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家庭教育的路徑探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而是要本著科學的態度,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現代家庭教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養料。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它有助于升華人民群眾的家國情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給人帶來深刻的教育啟迪。儒家文化中提倡的“仁義禮智信”不僅可以提升國民素質,還可以推動社會文明。歷史上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朱子家訓等都蘊含著家庭教育的傳統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詮釋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從古代的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舍生取義到近現代的無數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探索救國救民之道,這無不彰顯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舍小家為大家”的赤子之情。
其次,它有助于增強人際關系的和諧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精神,弘揚社會關愛,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交淡如水”等來倡導寬廣的胸懷,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需要同理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不透露著包容友愛的思想,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充當快節奏社會的潤滑劑,形成推動社會和諧的強大動力。
再次,它有助于提升自身人格修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正心篤志、崇德弘毅,激勵著無數中國人追求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要思想,特別是“第二個結合”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高度契合性。在新時代,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守住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禮記·大學》里提到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大學”強調的是“正心”和“善德”,立德是中國傳統士大夫追求人生“三不朽”的最高標準。古人強調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信友善等都是人格養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還提供了中華文明的倫理智慧。人無德不立,沒有堅定的信仰和理想,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運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就可以為自身人格修養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困境
思想上認知度和重視度仍需加強。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已經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同,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教育資源比較匱乏,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難以深入家庭教育實踐中。在經濟落后地區,部分教師和家長缺乏有效培訓和指導,無法看到傳統文化的“無用之用”,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重視度不夠。他們可能更傾向于改變經濟困境的現代科技知識,而忽視了傳統文化對學生品德修養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影響。
內容上廣度和深度需要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但在家庭教育實踐中,其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并不充分。比如,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需要有針對性地開發設計課程、教材等,但目前的資源開發依舊薄弱。另外,隨著手機端視頻號的興起,相關融合教育也呈現零散化、碎片化傾向,未能形成科學全面的育人體系。
融入模式上創新性不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模式較為單一,多以講授式為主,授課資源不夠豐富,授課方式比較陳舊,學生缺乏主動性和深度體驗,加上考核評估制度不夠完善,也導致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創新性不夠。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講好家風家訓故事。家風家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自古以來就注重涵養好家風,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蘊藏其中,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又是為人處世、興家立業的基本準則。古代的《顏氏家訓》提出:“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朱子家訓》寫道:“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錢氏家訓》指出:“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這都說明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內在的精神動力,是家庭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人的成長成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現代以來,無數杰出人物,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都十分重視家風建設,身體力行培育高尚情操,生動詮釋家風家教的重要性。在平日里,應引導教師、家長和學生開展傳承好家風活動,講好家風家訓故事,涵養誠實守信、正直善良品質,筑牢廉潔防線,營造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氛圍。
拓展家庭教育載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傳播路徑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家庭教育載體也要隨之拓展與升級。比如,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平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內容,以此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遞正能量。同樣也可以構建線上教育平臺,豐富家庭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還可以利用AR、VR技術打造智慧課堂,構建三維模型,還原歷史場景,讓古代文物開口說話,通過技術轉化讓文化典籍變成立體可感的數字形象,給予學生直觀體驗,形成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沉浸式學習生態。
創新家庭教育模式。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結合有風景的思政課和行走的思政課,開展好現代家庭教育。比如運用書院文化來洗滌心靈,涵養美德。岳麓書院享有千年學府之美譽,可以組織教師、家長、學生前往岳麓書院學習聆聽專家、學者演講,培育家國情懷。比如還可以運用經典誦讀、國學演講、話劇表演等來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打造鮮活的第二課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不是學校、家庭或者社會單方面的事情,而是需要校家社協同育人來形成教育合力。2024年,教育部、中央宣傳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推動全國各地結合實際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這一方案充分說明協同多元教育主體、統籌多方教育資源、協調全過程環節,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突出“三全育人”的重要性。利用關鍵時間節點,開展禮儀教育,了解傳統節日文化。比如組織學生在端午節開展祭祀屈原、包粽子、劃龍舟等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端午節背后蘊含的愛國精神,學習其“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崇高品格。借助非遺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化場域開展有特色的研學活動,讓學生傳承非遺技藝,感悟人文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在漢字博物館里學習漢字演變規律,體會古人造字的智慧,跟隨名家練習書法,使他們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在家庭教育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給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仁愛之心和利他之心,孩子們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可以更好地塑造人格,培養其同理心和寬容心,更能懂得關愛與幫助他人。
與此同時,家庭教育不是唱獨角戲,而是需要統籌多方資源打造“教聯體”,支持校家社協同育人。在實踐中注重家庭、家風、家教,積極傳播中華傳統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誠信友善等正確價值觀念,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文明風尚。
總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有助于踐行培根鑄魂育人使命,進一步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文章來源:《重慶科技報》 http://www.007hgw.com/w/qt/3527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