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研究
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
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
咸寧市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包括通山木雕、通山山鼓、赤壁腳盆鼓、崇陽提琴戲、嘉魚嗚嘟、通城拍打舞、瑤族古村落等。此外,咸寧市還擁有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址,如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遺址、何功偉烈士故居、通山秋收暴動指揮部舊址等等,這些文化遺產為咸寧市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近年來,咸寧市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與人文藝術價值,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為咸寧市的文化發展注入了活力。
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已顯成效
近兩年,咸寧市相繼舉辦了“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主題活動、“戲曲進校園”活動等,咸寧市博物館也建立了線上平臺,開辦了線上文創產品店,讓傳統文化逐步進入大眾的視野。咸寧市下轄各縣(市)也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如通山縣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將通山木雕產品推向市場,讓通城拍打舞走進湖北科技學院課堂;赤壁市組織開展赤壁腳盆鼓全民普及推廣活動,在全市范圍內掀起了傳承腳盆鼓文化的熱潮;崇陽縣政府組織舉辦提琴戲演出、比賽及文化節活動等,鼓勵相關機構開設提琴戲培訓班,推動提琴戲的傳承發展;嘉魚縣通過走進景區、走進小區、走進校園等多種方式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提高了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文旅融合不斷加強,營銷網絡日益健全
近兩年,咸寧市先后舉辦了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荊楚購·寧惠購”咸寧特色品牌推介會暨商文旅融合展銷活動、櫻花節、“櫻”你精彩短視頻大賽等各類宣傳活動共計300 余場。咸寧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謀劃實施一批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讓文化說話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讓文化資源活起來。此外,咸寧市已建立了“一網兩微”文旅傳播平臺,有效促進了當地文化產品的創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及文旅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與教育產業融合,受眾隊伍逐漸壯大
咸寧市教育資源豐富,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當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現代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合理運用咸寧市的教育資源,可以推動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022 年,咸寧市舉辦“戲曲進校園”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與教育產業相結合,進一步壯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隊伍。如汀泗橋鎮小學已開始嘗試把戲曲教育引入課堂,從娃娃抓起傳承戲曲文化,用創新方式讓學生在欣賞中“入耳”、在體驗中“入腦”、在參與中“入心”。咸陽市各高校也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用各種創新方式讓傳統文化出彩出圈。如湖北科技學院成立傳統文化工作坊,開展扎染藝術、竹編藝術、剪紙藝術、陶瓷藝術、書法藝術的學習培訓活動,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如今,咸寧市的傳統文化產業已與教育產業深度融合,對培養當代青年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不足
雖然咸寧市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廣闊前景,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約著其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主要表現在以下6 個方面。
大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
一方面,在如今新媒體興起的背景下,人們更多關注即時消息,追求潮流,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下降,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知淡化。
另一方面,由于優秀傳統文化往往以音樂、舞蹈、戲劇等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很多人對這些藝術形式的認知和欣賞水平有限,導致人們無法充分領略傳統文化的真正魅力與深刻內涵。
傳承人斷層
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得益于一些傳統文化愛好者對傳統文化遺產的熱心傳承。但是,許多傳承人年齡較大,加上當代年輕人更傾向于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導致傳統文化傳承人年齡斷層。雖然政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和扶持傳統文化產業,鼓勵年輕人參與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中去,但是由于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咸寧市的青年人才外流嚴重,很少有年輕人全職從事文化傳承相關工作。
對文化產業的投入不足
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的興起,文化產業的建設離不開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以創新的方式呈現給公眾,才能獲得更多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而文化企業的產品研發、設計、市場開拓、項目實施等都需要經濟和人才的支撐。此外,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研究工作也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雖然隨著近年來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咸寧市政府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但從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現有的支持明顯不足。
文旅產業融合不夠深入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不僅需要相應政策和財力的支持,還需要各相關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目前,由于咸寧市很多文化旅游融合項目缺乏專業團隊的參與、高起點的策劃及資金投入,導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所需的硬件和軟件設施無法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咸寧市的特色文化產業無法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政策執行不力
目前,咸寧市政府部門已經在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方面制定并推行了一些相關政策。然而,由于缺乏足夠的資源和人力來推動這些政策落地,加上缺乏相應的監管機制,致使咸寧市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難以真正落到實處。
傳統文化呈現形式缺乏創新
如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傳播手段日新月異,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缺乏人力、物力、財力支持的情況下,其呈現方式和傳播手段缺乏創新,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例如,相關文化企業、機構、單位對數字化、互聯網和虛擬現實等技術的運用還不熟練,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和傳播途徑比較傳統、陳舊。由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面臨后繼無人的窘況,致使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偏高,這一群體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低,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
促進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建議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保持純凈鄉風民俗、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精神文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咸寧市政府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建設與鄉村振興等政策相結合,制定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扶持、鼓勵性政策,為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如相關部門可以聚焦大屋雷村中秋祭月文化、尊師尚學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特色文化,通過申報省級、國家級、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秋祭月”重點項目,打造好“大屋雷”文化品牌,提高當地特色優秀傳統文化對村民素養和鄉風民俗的影響力,豐富鄉村文化內涵。
為使相關政策更好落地,咸寧市可以建立由政府旅游部門牽頭,環保、教育、文化等多部門聯合推動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機制,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實現專人、專班、專干的專業化管理,合力解決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文化產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引入高質量人才,拓寬傳承人群體
要想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綜合型人才的參與至關重要。一方面,咸寧市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推出相關政策,鼓勵高質量人才積極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建設中去。另一方面,地方教育機構可以通過設立產學研項目的方式,壯大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隊伍。如湖北科技學院、咸寧市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可將咸寧市本地特色傳統文化技藝引入學生的文化課堂中,吸引高學歷人才關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利用新媒體,創新宣傳方式
在新媒體迅速興起的背景下,加強對新媒體的有效運用,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參與到其創新發展工作中。
首先,咸寧市相關單位、機構可以推進咸寧市數字圖書館、數字群藝館、數字文化書屋建設,以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為原則,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建設。
其次,可以加強對傳統文化傳承人的培訓,提高他們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使新媒體助推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比如可以制作傳統文化宣傳短視頻、開展傳統文化線上主題研討、網絡直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制作傳統文化相關表情包、策劃傳統文化相關動漫作品等,為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時代活力。
最后,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機構可以利用新媒體,積極營造有利于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良好社會氛圍,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認同感和獲得感。如可以通過在音樂、電影中植入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元素等形式,吸引群眾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和關注咸寧市優秀傳統文化,使他們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不斷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