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芭蕾舞教學研究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涵蓋古代文學、書法、藝術、哲學等多領域,承載著豐富道德和價值觀念。將其融入高校芭蕾舞課堂,能讓學生在學習芭蕾舞的同時,深入了解和感受中華文化,培養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文章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芭蕾舞課堂的路徑,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芭蕾舞課堂需要解決的問題,旨在為芭蕾舞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芭蕾舞課堂中的有效傳承和創新發展。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芭蕾舞;課堂教學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芭蕾舞課堂,并非簡單的形式疊加,而是一場深度的藝術教育革新。它既是對西方藝術形式進行本土化改造的積極探索,也是挖掘芭蕾藝術文化育人功能的創新實踐。本文通過將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審美意蘊、藝術元素與芭蕾教學深度融合,既能賦予芭蕾藝術新的生命力與文化內涵,又能引導學生在學習西方藝術的同時,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實現東西方藝術的有機融合與互補。因此,高等體育院校必須重視和加強美育,使得技術技能的發展與文化自信的提升同頻共振。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1.1中華優秀傳統美育文化的深刻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承載著五千年文明的深邃智慧與精神內核。在哲學層面,儒家“仁、義、禮、智、信”的處世之道構建起社會倫理秩序,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則倡導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些思想至今仍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根基。藝術領域中,書法以線條勾勒生命韻律,國畫以留白營造意境之美,戲曲通過程式化表演演繹人間百態,每個藝術門類都蘊含著對“意境”與“神韻”的獨特追求。
當傳統文化與芭蕾舞相遇,其內涵的獨特魅力得以更立體的呈現。芭蕾舞強調肢體的優雅與精準,恰似書法中線條的剛柔并濟;舞者通過空間移動與姿態變化傳遞情感,與國畫“以形寫神”的美學理念不謀而合。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芭蕾創作,如以敦煌飛天為靈感設計舞姿,以古典詩詞為敘事脈絡編排劇情,能讓西方藝術形式成為東方精神的全新載體。
1.2中華優秀傳統美育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在當代社會呈現出獨特的生命力與普世意義。在文化認同層面,它是維系民族情感的紐帶,讓全球華人在共同的文化基因中找到歸屬感。在藝術創新領域,傳統元素為現代創作提供無盡靈感源泉,如舞劇《只此青綠》將《千里江山圖》轉化為流動的視覺盛宴,證明古典美學與現代審美的完美融合可能。從國際傳播視角看,傳統文化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通過藝術交流讓世界感受東方智慧的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芭蕾舞的跨界融合,進一步放大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芭蕾作為世界語言,能突破文化壁壘,讓中華故事獲得更廣泛的理解。例如,中央芭蕾舞團創作的《紅色娘子軍》將革命故事與芭蕾藝術結合,既展現了東方女性的堅韌之美,又讓西方觀眾領略到中國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這種融合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也為芭蕾舞藝術注入新的文化血液,證明不同文明間的碰撞能產生超越國界的藝術共鳴。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芭蕾舞課堂的路徑
2.1探索芭蕾與傳統文化交融的教育價值
芭蕾作為西方經典藝術形式,具有規范嚴格的訓練體系和唯美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質,在全球藝術教育領域也占據重要地位。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與審美智慧。在文化多元發展的當下時代,將芭蕾與傳統文化進行交融,不僅是對藝術教育形式的創新,更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
第一,構建文化認知體系。在高校芭蕾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文化認知體系。例如,將《詩經》等經典文學作品為靈感進行編排芭蕾舞劇,在編排過程中深入研讀文本內容、了解歷史背景,在動作設計與劇情編排中理解文化內涵。運用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索文化根源,有效填補了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空白。
