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班動作分析視角下的現代舞技術訓練——重心移動
1.引言
我們都知道,對于無生命物體來說,它既無法改變自身的外部形態,也無法從內部產生力量,所以它的重心移動可以用經典物理解釋。但人體運動帶有生命特征,是思維模式決定動作意圖的。所以需要一個系統作為物理運動和人體意識之間的連接,能幫助我們科學地分析和整合人體運動規律,同時也幫助我們在思維和身體的結合上更好的認識自我,這便是拉班動作分析理論體系。
在拉班動作分析理論體系中,我們通過引力與世界連接,所以對于重量的感知就是感知自身的基礎。而重量感知是舞者學會在舞蹈中找到平衡的重要環節,對于重心概念模糊,找不到重心的舞者,常常在作品演繹時出現動作幅度過小、過于內收、不夠舒展、爆發力不足的情況,給人以小心翼翼的感覺。相較于舞者的靜態舞姿控制,在動態舞姿中找到流動、變化的重心自然是更具挑戰的。
現代舞的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芭蕾過于僵化的程式化運動,所以重心的流動對于現代舞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現代舞的作品演繹中,我們會強調動作幅度的大小以及與動作的流暢性,這些問題都與重心的流動相關且都需要通過日復一復的日常練習解決,所以重心移動的技術訓練成為現代舞基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重心的二元性運動機制
好壞、大小、多少、內外等等,日常中的二元性的概念,劃定出了存在于連續統一體的對立極端。但是想要完整地理解一件事物,要學會多角度觀察。剖析重心的二元性運動機制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它。
當我們識別對立面時,要知道它們其實是更大的整體的兩個不同的部分。熱和冷是一個溫度連續體的兩個終端;上和下是空間連續體的兩頭;里和外彼此是相對的。我們可以看出二元性概念是一個悖論。對立面并不互相消滅,而是相互支持并同時存在。比如:我們理解“上”,是因為有“下”。重心二元性的兩面也是這樣,看似對立,實則互相支持,形成一個整體。
2.1主動/被動
關于“重心”感知的第一個方面是在人體全部環節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Center of gravity),我們叫它引力重心。指人體作為一個物體被地球引力所吸引向下的力,即人體本身。站立時,人體重心一般在身體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緣前方7厘米處。由于性別、年齡、體型不同,重心位置雖有幾厘米的不同,但都還是集中在人體的下腹部對應位置,也就是人體的“核心”位置。它的移動可以被意識控制,屬于“主動”的部分。
另一個方面則是外部給予身體的一個反作用力,任何力都存在一個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這使得我們能夠在空間中找到平衡。地心引力導致我們重量的方向是向下的,而又有一個大小相等的力從下向上地給予我們支撐。當我們雙足自然站立時,核心位置向下的鉛垂線即是地面支撐中心點(Center of surpport),當重心離開支撐點后,整個身體便會向一個新的位置移動。這個地面支撐點是隨著引力重心的移動而移動的,屬于“被動”的部分。
在現代舞基礎訓練中,尋找主動力和被動力之間平衡的關系有助于整體協調性的提高。比如雙人舞的部分,如果一人傾斜站立,引力重心向下的鉛垂線不在雙足,人體呈現“失重”狀態,以單人力量是無法保持平衡的,而若加入第二人,兩人相互依靠,形成一個新的地面支撐中心點,便可以保持平衡并合力移動。
2.2穩定/移動
運動的二元性中,經典物理告訴我們穩定和移動是成反比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物體越穩定,它的移動性就越差。
但是,就像上面說的,它們其實是更大的整體的兩個不同的部分。所以,我們理解為每個物體在不同程度上相對于觀察的角度都是兼有穩定與移動的。就人體運動的整體來說,穩定和移動可以是直接關聯而并非完全對立的。為了穩定,必須有移動的支持。而要移動,必須有穩定的支持。
舞蹈作品在舞臺呈現時,為了情感抒發更直觀,動作更有張力,訓練過程中,舞者常常在追求增加各關節的靈活度,增大動作的活動幅度方面大下功夫。變幻莫測的舞蹈動作中,上肢變化的所有重量經由核心傳遞到下肢支撐點,當動作的活動幅度被增加、空間移動的方式更多樣化,勢必需要更快地移動身體找到重心以保持穩定。
