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視域下當代建筑創作的在地性詮釋
1 自然視域與在地性
1.1 何謂自然視域
本文對自然環境的定義與人門常態理解中的不同。常態理解中的自然環境包含多種自然因素,如土壤、水、植被等。這里所說的自然環境是指建筑外部環境中帶有自然屬性的部分,如:山巒、河湖、林木等,在地域范圍上也限定為建筑所處的具體場所。文章基于場所自然環境的角度即自然視域,分別從具象的自然形態和抽象的自然空間兩方面去挖掘建筑與其場所的內斂聯系,進而指導建筑的在地創作。
1.2 在地性之于建筑
“在地”一詞起源于英文In-site,即我們常說的“本地”?!霸诘亍弊鳛閯釉~的理解,即建筑根植于地,則提供給設計者一個明確的設計依據。建筑的在地性,即把“在地”的概念發散延伸至建筑中,強調建筑在環境中并非孤立存在,應該扎根于場所的土壤,與場所的自然和人文特性之間發生關系。挖掘建筑在地性與場所自然的關系,將自然納入建筑的在地創作中來,最終使建筑與場地環境完美融合。
2 自然與當代建筑的在地互動
用自然的眼光去探求建筑的在地性即通過自然因素將建筑的在地性向使用者進行表達,并給予所處環境一種友好的回饋,讓自然中的建筑真正成為“自然”的建筑。自然與建筑的在地互動體現在自然的擬態和感知的融合兩個方面。
2.1 自然的擬態之象
自然的擬態之象即建筑與自然的互動表現之一,具體來說就是讓建筑與場所環境中自然因素構成的具象形態發生關系。這種關系的表達需要兩個步驟來實現,其一是建筑模仿場所中既存的自然形態,其二具有自然擬態之象的建筑能夠直觀呈現于使用者的視覺印象中,最終使得建筑在直接的視覺形態層面與場所環境產生共鳴。比如,鄰水而建的建筑,形態可以呈現出浪涌于岸的連綿不絕之勢;依山而筑的建筑,則可以呈現直插云霄的巍峨起伏之勢。
2.2 空間的融合之勢
建筑與自然的另外一種互動表現即空間的融合之勢,具體來講就是使建筑與場所環境中存在有自然因素的抽象空間產生聯系。這種聯系并非反映于建筑的整體形態中,而是建筑本身抱著一種謙卑友好的姿態將自然的抽象空間接引進來,使得建筑的內、外空間不在具有明顯的界限,讓建筑隱沒于所處的場所環境中。對于使用者來說,在其主觀感知中最終會呈現出自然空間對建筑空間的一種良性滲透,達到空間上的一種融合。
3 詮釋當代建筑創作的“在地性”語匯
3.1 隱喻的在地語匯
隱喻的在地語匯通常注重大眾認知層面的自然形式在建筑中的運用。通俗地講就是將建筑所處環境中冗雜多樣的自然形態作為在地設計的原型,并且通過建筑使其放大化,其結果就是以象征的方式將建筑本身的語義向人們進行詮釋,使得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和諧融洽。作為設計原型的自然形態可以是場所環境中既存的,也可以是借由人們發散思維引導下與場所自然因素有所關聯且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因此隱喻的在地設計語匯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場所環境中既存的自然形態為擬化原型——直接的擬態;另一種則是通過發散思維的引導,進而聯系到某種具有象征意義的自然形態并將其作為擬化的原型——間接的取義。
3.1.1直接的擬態
1)整體擬態
整體擬態的在地語匯就是將場所中既存的某種自然形態重現于建筑中,這種重現通常反映在建筑整體形態與自然形態的相似性方面(見圖1)。有著“在地建筑師”之名的華黎將整體擬態的隱喻語匯在實踐項目——林建筑中詮釋的淋漓盡致。建筑場地中有大量的樹木,樹冠之下的蔭蔽空間由樹枝相互連接形成,多個樹下隱蔽空間的組合就產生了整體的樹林之態。整體擬態的在地性表達就始于這樣一個簡單的結構單元即猶如單個大樹般帶有四條外散懸臂梁的柱子,接著對基本單元進行陣列,使林建筑不僅在平面空間通過自由的邊界形狀來與場地的現狀條件取得適應,還在豎向空間通過垂直方向上柱子的高低變化營造樹林般錯落有序的屋頂景觀,與周圍的樹木環境形成對話。
2)部分擬態
部分擬態區別于整體擬態的在地語匯,即將場所中既存的自然形態隱喻性地詮釋在建筑中,可以是建筑的部分結構,亦或是蘊含自然形態的抽象化裝飾表達(見圖2)。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設計的日本TOD’S表參道旗艦店深刻地闡述了何謂“自然”的建筑。TOD’S表參道旗艦店的建筑形態為規則幾何形體,如何與自然發生聯系成為設計的關鍵,設計者開創性地將場所既存的表參道本土的光葉櫸樹的自然舞動形態抽象化地運用在了建筑的立面設計中,這種自然隱喻的表達恰如其分地將建筑與場所環境完美的結合了起來。
3.1.2 間接的取義
