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調之道,以小見大:美術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情況問卷調查
摘要:隨著美術教育改革發展和2022年藝術課程標準的出臺,美術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已經成為美術教師的必備素養。學科教學(美術)研究生專業培養的人才即是中小學的美術教師,該專業構建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就是為了實現培養其立德樹人育人能力。本調查則僅選取學校的一個年級學生開展調查,旨在以小見大、階段性地檢驗實施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效果,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其有效之處和尚需改進之處,以便為此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實踐依據。
關鍵詞:學科教學(美術)專業;美術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問卷調查
國家如今越來越重視美育,越來越強調高校各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發現了學科教學(美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也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未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踐指明了發展方向。
一、調查目的與意義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培育愛國守法、規范從教的職業操守,自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1]。”近年來,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如今各高校教育類專業如火如荼地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生是課程思政的影響對象[2],只有用課程思政影響了未來的青年教師,才能夠真正落實課程思政大中小一體化。2023年12月《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以美育浸潤教師,發揮教師職業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員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塑造人格魅力,涵養美育情懷[3]。”此通知強調要加強師范生審美和品格的培養,這與課程思政對于人才的培養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調查基于2021年重慶師范大學學科教學(美術)專業進行的學科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開展了為期三年的課題研究,因此所培養出來的學科教學(美術)研究生的數量是相對有限的。通過對2021屆學科教學(美術)研究生的問卷調查,能夠檢測出此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的效果,從而調整本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同時可以將本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的一些優秀的方法模式加以推廣,為其他美術專業或是其他學校提供借鑒。
二、調查問卷設計
該問卷是為了調查學科教學(美術)專業畢業生在美術教學崗位中美術課程思政教學情況,主要查看他們對《藝術課程標準(美術)》(2022年版)中的課程思政要求和具體內容的認知程度和美術教學設計的課程思政落實、課程資源開發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美術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方法等四個方面的情況。
此問卷的問題構成和內容設計只能考察被調查者最主要的美術課程思政認知和實踐情況,可一定程度上檢驗本項目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實效性。
三、問卷調查過程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問卷星的智慧技術軟件,方便快捷,當然也得益于該專業校友們的大力支持。本研究所選調查的對象為2021級學科教學(美術)專業的畢業生。本班有19人,參與調查的是從事美術教師工作的畢業生,共17人,其中有2人沒有從事美術教師崗位的工作,故不參與調查。
四、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對藝術新課標中的課程思政的了解程度
第一題考察該專業畢業生對新課標美術課程思政的了解程度,根據調查數據可知,非常熟悉新課標美術課程思政的青年老師占被調查者總數的26.32%,一般熟悉的青年老師所占比例為63.16%,這說明89.48%的同學們還是非常明確新課標的課程思政要求的,僅有2人不熟悉或非常不熟悉新課標的課程思政要求,這也表明美術課程思政的受重視程度還可進一步提高。
(二)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對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觀念的了解情況
新課標明確提出“堅持育人導向,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有機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國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內容[4]。”此處概括為培養學生的“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由圖1可知,所有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都確定美術課要培養學生的歷史觀,比例高達100%,足見“培養學生歷史觀”的美術課程思政目標已經根植入青年教師心中,表明該項目建構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這方面成效卓著。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有89.47%的人都明確美術課要培養學生的民族觀,說明絕大部分畢業學生在美術教學中深知此點。在被調查者中有84.21%的畢業學生也都知道“培養學生文化觀”是美術課程思政的重要目標,藝術教育的文化性注定要樹立學生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文化觀。對于國家觀的培養,其所占比例為73.68%,但此比例也較高。為增加難度,此題設計了一個非常易于混淆的答案“哲學觀”,其實也是美術課程思政的一方面具體內容,但并沒有在課標中明確定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這表明畢業生對新課標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熟悉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圖 1 教師對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觀念的了解情況
(三)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對新課標中美育的立德樹人價值表述的熟悉程度
新課標提煉出四大藝術核心素養,凸顯藝術學科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的本質,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5]。其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也是新課標對美育的立德樹人價值表述。根據圖2可知,這四方面的的調查數據分別為100%、100%、94.74%,僅一人沒有選“以美培元”,足以見得大家對于新課標中美育的立德樹人價值表述是非常清晰的。如第2題一樣,問卷設計了一個非常易于混淆的答案“以美啟智”,即基于跨學科理論、在教授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開展其他知識的傳授,也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最終實現通過美術教育發展學生的智慧思維、智慧品質。胡錦濤同志曾說過:“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這雖然也是美術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并非新課標中美育的立德樹人價值表述,選此答案的人數比高達89.47%。這說明大家對于美育此方面的立德樹人價值和作用是非常重視的,但也表明大家對新課標中的課程思政價值表述內容還有模糊不清之處,提醒大家應對此仔細研讀。
