學生從系統搭建到現場演出擴聲的整個流程,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動手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高校音樂節應真正將校園舞臺建設建立在實踐教學基礎之上,避免商業化低俗化文化沖擊,要明確校園音樂節定位,真正為高校建設服務。
(二)基于高校音樂節的傳播范圍,要適應地域文化特色與文化產業發展,積極開展與不同風格、背景的音樂團隊的交流,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參與感,提高綜合能力。從根本上來說,音樂節的核心內容還是音樂,高校音樂節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音樂產業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的發展。因此高校音樂節的組織機構應該注重選擇符合時代發展和大眾審美需求的作品進行展示,盡可能的脫離音樂節的功利性因素,立足校園文化建設和青年學生的需求尋找定位,促進校園音樂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基于高校基礎設施及資源的缺口,應加強學校與社會音樂資源的融合。高校在場地、參與人員、演出現場保證等方面能夠提供相應保障,但校外專業機構在活動宣傳、組織方面經驗更為豐富,資源更為充分。現場音樂節由于其演出風格和現場效果的需要,在搭建舞臺、設備租賃、人工成本、交通運輸、安全保障等方面都需要相當大的經費投入,高校在基礎設施方面并不完善,因此加強與社會音樂資源的互融就顯得十分重要,成為確保高校音樂節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因素。與此同時,高校與社會音樂資源的融合可以極大程度上豐富校園音樂的種類與內涵,目前多數校園音樂節都或多或少地邀請行業內的領軍人物參與其中,一方面需要“名人效應”拉動眼球,另一方面成熟的藝人團隊在舞臺演出經驗上遠高于校園樂隊,因此也能夠加強樂隊之間的學習了解,同時豐富了舞臺表演內容,提升了校園音樂節的整體水平。
(四)基于高校在類似大型音樂活動中的經驗不足,應加強校園藝術活動的規范管理。高校音樂節在運行過程中經常出現協作混亂、組織管理不善等問題,主要源于組織方缺乏對大型演出的整體規劃意識以及經驗不足導致對突發狀況的解決能力欠佳。因此,需要加強校園藝術活動的規范管理,建立整體規劃意識與分工合作機制。明確校園音樂節的定位,從校園文化發展的全局出發對音樂節進行整體性的規劃,特別要注重打造高水準的品牌意識,其次,應明確各相關執行人員的權責,各司其職,從策劃、組織到現場演出、后期推廣等環節進行明確分工;要求高校音樂節的組成團隊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特別建議開設相關專業,如音樂表演、錄音藝術、市場營銷、編導等專業的院校的學生加入此項活動,真正在活動中實現自身價值。
五、結語
校園音樂節活動在我國尚屬發展的初期,活動的完善程度及影響力都有極大的上升空間。高校的音樂文化生活體現著大學生的精神需求,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實訓機會,擴大校園影響力,拓展學生的眼界,有助于校園文化健康有序的開展。對于高校音樂節的文化價值、社會功能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希望未來能夠得到更多關注,讓更多的音樂節走入大眾生活,并成為文化實力的鮮明標志。
本文來源:《視聽》:http://www.007hgw.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