第二,增強文化身份認同。通過將芭蕾與傳統文化結合,學生能夠在西方藝術形式中發現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例如,將中央芭蕾舞團《敦煌》系列作品,將芭蕾的足尖技術技巧動作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動態相融合,學生在訓練過程中,不僅掌握芭蕾舞課堂的專業知識,同時通過對敦煌藝術、思路文化的研究,產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從而強化文化歸屬感與身份認同。
第三,促進學科交叉學習。芭蕾與傳統文化的交融要求整合多學科知識。例如,在編排以《山海經》為背景的芭蕾劇目時,學生需要結合文學解讀、歷史考據、審美設計、舞臺編導等多領域知識,將神話意象轉化為舞臺語言。這種跨學科實踐打破了專業的局限性,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
因此,探索兩者交融的教育價值,對于推動藝術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發展,培養學生既具國際視野與文化底蘊的高素質人才具有深淵意義。
2.2構建融合傳統文化的芭蕾教學體系
在全球浪潮下,構建融合傳統文化的芭蕾教學體系,是推動芭蕾藝術本土化發展、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路徑。這一體系以文化契合、循序漸進、創新實踐為原則,將傳統文化深度融入芭蕾教學各環節。
在教學內容上,開設中國傳統美學、舞蹈史等文化理論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內核;在芭蕾技術訓練中,有機融入古典舞元素、傳統文化中的窗花剪紙、扇子道具,改變原有的單一芭蕾元素的練習,改造和升級芭蕾肢體語言,賦予芭蕾濃郁的民族元素。
構建融合傳統文化的芭蕾教學體系,需要保留芭蕾核心技法的基礎上,深度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蘊、哲學思想與藝術元素,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視野與文化生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教芭蕾教學從課程結構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文化資源整合、評價體系革新四個方面進行實施。
2.3提升融合傳統文化的芭蕾教學質量
提升融合傳統文化的芭蕾教學質量,需要從多維度協同發力:在課程體系構建上,一方面應打破西方芭蕾教學的單一框架,將傳統舞蹈元素、文化理論深度融入高校芭蕾舞課堂中,形成特色化課程體系;教學實踐中,借助情境教學、項目驅動等多元方法,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主題創作中實現中西藝術的有機融合;師資建設上,通過培訓與引進并重,打造兼具芭蕾專業技能與傳統文化素養的復合型教師團隊;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改變傳統以技能考核為主的評價方式,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將傳統文化理解與運用、藝術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納入評價指標。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校內與校外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客觀地評估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不斷優化教學過程。
2.4推動芭蕾藝術創新與教育教學的雙向互動
芭蕾藝術自傳入中國以來,經歷了從模仿西方到融合本土文化的轉型過程。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芭蕾藝術的持續創新與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成為舞蹈領域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而教育教學則為藝術創新培養人才、積累經驗與實踐經驗。兩者的雙向互動不僅是提升芭蕾藝術生命力的關鍵,更是推動其本土化、國際化發展的核心動力。
第一,創新思維與教育目標的契合。芭蕾藝術創新可以通過突破傳統框架,融合多元文化元素,這與現代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高度一致。在教育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探索芭蕾與傳統文化、現代藝術的融合點,既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創造力,也為芭蕾藝術創新提供新思路。可以將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意境”理念融入芭蕾劇目編排中,在編排過程中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也為芭蕾創作開辟新的方向。
第二,實踐平臺與教學資源的互補。高等院校擁有豐富的創作資源與教學資源。在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可以多收集元素,最終運用到實踐中。包括第二課堂的表演劇目、畢業展演的原創劇目,都可以有效利用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在實踐中感受并用身體表達這一主題的內在含義。
第三,創作實踐與教學成果的互鑒。芭蕾藝術創新成果可以直接轉化為教學內容,豐富課程體系;而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創新理念、學生創作作品,又可為藝術學院提供靈感與人才儲備。這種良性循環推動了芭蕾藝術的持續發展。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芭蕾舞課堂需要解決的問題
