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價值訴求
新疆作為多元文化交融的沃土,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其蘊藏的歷史智慧與精神基因滋養著新疆人民的精神世界,也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貢獻了力量。在中國式現代化如火如荼開展之際,推動新疆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型,既是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選擇,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這一轉型絕非是簡單的形式革新,而是以文化自信為根基、人民福祉為中心、文明互鑒為路徑的深層價值重構,以下將圍繞這些要求對轉型目標、轉型理念、轉型資源、轉型功能等進行闡釋,以期為新疆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型提供更具體、深入的引導。
一、轉型目標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內在要求引導轉型
(一)突出民族與地域特色
新疆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套用模型”,而是在立足民族與地域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文化形式、載體等的推陳出新,因而依然在新疆地域上滋養著新疆人民的精神世界,依然能得到他們的歡迎與認可。在這樣的目標下,現代轉型需避免文化同質化傾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符號特色,比如挖掘“阿依特斯”的獨特旋律、節奏和表演形式,并通過現代舞臺技術、數字媒介等重新演繹,充分展示哈薩克族豐富的音樂、舞蹈和敘事傳統;挖掘“達斯坦”說、唱結合的表演方式,并結合“民族復興”創作作品,在邊彈奏樂器邊講述故事中傳達深厚情感。只有這樣,新疆地域優秀傳統文化才不會在現代化浪潮中被消解,而是更具生命力。
(二)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為方向
傳統文化現代轉型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求為方向,即“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沿著這一方向,一方面,要在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時充分考量社會效益。比如,在文化旅游產業中,可通過打造生態博物館、規劃文化生態保護區等模式,實現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助力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這樣既能持續創造經濟價值,也為人們體驗文化魅力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挖掘傳統文化精神價值,并融入城鄉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比如,社區改造、公共空間設計中可融入傳統美學元素,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受“美”的熏陶。同時,還可以融入傳統倫理中的誠信、互助理念,引領民眾樹立正確價值觀,從而為打造誠信社會、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三)著力豐富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最終落腳點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而“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重要目標。在新疆優秀傳統文化中,生命禮贊、自然敬畏、集體協作等精神文化熠熠生輝,立足“以人文本”進行現代轉型,可讓它們在緩解現代人焦慮、構建積極人生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可將民歌、史詩、傳統美德故事等納入基礎教育課程,并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闡釋;可利用短視頻、沉浸式展覽等新媒體技術來廣泛傳播,讓人們更容易接觸和理解;可在社區開展傳統節慶、手工體驗等活動,讓人們在參與中深化理解、增強文化歸屬感。此外,為實現“豐富人民美好生活”的轉型目標,應關注文化供給的普惠性、精準性,可針對不同群體需求提供差異化的文化服務。比如,為老年人提供傳統民俗展演、為青年群體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為兒童設計文化啟蒙游戲。
二、轉型理念人文化:圍繞傳統人文精神的現代發展推動轉型
(一)挖掘與重構核心人文價值
