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礪子女健康的心理品質
梁啟超作為一名成就非凡的學者活躍在中國近代政治舞臺上,其稱得上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術泰斗”。梁啟超不僅自身成績斐然,家庭教育也非常成功。他的9個子女個個意志堅強,性格開朗,學有專長又多才多藝。梁啟超認為,個體擁有健康的身體,在某一專業領域學有專長雖然很重要,但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更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首先,他將人格的培育放在家庭教育的核心位置,認為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使其成為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人;其次,他注重磨礪子女的心理品質,教他們勇敢面對挫折,從容面對困苦,自立自強;最后,他注重培養子女積極樂觀的心態,使他們開朗活潑,熱愛生活,享受人生。本文就梁啟超家教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及實踐進行探析。
一、培養子女獨立的人格
有關“人格”的理論,梁啟超在啟蒙宣傳中曾經有過闡述。他認為,一個國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強自立,不受他國的侵略,贏得民族的尊嚴,首先必須“養成一種特色之國民,使之結為團體”。所謂“特色之國民”,乃指“備有人格”,而所謂“人格”,意為“成為人之資格也,品行、智識、體力皆包于是”。在旅歐歸來后,梁啟超走上了教育救國、學術救國的道路。他在一次演講中說:“普通學校的目的,在養成健全之人格與其生存發展于社會之能力,此為全教育系統之精神。”由此可見,梁啟超十分重視人格的培養,將它視為教育系統之靈魂所在,把它與民族的強大聯系起來。
梁啟超人格教育思想貫穿家庭教育的始終,占據家庭教育極其重要的位置。梁啟超把做人,做一個現代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看得比求知識更重要。他常教育子女,無論學習政治、法律,還是經濟,這些具體的知識最多只能算是技術,是做人的一種手段。不管一個人在這些方面取得多么驕人的成績,如果不具備一個現代人應有的品質,那也不能算一個健全的人。因此,求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做人。
首先,要有獨立的個性。為了培養子女的獨立個性,梁啟超在家庭中營造自由的氣氛,不要求子女事事都順從自己,而是把自己當成子女們的良師益友。無論是專業選擇還是婚姻選擇,他從來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子女,而是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自由、自主、自愿做出決定,他最多提出一些意見供子女們參考。
其次,要有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觀。梁啟超教導子女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學習,都要努力從中尋找樂趣,對事情抱著一種為而不有的心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做得一分是一分,既保持一種勇往直前的姿態,又不要過分計較得失。
最后,要有頑強的意志。對于生活中的艱難困苦與不如意,梁啟超總是開導子女們要保持樂觀的心態,把它們當成人生修行,與一切艱難困苦做斗爭,使自己變得更強大。他從不過分溺愛子女們,他知道太過順利的處境和安逸的生活會使子女們變得像溫室的花朵一樣弱不禁風。他希望子女們在成長的路上多經歷些小挫折,以便振奮其精神、磨礪其意志。
二、磨礪子女健康的心理品質
(一)堅韌毅力
梁啟超是一個極其有毅力的人,只要他看準的事,無論環境怎樣,他都能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他常說:“有毅力者成,反者是敗。”梁啟超教導子女不但要有遠大的志向,獨立自信,更要有決心和毅力,要得做且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只要堅定了目標,就要克服艱難險阻,持之以恒,做出一番成績來。梁啟超在1927年3月9日給子女們的信中寫道,“我總抱著‘有一天做一天’的主義(不是‘得過且過’卻是‘得做且做’),所以一樣的活潑、愉快,諒你們知道我的性格,不會替我擔憂。”梁啟超用自己處事的方法教育子女,希望學得他的長處。在梁啟超的教導下,他們在生活工作中即使遭遇了困難,也從不退縮,總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與一切艱難險阻做斗爭,堅強勇敢地走下去。
(二)以苦為樂
梁啟超常告誡子女們,“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覺苦,不致為苦所窘耳。”他教導子女們正視生活中的苦難,形成正確的苦樂觀。他在1927年5月13日寫給梁思順的信中說:“你們比你們的父母,已經舒服多少倍了,以后困苦日子,也許要比現在加多少倍,拿現在當作一種學校,慢慢磨煉自己,真是再好不過的事,你們該感謝上帝。”梁啟超不但叫孩子們不要抱怨苦難,反倒要感謝苦難,把苦難當成磨礪自己的機會。梁啟超在1928年6月6日寫給思順的信中又道:“我想有志氣的孩子,總應該往吃苦路上走。”梁啟超的子女們并沒有因為父親是社會名人就過得更加安逸,他們真正做到了往苦路上走。梁思成留學歸國后在東北大學任教,當時條件非常艱苦,他堅持研究;抗戰期間,他和林徽因都身患疾病,在四川過著艱苦的生活,但這些都不妨礙他成為中國建筑學界泰斗,為中國建筑科學做出有益的貢獻。梁思永是中國的考古專家,一生為考古事業奔波勞累,經常在野外工作,但他沒有絲毫怨言,即使晚年被疾病纏身,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堅持工作。梁思莊在經歷各種生活的磨難后在燕京大學工作,專心研究圖書館專業,成為圖書館專家,堅持工作直到臥病不起。生活不會永遠一帆風順,難免遇到些磕磕碰碰,難免要嘗點困苦的滋味。但只要秉持以苦為樂的精神,便什么也不怕。正是這種對子女們品格的磨礪,為他們取得卓越的事業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造就了梁啟超子女們在動蕩的社會中做出不凡成就的決心。
(三)自立自強
梁啟超自立自強,一生辛勤耕耘,他教育子女們要自食其力,不享“無汗之錢”“不占別人便宜”“不輕受人惠”“不輕取人財”。梁啟超的子女們在各行各業取得的顯赫成就,都是他們自己努力打拼出來的,他們把“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教誨牢記在心。梁思禮在美國留學期間不依賴家人,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什么臟活苦活累活他都做過。梁啟超的子女們從父親那里繼承的是崇高的思想和高貴的品質,他們從不炫耀父親的名聲,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取得事業成就。梁思禮說:“在我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父親對我的直接影響較少。他的思想通過我的母親及他的遺著使我一生受益。”
三、培養子女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梁啟超從不把子女們能否取得優異的成績看成是特別重要的事,他認為一個人是否具備積極樂觀、活潑向上的人生態度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子女們在學業上只要能盡最大努力,發揮潛能便好。他特別希望子女們能夠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過充實而快樂的生活。生活要過得富有樂趣,還得靠自己用心去努力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只有發現生活中的趣味,找到生活的原動力,這樣才不算白活一輩子。他說:“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他認為只有趣味的生活才是自由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快樂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他把悲觀沮喪視為人心最大的毒菌,時時提防著子女們淪入孤僻、厭倦、萎靡、苦惱的狀態。他在1927年5月26日寫給子女們的信中告誡思成:“我以為,一個人什么病都可醫,惟有‘悲觀病’最不可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的毒菌。”他希望子女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堅強樂觀。梁啟超擔心思成從國外回來后對國內可能面臨的惡劣工作環境感到失望,他寫信開導思成說:“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最可怖之敵,我們須終身不許他侵入。”他希望子女們都能像他一樣,養成一種“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快樂的”。他教育子女們應該用趣味來統率人生,辦事要有興趣,做每一件事都要樂在其中。如果一個人天天生活在憂愁之中,找不到人生的樂趣,那還不如早點告別這個世界。梁啟超及時而有效地針對具體事項對子女們進行心理教育和引導,使他們正確對待現實,看到生活中美好陽光的一面,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熱愛生活。
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梁啟超的家庭教育對子女們的影響重大,對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