比如在行走的過程中,我們抬起動力腿向前邁步的同時,身體也在產生一個向前運動的推力,推動骨盆向前移動,經過一個短暫的失重過程,我們的地面支撐中心也隨之改變而向前移動,動力腿與地面接觸后獲得支撐力,轉換為主力腿,通過下肢給予整體支撐力,完成一次邁步的動作。現代舞中的流動訓練就是在移動中尋找穩定來讓舞者從感知上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每一次移動需要給予骨盆多大的推力來完成重心轉換?在不斷地練習中,舞者將學會控制自己的力量,以在移動中達到平衡
3.微觀層面的解構
宏觀層面上的二元性賦予了我們整體的視角,微觀層面的身體解構則可以為我們進一步分解動作元素提供參考。
3.1核心穩定性
身體的部分構成了整體,人體核心部位的穩定性對重心移動起到主要作用,指脊柱、骨盆的最佳排列和控制,主要位于上下肢連接的部位,腰椎、骨盆的區域及附著在此區域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和神經系統,其運動系統被拆分為被動亞系(Passive subsystem)、主動亞系(Active subsystem)和神經亞系(Control subsystem)
3.1.1被動亞系
核心的被動亞系主要由椎體、椎骨關節突和關節囊以及脊柱韌帶組成。骨骼作為人體架構最基本的支持,它承載了大約24%-55%的軀干屈曲外力,就像建筑物中的柱子、梁和框架支撐,核心的被動亞系就是我們的內部支撐。
3.1.2主動亞系
主動亞系是指在主動控制下能產生力量的肌肉和肌腱,它們緊密圍繞在脊柱的周圍幫助維持核心穩定。這些肌肉和肌腱產生的力量就是我們常說的核心力量,是從人體重心的角度描述核心肌肉群的范圍,包括從人體前方、兩邊和后方參與調節人體重心的肌肉,以保持軀干的平衡和穩定性。
3.1.3神經亞系
神經亞系由腦、脊髓和神經組成,腦和脊髓構成神經系統的中樞部(中樞神經系),由腦和脊髓發出的神經構成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周圍神經系)。它是我們的知覺來源,也是我們處理并發出信號的通道。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我們通過感覺器官感知周圍的信息,感覺器官系統包括視覺器官以及位聽器官。作為輔助穩定,眼捕捉環境情況,耳感受身體在空間的位置。之后在腦中做出一系列的分析、判斷,再通過運動神經發出指令。
核心穩定能為上下肢力量的傳遞創造條件,為身體重心的穩定和移動提供力量,使舞者運動幅度得到調整和增大,動作更加舒展、流暢,且不易跌倒或受傷。
3.2呼吸方式
呼吸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后天的生存又賦予了呼吸運動種種功能。呼吸的節奏和深淺跟身體的動作是相關聯的,呼吸和肢體運動的協調可以幫助我們在舞蹈中調節肌肉緊張度和調節脊椎曲度。
這里我們分析兩種主要的呼吸方式對重心移動的影響: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這兩種類型的呼吸模式對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肺部活動方式,不同的呼吸動作并沒有優劣之分,只是適用于不同的情形,以滿足不同的目的。
3.2.1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時,主要活動的部位是肋部,吸氣時,肋部打開;呼氣時,肋部閉合。這種呼吸方式運用肋部吸氣肌工作,肋部吸氣肌可以很容易的在人體表面被觀察到,所以在剛剛接觸呼吸訓練的人群中,胸式呼吸是最先被“找到”的呼吸模式。這種本能地運用肌肉呼吸對我們是有益的,它可以豐富胸、背部的活動。
胸式呼吸可以幫助恢復胸小肌的柔韌性,改善駝背或肩部前傾;前鋸肌的活動可以讓頸部處于自由、放松的狀態,對胸廓起到穩定的作用,當我們想在空間中勻速移動,保持勻速呼吸時,胸廓的穩定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2.2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時,主要活動的部位是腹部,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回縮。其動力起源于一個分割胸腔底部和腹腔頂部的肌肉—膈肌。膈肌的收縮、舒張產生向上或向下的移動,每一次呼吸運動,80%都應該由膈肌來主導發力,膈肌可以使腹腔的空間向上、下移動4—6厘米。腹式呼吸是由膈肌收縮上下移動所主導的呼吸方式。