新疆地域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深厚且豐富的人文精神,在現代轉型中,應深入挖掘這一寶藏,然后通過重構使其融入現代社會,進而帶給人們更深刻的人文體驗。在挖掘人文精神時,可先系統梳理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如生態智慧、集體意識、倫理道德等,然后通過學術研究、田野調查、民間口述采集等方法,進一步挖掘新疆地域中獨特的人文精神,比如生態智慧方面,可挖掘傳統游牧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存哲學。在集體意識方面,可挖掘新疆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共生關系。在倫理道德方面,可挖掘傳統諺語、民間傳說、禮儀禮節中蘊含的尊老愛幼、誠實守信、正直善良等優秀品質。對這些人文精神進行重構時,應立足當代語境并進一步提煉,將特定歷史條件下落后、受限的內容與形式予以剔除,重構結果是既保留原有精神內核,又契合時代需求。
(二)促進傳統價值與現代理念融合
傳統人文價值要想保持生命力,需要與現代文明“深度對話”,從而在“雙向滋養”中促進傳統價值與現代理念的融合。將傳統美德融入現代社會中,如誠信守約、勤儉節約等可塑造現代市場規則,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融入城鄉發展規劃,可緩解發展中的環境矛盾,進而更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現代理念也能為傳統價值注入新活力,如法治精神可完善傳統村規民約,使其更適應現代治理的需求;科學理性思維可重新詮釋傳統知識體系,拓展其應用空間。
(三)強化“人”的全面發展導向
在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中,要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理念,這樣才能使轉型之路獲得“人”的持續支持。從這一理念出發,首先要注重教育工作,使其在現代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可將傳統哲學思想、藝術精華、科技智慧等納入教學內容,幫助年輕一代建立傳統文化認知框架,并從中汲取養分助力自身更好成長。其次應與日常生活保持緊密聯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民眾的藝術感知力,也可以將民間故事、諺語格言中蘊含的誠實、勇敢、仁愛等品質,通過戲劇展演、社區講座等形式廣泛傳播,引導人們提升道德品質。
(四)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人文底蘊
傳統文化現代轉型,并不能只從新疆傳統文化入手,而應拓展視野,秉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去構建轉型之策。中華民族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是既定事實,新疆傳統文化融入了多民族文化元素,如古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之間實現溝通,新疆作為必經之地必然會有其他民族的商人、文人等在這里停留和中轉,其他民族文化自然也會傳到這里。在新疆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中,應該系統梳理各種文化,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人文精神進行深入挖掘,這樣既能拓展現代轉型素材,也能在轉型中進一步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圖景,使新疆傳統文化現代轉型進一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人文底蘊。
三、轉型資源綜合化:以系統性協調性有序性為準則開展轉型
(一)協同整合多元文化資源
新疆傳統文化中包含多樣的文化資源,涵蓋歷史遺址、古籍文獻、口頭傳統、表演藝術、手工技藝、節慶儀式等,現代轉型應遵循系統性原則,做到全面統籌,避免資源分散化、碎片化現象。在實際實施中,應構建統一的文化資源數據庫,并制定科學分類標準與價值評估體系,對各類資源進行數字化建檔與分級管理。在該數據庫支持下,文化資源研究可集中、高效開展,這有助于打通資源流通壁壘,從而推動跨機構協作共享。可建立區域博物館聯盟,依托數據庫開展有效的文物借展、研究資料互通等活動。圖書館、文化館、民間藝術團體等也能實現有效聯合,除了依托數據庫共同設計聯合方案外,不同機構和個體所掌握的獨特資源也應充實到數據庫中,為其更加完整提供支持。經過協同整合和利用,新疆傳統文化資源可充分凝聚,進而為后續系統性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推動跨領域協調聯動
新疆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中,釋放文化資源價值是重要環節,而實現這一目標,跨領域協調聯動至關重要。文化、旅游、教育、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科技等多領域、多部門要統籌合作,制定更科學嚴謹、面面俱到的轉型計劃,如文化、旅游融合,需聯合設計文化主題精品線路,明確開發紅線、防止過度商業化,并同步培訓復合型導游人才。文化、教育融合,要求教材編審部門系統納入地域文化知識,文化機構則為中小學提供實踐基地與教學案例。城鄉建設領域需將傳統聚落保護、文化景觀營造等納入規劃標準,避免大拆大建破壞文化空間。科技部門應支持數字技術在文物修復、非遺動態記錄、沉浸式展覽中的應用研發。轉型計劃最終要在基層中得到落實,因此應建立縣鄉級跨領域工作小組,專門負責轉型計劃的實施、效果評估等工作。