間接取義的在地語匯是通過發散思維聯系到某種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自然形態,并將其作為擬化的原型反映在建筑形態中。廣州歌劇院這棟立于廣州市軸線一側且臨近珠江的標志性建筑就采用了這種隱喻性的表達。歌劇院的設計構思 “圓潤雙礫”源于場所的自然環境,將海珠石的傳說賦予其雙礫般的建筑形態,寄意被珠江水沖刷形成的一對“礫石”,“礫石”隨著時間的流逝與自然中的河流相互作用,象征了城市從過去走向未來的動態歷程。取義于自然的建筑形態使建筑成為自然景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個擴大化的景觀場所(見圖3)。
3.2 滲透的在地語匯
滲透的在地語匯注重的是使用者主觀感知中建筑與環境空間的交流與溝通,而不是視覺表象中建筑與周圍環境的聯系。簡單來說,就是以建筑與其所在的場所環境更親進的姿態為目標,模糊場所中人工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空間的界限,不但可以促成更緊密的聯系,還能豐富使用者的多層次認知感受?;跐B透在地語匯產生的建筑,其整體形態中并不能直觀反映與環境的親密聯系。這種聯系具體反映在自然與非自然兩種空間的滲透交匯之中,滲透的語匯就是將自然的空間作內向的引導,非自然的空間作外向的發散,一引一發之間,一切就變得自然了。這種在地語匯的表達方式主要有三種:體量的消解、形態的契合以及邊界的模糊。
3.2.1 體量的消解
建筑實體對環境存在一種主觀感知層面的壓迫之感,緩解這種壓迫就能夠讓建筑與環境更加的親密。體量消解的在地語匯能夠很好的緩解建筑對于環境的壓迫,建筑以化整為散之后的輕質感替代了原本整體單一的重質感。建筑體量的消解可以使復雜空間中功能相似的部分形成一定的秩序,能很好的適應環境。藤本壯介設計的日本北海道心理兒童康復中心很好的處理了建筑實體與場地環境的關系。建筑通過體量的消解,將建筑實體化整為散,消解后的建筑通過單元隨機群組布局的方式,不僅讓建筑錯落布置的體量之間形成可供內部活動的間隙,而且使得建筑對外呈現的豎向立面也不存在明確的方向性,從建筑與場所環境的平面圖底關系中就一目了然了(見圖4)。
3.2.2 形態的契合
形態契合的在地語匯多用于呈現高低起伏之態的場所環境。這種語匯在建筑形態方面表現出與地形環境同質化的傾向,非水平的場所空間限制了建筑的空間,適應這種起伏變化地形的建筑就成為了人工構筑空間與環境之間聯系的紐帶,讓建筑成為一種“地景”。由TAO 跡建筑事務主持設計的有著“折疊的范斯沃斯”之稱的水邊會所處處彰顯著形態契合的在地語匯。建筑臨近鹽城大洋灣的一條小河,河岸地形有一定的起伏,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懷著一種謹慎態度的建筑實現了人與環境最親密的接觸。設計最初是以范斯沃斯別墅為創作原型的,通過拉伸、環繞和折疊等作用于建筑形態的處理,使建筑形成了內庭院。不僅豐富了空間的趣味性,還加強了整體景觀的層次,與水也有了親密的接觸(見圖5)。
3.2.3 邊界的模糊
模糊建筑內、外空間的界限來達到空間上相互滲透的目的,讓建筑以低姿態掩藏于環境中,這就是邊界模糊的在地語匯。模糊邊界的處理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是建筑在平面布局形態上避讓場所中的既存自然因素,也可以采用底部架空的方法讓建筑輕盈化,亦或是借由建筑外立面中的特殊材料來消解內、外的界限。位于上海的華鑫建筑辦公樓,設計中充分使用了邊界模糊的在地語匯,建筑在平面形態中避讓開了場地中的香樟樹;在豎向空間中,通過底部架空削弱其在視覺中的重量感,并且形成了承擔交通、休憩多重功能的內外聯系空間;半透明的“粉墻”立面選用波紋扭拉鋁片材料,室內的空間若隱若現于室外,拉近了建筑與自然的距離,同時建筑也得到了環境善意的回報(見圖6)。
4 結語
從古至今,自然與建筑二者的關系從未改變——即整體、協調、統一。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友好互動讓建筑之美與自然之美求得了某種程度上的“和”,更使得建筑與環境這個有機的整體呈現出一種樸素莊重與淡雅優美之感。環境可以說是建筑創作的出發點,也可以說是建筑本身的歸屬地。建筑創作應以體驗環境和感悟場所是進行建筑在地創作的基礎,理解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共生與共融,從而使兩者都呈現出鮮明的個性與特色。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設計理念不僅是建筑創作的初衷,也是世界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本文來源:《城市住宅》:http://www.007hgw.com/w/kj/12544.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