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的價值與傳承路徑探究——以黃河古都淄博為例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持續創造、沉淀積累而成的大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淄博是齊國故都所在地,位于齊魯大地的中部地區,地處黃河下游,有著黃河古都的美稱,其蘊含著深厚的黃河文化資源,值得深入挖掘并傳承。本文依托淄博豐富的文化資源研究黃河文化的價值,并對黃河文化的傳承路徑提出建議,以利于黃河文化的研究、開發和傳承。
黃河文化的價值
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漫長歲月中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同時,黃河也是中華民族的視覺符號象征,是民族情感、個性特征和民族凝聚力的載體。早在舊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有人居住。中國的史前文化多集中于黃河流域,發達的農耕文明奠定了夏、商、周進入文明時代的堅實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先進生產力和文明社會的核心區。從古至今,黃河不僅給予了人們必要的生存物質基礎,還滿足了人們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
黃河培育并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品格與精神特質,并將黃河水雄渾壯闊、奔騰不息的特征深深浸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肌理中,使得中華民族呈現出進取、包容、勤勞、拼搏、自強的精神品格。
從文化角度看,黃河在成為我們生活家園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我們的精神家園。黃河故事洗滌人的心靈,不僅能對人們的精神起到積極的熏陶鼓舞,還能切實激發出人們對黃河文化高尚的情感,堅定文化自信。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表征和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綜合體和集體記憶。黃河文化的系統教育不僅是對黃河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下一代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進行教育。充分了解并學習黃河文化,能使學生體會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有的開放胸懷、創造精神和文化自信。
美術作為培養人們全面發展的重要課程之一,是美育和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其所蘊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育思想,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反映國民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理想,體現出國民綜合素質的水平和價值觀。
現階段多數中小學生對黃河文化的認知和認同不夠全面,甚至存在錯誤認識。為了促使學生切實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學校要注重以黃河文化來啟發學生思想。比如在學習黃河雕塑時,可以用現代的眼光去欣賞穿越古今的工匠藝術,在合作探討中接受教育。依托黃河流域的人類文明和其多樣文化形式的產物等,將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融入中小學美術課堂之中,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把握人水和諧的理念,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以美育促進學生德育的發展。
淄博黃河文化資源概況
黃河明珠·生態高青
黃河自鄒平市臺子鎮進入淄博市高青縣,流經黑里寨鎮、青城鎮,在木李鎮轉彎向東,經田鎮街道、常家鎮、趙店鎮,從高青縣的西南角入境到東北角出境。
燦爛悠久的黃河文化滋養浸潤著高青農牧業,高青的很多黃河特色農產品也是黃河文化的物質承載者。
黑里寨鎮利用黃河水資源與土地優勢,大力發展富硒五彩小麥、富硒玉米、富硒蔬菜、富硒瓜果、富硒牛肉等特色農牧業。木李鎮盛產冰葡萄、西周蜜、水果藕、芹菜、西紅柿、小米等優質農產品,蔡家茼蒿、圓夢葡萄、南李西紅柿等9 個基地農產品申請了無公害認證。趙店鎮現為淄博市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淄博市“魚米之鄉”,盛產黃河大米、黃河鯉魚等產品,高青縣“黃河鯉魚”獲得國家商標注冊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常家鎮擁有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該鎮的黃河文化開發作為淄博黃河文化建設的典范,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績。鎮域內有劉春家險工、劉春家引黃閘、黃河水利風景區、黃河淤背區百里生態廊道及天鵝湖國際溫泉慢城、黃河安瀾灣風景區等黃河旅游項目,借助資源優勢發展地方黃河特色旅游。以城市為文化容器,將黃河文化內涵融入高青生態文旅建設之中,讓淄博成為黃河文化展示最強大的品牌,使高青的一磚一瓦都跳動著黃河文化的音符。