(三)有序進行資源配置與空間布局
新疆地域差異顯著,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北疆、南疆、邊境地區均有文化特色,在現代轉型中,這些地區資源稟賦、發展需求等存在差異,因此不能盲目采取統一的轉型之策,而是要制定專項規劃,并基于重點發展區、保護傳承區、聯動協作區等有序推進。比如在資源富集、基礎設施完善的區域,可建設文化創新集聚區,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特色村鎮設立非遺工坊、生態博物館、文化驛站等節點,構建分布式服務網絡。在有序推進過程中也要關注實際問題,要對薄弱區域有所傾斜,以避免與其他區域產生過大的差距,同時要進行動態監測,對專項規劃的推進效果進行評估,從而為后續調整規劃提供依據。
四、轉型功能滲透化:以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為支撐促進轉型
(一)推動文化在公共生活空間的融合
在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中,應推動傳統文化融入公共生活空間,這是實現功能滲透的基礎路徑。實際開展時,改造和提升城鄉公共空間的文化承載功能至關重要,可在公園、廣場、公交站臺等場所設置景觀雕塑、藝術墻繪、雙語標識等載體,進而為新疆地域傳統文化中的特色紋飾、諺語格言、歷史符號等更好傳播提供支持;可在社區中心增設非遺展示角、傳統技藝體驗區等,讓居民在休閑娛樂中接觸傳統文化,拉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可在市政設施中融入民族建筑美學元素,路燈、護欄等均能成為設計載體。
(二)創新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
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表現出越來越突出的需求,傳統文化現代轉型可將該需求作為契機,創新文化產品與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受益,比如文化館可推出“傳統文化體驗包”,并以公益品的形式廣泛推送,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和了解傳統文化,并逐步沁潤內心,獲得精神熏染。流動文化車可定期進鄉村開展傳統藝術巡演活動,豐富鄉村人民的精神生活。在消費市場中可設計兼具實用性與文化內涵的日用品,讓人們在享受實用功能的同時受到文化熏染。還可能利用新型技術設計文化創意產品。比如,利用AR技術設計傳統文化解密游戲盒,讓人們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去“解密”;開發“非遺工坊”App,提供線上技藝教學,降低學習門檻。
(三)拓寬現代傳播與教育渠道
構建全齡段、全覆蓋的文化傳播網絡,為傳統文化滲透提供支撐。比如,中小學教材可增設互動課件等形式講解歌舞與手工藝的淵源;職業院校可開設傳統工藝創新課程;高校可建立文化研習基地。新媒體領域也能助力傳播與教育,讓人們觀摩和了解非遺傳承人的演示。比如,開發虛擬展覽館,360度全景展示石窟藝術與古城遺址;廣播電臺可開設多語言文化頻道,以覆蓋不同受眾群體。
(四)賦能文化產業與文化消費
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續推進和不斷優化,這離不開各類資源的支持,如果只是依靠外部投入會陷入“治標不治本”的誤區,只有激發文化內生動力并轉化為可持續消費動能,才能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發展文化產業是必經之路,并且要進行產業升級。比如,支持手工作坊轉型合作社,引入現代管理體系與質量標準,開發高附加值工藝品;文旅產業可打造沉浸式文化園區,游客可參與制陶、織造等生產流程,從觀光轉向深度體驗。創新消費場景也是重要舉措。比如,在商圈設立文化主題消費區;餐飲領域結合民族飲食禮儀,設計互動宴席;民宿融入庭院音樂表演;電商平臺可開設“新疆匠心”專區,嚴格認證產品文化淵源與工藝真實性。
五、結語
新疆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過程中,轉型目標現代化可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坐標,以與時俱進姿態在現代社會發光發熱;轉型理念人文化可重塑文化價值,喚醒傳統精神對現代心靈的滋養;轉型資源綜合化可全面布局,激活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轉型功能滲透化可促進傳統文化與生活融合,讓其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營養和美好生活新期待。當這些價值訴求得到滿足后,新疆地域傳統優秀文化可延續其文化精髓,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動新疆高質量發展中綻放光芒,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譜寫美麗新疆篇章。
文章來源:《重慶科技報》 http://www.007hgw.com/w/qt/3527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