圖 2 青年教師對新課標中美育的立德樹人價值表述的熟悉程度
(四) 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梳理美術教材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情況
根據調查數據,對美術教材中課程思政教學元素進行了全面梳理的青年老師占被調查者總數的26.32%,對于這部分做了部分梳理的年輕老師所占比例為47.37%,這說明73.69%的同學們還是非常明確要梳理美術教材中課程思政教學元素的。有五人從來沒有梳理美術教材中的課程思政教學元素,比例較大,這說明對美術教材中課程思政教學元素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五)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在美術教學設計中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
只有美術教學設計環節就高度重視課程思政相關設計與實施,才能切實實現美術課程思政目標,體現其在美術教育中的價值與意義。根據數據顯示,非常重視美術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青年老師占被調查者總數的47.37%,一般重視的年輕老師所占比例為52.63%,這說明所有的同學還是非常重視美術教學設計中的課程思政。
(六)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在美術教學課件中有明確的課程思政相關語句表述的情況
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今天教學課件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其課程思政相關語句表述決定了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實施效果,因而美術課程思政教學實施也離不開設計并應用了美術課程思政專業術語的教學課件。根據調查數據可知,經常在課件安排有課程思政專業術語或相關語句的青年老師占被調查者總數的26.32%,偶爾有的年輕老師所占比例為68.42%,這說明94.74%的同學們還是基本明確在美術教學教案中要有課程思政相關語句表述,僅有1人幾乎沒有在美術教學課件中有明確的課程思政相關語句表述。
(七)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在美術課程資源開發時挖掘課程思政教學元素的情況
“課程思政”重在建設, 教師是關鍵, 教材是基礎, 資源挖掘是先決條件, 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7]。根據調查數據,經常有的青年老師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1.58%,偶爾有的年輕老師所占比例為57.89%,這說明89.47%的同學們還是清楚要在美術課程資源開發時挖掘課程思政教學元素,僅有2人幾乎沒有在美術課程資源開發時進行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八)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對于適用于課程思政教學的教學方法選擇
教學有法,法無定法。第八題考察該專業畢業生對于適用于課程思政教學的教學方法選擇。根據調查數據,89.47%的青年老師選擇了語言引導法,此方法是最輕松、也是相對比較有效的方法,而且可以彌補教案和課件課程思政設計、顯化的不足,所以大部分年輕老師會經常使用此方法。評價升華法和活動沁潤法也得到了較多年輕老師的認可,均為78.95%。評價升華法在制定課程思政評價標準時有一定的難度,并且課程思政屬于意識形態領域,是需要長時間沉淀,很難通過課堂去準確評價它的效果,因此選此方法的青年老師會少一些。活動沁潤法在設計活動時需要考慮到課程思政的巧妙性,這有一定的難度,有些教師缺乏這種課程設計的能力或是有待提升,這導致了部分教師缺乏這種認知,此方法選擇的人數就少一些。相比之下僅有10人選擇作業強化法,這表明年輕老師對這種方法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有效性持保留態度。
(九)該專業畢業青年教師美術課程思政教學的其他教學方法選擇情況
美術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和特點有別于其他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加之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水平的高低,美術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則千差萬別。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字體越大越突出,表明這種教學方法越被該專業畢業生推崇。其中,在美術課程思政中提倡采用情景教學法和主題創作法的青年老師最多。情景教學法是以學生生活實際為基礎,以學生面臨的問題與困惑為引入點創設思政情境,更好地激發學生求知欲,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教學目標, 如在“中國建筑”賞析課教學時,導入環節用視頻呈現“故宮”“布達拉宮”等中國特色建筑,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在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愛國情感[8]。主題創作法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更能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內化。例如剪紙的制作能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培養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進而堅定文化自信。
圖 3 青年教師美術課程思政教學的其他教學方法選擇情況
五、問卷調查結論
學科教學(美術)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建構基于學科特點和課程思政目標,在大中小幼一體化導向下,以培養方案的修訂和課程體系的完善為核心,通過以上詳細分析,可以形成幾點認識:
一是從事美術教育的該專業畢業生大多都重視且了解新課標的課程思政內容,但掌握得不夠準確深入,對其課程思政的目標和價值比較清晰,但對相關具體語言表述有些含糊不清,這說明還需要進行相關學習,深度掌握新課標課程思政的內容。
二是在美術教學設計與實施環節,他們大部分人都注重梳理美術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并具備了一定設計意識和能力,尤其在課件和教案中都有意識地融入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塑造學生價值觀念的思政元素,但總體課程思政育人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是美術教學活動中,他們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認識,但體會并不深刻,還需要通過教學實踐體悟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特點,明確其與一般教學方法的區別與聯系,從而在美術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本研究通過對學科教學(美術)專業畢業生的問卷調查,揭示了他們在美術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現狀和所存在的問題,為未來高校美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和啟示。相信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能夠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高校美術師范教育中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審美素養和道德情操的新時代教師,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貢獻力量。
文章來源:《新美域》 http://www.007hgw.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