3.1芭蕾舞教學內容的文化融合問題
芭蕾舞教學中的文化融合不僅是藝術形式的結合,更是通過深度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讓芭蕾這一西方藝術載體煥發出東方美學的獨特魅力。而將融合的芭蕾舞教學需打破固有教學框架,從課程內核、動作語匯、文化情境等多維度切入,構建兼具專業性與文化性的教學內容體系。
第一,基礎訓練中的文化意象滲透。芭蕾基訓分為基礎的把桿訓練和中間訓練。把桿訓練的文化轉化,在芭蕾把桿訓練的擦地(Battementtendu)動作中,引入中國傳統繪畫“一筆成形”的理念。將擦地的延伸視為毛筆在宣紙上的運筆過程,強調從“起筆”(腳尖推地發力)到“行筆”(腿部肌肉延伸)再到“收筆”(腳尖點地回收)的完整性,賦予動作“力透紙背”的質感。在蹲(Plie)訓練時,融入中國傳統建筑“斗拱”結構的力學原理,引導學生體會膝蓋屈伸如同斗拱開合般穩定且富有彈性,增強動作的支撐力與控制力。
第二,中間訓練的哲學融合。在大踢腿(Grandbattement)動作教學中,結合道家“剛柔并濟”思想。要求學生在踢腿瞬間爆發力量(剛),在空中保持肌肉的松弛與線條的舒展(柔),落地時如“蜻蜓點水”般輕盈,實現力量與美感的平衡。在旋轉(Pirouette)訓練中,借鑒太極“圓融”理念,讓學生以丹田為軸心,將旋轉視為身體畫圓的過程,強調身體各部位協調配合,如同太極圖的陰陽流轉,提升旋轉的連貫性與穩定性。
第三,動作原理的文化闡釋。在芭蕾把桿訓練(如擦地、蹲、小踢腿)中,引入中國傳統哲學概念。例如,將“陰陽平衡”思想融入腿部力量訓練,強調動作發力時的虛實結合——支撐腿為“實”,動力腿為“虛”,如同太極拳中“借力打力”的原理,使動作更具韌性與控制力;在旋轉訓練中,借鑒道家“道法自然”理念,引導學生感受身體與地心引力的和諧關系,讓旋轉更流暢、穩定
第四,呼吸與韻律的融合。將中國戲曲、瑜伽中的呼吸法與芭蕾呼吸節奏結合。比如,在大跳動作中,融入戲曲中“提氣躍起、沉氣落地”的呼吸技巧,使跳躍更輕盈且富有彈性;在慢板組合中,采用傳統氣功的綿長呼吸,增強動作的延伸感,體現“氣韻貫通”的東方美學。
3.2芭蕾舞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優化問題
在芭蕾舞教學中,創新與優化教學方法是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關鍵。面對新時代對藝術教育的要求,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從多元維度探索教學方法的革新。
第一,課程的本土化創新。少數民族舞蹈元素再創作,將維吾爾族舞蹈的旋轉與芭蕾的揮鞭轉相結合,在保持芭蕾旋轉技術規范的基礎上,融入維吾爾族舞蹈頭部與眼神靈動的特點,創作出具有異域風情的旋轉組合。在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動作中提取抖肩、硬肩等元素,與芭蕾的手臂波浪動作融合,設計出剛勁與柔美并存的上肢訓練組合,豐富芭蕾性格舞的表現力。
第二,傳統節慶舞蹈融合。針對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開發特色性格舞組合。例如,以舞龍舞獅的動態為靈感,設計多人配合的芭蕾群舞組合,通過快速的腳步移動與手臂的大幅度擺動,模擬龍身的蜿蜒盤旋;在元宵主題組合中,融入傳統花燈舞的隊形變化,結合芭蕾的跳躍與滑步,展現節日的熱鬧氛圍,使芭蕾教學更貼近生活文化場景。
第三,科技賦能教學場景。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應用:利用VR技術構建虛擬舞蹈教室,模擬不同風格的舞臺場景,如古典劇院、現代藝術空間或傳統文化場景(如敦煌石窟、江南園林),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增強學習沉浸感。例如,在教授古典芭蕾劇目時,通過VR重現歷史演出場景,幫助學生理解舞蹈的文化背景和藝術氛圍;借助AR技術,將芭蕾動作的分解圖示、運動軌跡投影在真實空間中,學生可直觀看到動作的標準形態和發力點,輔助糾正動作。
第四,跨學科融合教學。與音樂學科深度融合:打破傳統芭蕾教學中音樂僅作為伴奏的局限,開展音樂與芭蕾的互動教學。讓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分析不同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情感表達,引導其根據音樂特點進行即興舞蹈創作。例如,在欣賞古典交響樂時,學生用芭蕾動作詮釋音樂的起伏變化,培養音樂感知力和舞蹈表現力。
4.結語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芭蕾舞課堂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價值。通過在芭蕾舞基訓、劇目編排、理論教學等環節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推動芭蕾舞藝術的本土化發展。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高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創新,將傳統文化與芭蕾舞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出既掌握西方芭蕾藝術精髓,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高素質舞蹈人才,為中國芭蕾舞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貢獻力量。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與芭蕾舞融合的具體方法與策略,形成更完善的教學體系與課程模式。
文章來源:《尚舞》 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