泱泱齊風·古都淄博
山東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黃河文化資源富集、精神標識作用重要。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劇烈,影響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在黃河文化的形成發展中,齊魯文化作為其中的主要構成之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黃河文化孕育齊魯文化,齊魯文化反哺黃河文化。
淄博的齊文化與黃河文化交相輝映,共同塑造了泱泱齊風的黃河古都。黃河作為連通海、岱的重要通道,淄博在市區中心地區建造了城市地標建筑——“海岱樓”,同時以黃河主題建造了博物館群,黃河樓博物館、齊文化博物館等共同構成了淄博黃河文化地標建筑群。此外,陶瓷文化也是淄博寶貴的文化遺產。
黃河文化傳承路徑
以文化IP 塑造城市形象
淄博市相關單位應積極利用虛擬形象的可塑性、可復制、可交互等特點為當地黃河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再基于現在淄博的高熱度機遇,打造淄博文旅城市IP 形象,實現城市轉型。并在此過程中講好黃河故事,將淄博人民抵御黃河流域各種災害的古代黃河故事、中國共產黨領導淄博人民治理黃河所取得的偉大功績及淄博沿黃地區人民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確保黃河安瀾的新時代“黃河故事”等融入IP 設計中。
淄博也可將高熱度的燒烤元素與黃河文化碰撞結合,設計出順應時代大眾審美的視覺形象,并將其通過相關文創產品積極推廣,塑造淄博黃河文化的城市形象。文創產品的典型特征就是文化和創意設計的整合,產品是文化的載體,文創產品的特色設計終歸依賴于地域文化。淄博文化地標大多為不可移動的歷史遺址、建筑、文物,除了做好遺址保護和博物館保護,還需要將文化地標轉化為文化符號,設計成創意產品,讓人們“將文化帶回家”,讓淄博黃河IP 形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數字多媒體賦能文化傳承
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依托于特定的經濟背景和社會背景。在多媒體時代,文化傳承也要順應網絡傳播趨勢,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文化傳播形式。借助數字化方式對黃河非遺進行保護,可以使各地人們實現跨地域了解多樣的黃河文化,使人們自發地投入對黃河非遺的保護活動中,實現黃河非遺的活態傳承,對弘揚黃河文化意義深遠。
在全媒體傳播時代,黃河文化所在城市應將文化傳承放在首位,順勢而為,應時而動,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精神。但目前淄博對于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大都使用傳統的媒介形式,缺乏以數字多媒體賦能文化傳承的意識。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將數字媒體與黃河文化元素相結合,在豐富數字媒體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傳承黃河文化,讓人們能夠直觀多樣地體驗黃河文化。借助數字媒體,與磅礴的黃河文化重啟對話,展現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以美育實現人水共生
大禹治水是黃河文化第一次大規模地隨著治水傳播到黃河流域以外區域,而現在黃河流域以外的人們多數對黃河文化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學校可以根據不同地域的非遺文化進行多樣的校本課程研發,挖掘更貼近生活的學科知識。這樣不僅豐富了校本課程,也有益于學生更切實、直觀地感受身邊的黃河文化,深層學習黃河文化的同時接受人格品德的教育;通過研學活動帶領學生奔赴淄博黃河歷史遺跡,讓學生親歷先民們的生存足跡,帶領學生親自體驗黃河號子,在號子聲中接受勞動教育。
水一旦與人發生聯系,人們也就對水有了認識、有了想象、有了感情,有了治水、用水、管水的實踐,也就產生了水文化。所以說,水文化是人水關系的文化,并透過人與水的關系體悟人與人的關系。通過對黃河文化的主題學習,認識黃河水與人互利共生的關系,認識到黃河不僅僅是我們的母親河,更是中華兒女團結、和睦的象征,喚起群眾熱愛黃河文化的情感,啟發其保護黃河生態、傳承黃河文化的自覺性。
總之,對黃河文化的傳承需要不斷挖掘黃河文化資源并順應數字多媒體時代,設計出適合本地域發展的黃河文化傳承發展路徑。這不僅能夠有效豐富黃河沿岸城市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氛圍,促使人們的藝術素養和文化認知不斷提升,還能使群眾加強對黃河文化的了解以及對人與水正確關系的認知,同時實現黃河文化的傳承。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