在腰椎前方上面是膈肌,左右兩側以及前面由腹肌、腰方肌等肌肉包裹,下面是盆底肌,這些肌肉以及周圍的骨組織形成了一個腔體,它們的等長收縮可以維持脊柱在額狀面和矢狀面的穩定性,也可以增加腹內壓并且幫助呼吸。這些肌肉主動地收縮會產生壓力,也就是腹內壓。腹內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理現象,它可以幫助我們排便、排尿、咳嗽等等。吸氣時,膈肌下移,腹腔內的體積被壓縮,產生充分的腹內壓;吐氣時,膈肌上移,釋放腹內壓。可以將它想象成一個充滿氣的氣球,腹內壓充分時的狀態就相當于一個充滿氣的氣球;相反地,一個不充分的腹內壓就相當于一個癟了氣的氣球。腹內壓在腰椎前方產生,當腹式呼吸吸氣讓下腹部有充分的腹內壓時,腹肌收緊同時,腹內壓向后形成一個支撐的力,腰椎前有了一些壓力作為阻擋,腰椎便無法前移過多,以壓力來幫助穩定腰椎,從而獲得核心的穩定。
現代舞的重心流動訓練過程中不可以限制骨盆固定于一個僵硬的習慣性姿態,這樣可能導致移動性、靈活性的減少。因此,在動態舞姿的轉換和快板時,要尋求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結合的方式,才能完美的完成舞蹈作品的演繹。
3.3運動模式
3.3.1核心/末端模式
重心移動是圍繞核心位置的移動展開的,四肢的運動同樣離不開核心,脊椎的頭尾兩端、手臂和雙腿的骨骼可以看做是圍繞核心向外散發的活動端點,這些端點圍繞核心收縮和發散,這樣的運動模式是核心/末端模式。
在訓練中,我們展開四肢仰臥在地面,通過收縮核心控制四肢向內探尋,最終形成嬰兒般蜷縮的姿勢,感受我們的六個肢節與核心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在靜態舞姿保持重心時將意識集中于核心部位穩定的感覺。
3.3.2頭/尾模式
關于重心移動的運動模式發展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脊椎的貫通線讓我們形成了頭尾連接的運動模式。在現代舞基礎訓練中,頭尾連接的運動模式對于我們直立形態的重心形成非常重要,在直立的形態中,我們用下肢支撐和移動,解放上肢做出更豐富多樣的動作。
頭尾模式常被運用在脊椎的活動練習中,瑪莎.格萊姆的呼氣收縮練習,就是將脊椎彎曲像嬰兒一樣的“C”型,收縮核心,找到脊椎兩端頭、尾相接的感覺,這樣的練習同樣幫助我們將意識集中于核心并感受頭尾兩端與核心的聯系。
3.3.3上/下模式
基于頭尾模式發展出來的就是將上肢與脊椎構成的單元同下肢與脊椎構成的單元區分開來。就是同源的上下模式。可以理解為我們在現代舞訓練中做的跳躍動作和深蹲動作,通過下半身的推地力量跳起,讓上半身向更高的空間伸展,或通過下半身的膝蓋彎曲,讓上半身落向更低的空間,這對我們感知自身重量有很大的幫助。
3.3.4左/右模式
身體形態具有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左右對稱,以左右同側的運動模式來移動重心,平均地運動能夠使身體在保持平衡的狀態下前進。我們感知左右兩側可以幫助自身找到平衡。在移動的過程中,平衡力是持續變動的,需要持續的關注才能維持,如果其中一側被過分強調,就會導致不平衡。
現代舞基礎訓練中,在學習新的舞蹈技巧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同側模式的例子,比如側手翻是任何翻騰類動作的基礎。這個模式將為接下來更復雜的動作模式做準備,它反映了發展準則,即先前的模式支持后續的模式,并且它們建立在彼此的基礎上。同側的模式是接下來更加復雜的對側模式的重要基礎,我們首先要能夠協調身體的每一側,然后才能將兩側結合起來。
3.3.5對側模式
熟練掌握同側運動的模式,進而便可以發展出對側的運動模式。如行走,每邁一步,相反一側的胳膊向前擺動,行走的特征就是對側模式。它穿過了身體的中線,這個動作需要左右兩側以及上下半身的整體參與,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移動重心時使用的最多的運動模式。
4.結語
舞者在空間中的流動、動作幅度大小是一個現代舞演員綜合技術的集中體現。在以拉班動作視角分析重心移動的過程中,我們從宏觀理解了部分對立統一的二元性概念,從微觀分析了身體部分、呼吸方式及運動模式,但它涵蓋的范圍絕不僅如此,對于人體動作和行為模式的探索、身體和思維之間的關系,拉班的動作分析體系還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為提高舞者訓練的科學性,提高舞者對于舞蹈思維與肢體動作結合的重視,我們將對它繼續深入探索。
本文來源:《尚舞》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