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語境下的網絡輿論分析——基于內容分析方法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現在已經成為大部分公眾獲取信息、表達觀點、參政議政、甚至是釋放個人情緒的重要渠道。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無邊界性,網絡輿論的狀態可謂是此起彼伏,難以形成比較統一的意見。據了解,內容分析法在其初期就已被應用于信息傳播研究,在網絡輿論一經發酵就能呈現爆炸性傳播甚至是演變成網絡事件的今天,內容分析法對于分析網絡輿論事件仍然意義重大。筆者以互聯網上的輿論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廣大中國網民包括規模、結構在內的人類學特征進行分析,試圖研究網絡輿論信息的傳播效果和變化趨勢。通過對網民個人的微博、空間、論壇等個人化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將非量化的網絡輿論信息轉化為定量的數據,盡量做到系統、客觀。
一、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最早產生于傳播學領域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傳播內容進行系統、客觀和定量描述分析對象。后來這種方法經過不斷地積累,成為一種具有指導性的模式。20世紀50年代,內容分析法才確立地位。后J.奈斯比特又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內容分析法才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系統和客觀。
內容分析法能夠對文獻內容作客觀、系統、定量的分析,具有系統性、客觀性、定量性三個關鍵特性。一般來說,內容分析法過程可分為以下幾點:提出研究問題或研究假設、設計分析維度及體系、抽取樣本、量化處理、解釋與檢驗。
二、基于內容分析法對互聯網絡輿論的研究
技術的進步和網絡的低門檻使得人人都能發聲,成為獨立的表達個體。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今天,網絡輿論信息的傳播已經超越了地域限制,網絡的出現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的概念不復存在。
(一)提出研究問題
有些學者認為,互聯網的出現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言論自由的平臺,用戶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人共享信息和資源。網絡的匿名性使得各個用戶隨時隨地發表意見和觀點,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被打破,在互聯網面前,人人平等、言論自由仿佛得到了空前的實現,網絡輿論的正面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顯。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由于部門網民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在網絡的海洋中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失去自我。這也就導致了網絡上所形成的所謂“輿論”并非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多數意見。如何應對網絡輿論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是我們應該思忖的問題。基于此,筆者將以“網絡輿論”為研究對象,采用內容分析方法對互聯網上的輿論信息進行研究,以期解決上述問題。
(二)設計分析維度及體系
本文將以中國網民的人類學特征、網媒、社區、網民評價等作為分析維度,以期從整體上把握網絡輿論的發展趨勢,為進行網絡輿論的監督提供決策依據。
(三)抽取樣本
自1998年以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規定,每年的1月份和7月份會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報告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計算機自動搜尋、網上調查等形式,統計方法較為先進,而且抽樣較有代表性,統計結果較為精確。截止至2018年3月,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共發布40次統計報告。本文筆者將以近10年以來,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為主要樣本,著重探究報告中互聯網用戶行為意識調查結果與互聯網的應用情況。
(四)量化處理
1.中國的網民規模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的網民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2008年6月,中國的網民數量是2.53億人,而截止至2017年6月,這個數字已經上升至7.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4.3%,僅十年間中國的網民數量就翻了兩番還多。這同時也意味著互聯網早已走進平常百姓家。隨著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網絡輿論的影響力也逐漸遞增。
2.網絡輿論信息的應用情況介紹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網民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獲取需要的信息,而且這一部分網民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加,網絡的易獲得性使得互聯網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首選。
(1)獲取新聞
網絡新聞區別于傳統媒體上的新聞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實時性和便捷性,網民可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觀看新聞、與他人互動。許多新聞事件的傳播源都是互聯網,如天津港爆炸事件。
據資料顯示,網絡新聞應用排名第二,2017年用戶規模達到6.5億人,占整體網民比例83.8%,年增長率達到5.4%。網絡獲取新聞這一方式逐漸平民化。除此之外,中國網絡媒體在各類信息的報道、傳播等方面表現出的影響力都足以說明,網絡已經成為重要的媒體之一。
(2)微博等社交軟件
目前各大門戶網站、即時通訊服務提供商等為用戶提供了即時通信的服務。據2017年CNNIC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17年中國手機網民互聯網應用使用率方面,手機即時通信排名第一,截止2017年12月,用戶規模達到6.9億人,占整體網民的92.2%,與2016年相比增長8.7%。
(五)解釋與檢驗
1.網絡輿論信息功能強大
由于網絡準入門檻較低和網民規模的逐漸擴大,網民結構也日趨復雜。微博、微信、論壇、網絡社區等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用戶的表達渠道也日趨多元。網絡輿論開始成為輿論爆發的主戰場。在網絡上,最普通的群眾也擁有話語權,用戶在網上討論公共事務、表達意見、進行輿論監督,自由的參與政治生活。網絡輿論的規模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網絡的低門檻和便捷性極大地拓寬了公民的表達權和話語空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意見的“自由市場”,輿論監督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
2.網絡輿論信息加劇了信息的異化
信息異化的定義是指在生產、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信息生產與信息消費之間可能會因此導致一些矛盾的產生,導致主體控制信息的能力和原有的內涵喪失,變得逐步被信息奴役和支配。
我們不得不清醒的認識到,網絡在帶來民主的同時,也帶來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正如沉默的螺旋中所述,一些人在表達個人意見的同時傾向于觀察他人如何表達,更傾向于與意見中的優勢意見保持一致,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沉默的螺旋理論依然試用。網絡雖然給我們帶來輿論自由和表達的便利,也使虛假信息、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充斥。消極輿論信息和負面輿論內容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加劇了信息的異化。
3.網絡輿論信息的監管
網絡上的輿論很容易引發網絡嘩變,因此我們必須正確網絡輿論信息可能對社會安定發起的挑戰。首先,政府應加強網絡管理,建立健全網站信息的制作、審查制度;其次,要嚴厲打擊制造、散播虛假信息、謠言等行為,盡快做到有法可依;再者,應加強技術方面的更新,做到準確定位虛假信息散播的地點、IP、ID等;最重要的是網民自身要提升自我辨別、偵查真偽信息的能力,加強防范意識,不輕易相信非正規渠道的個人、組織發布的信息。相關部門應盡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速信息流通,主流媒體要建立有效、正確的新聞發布制度,在關系重大的新聞事件面前,及時發布權威信息,主動向公眾言說,做到盡可能的公開、透明。
三、結語
負面網絡輿論信息的爆發易對社會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基于內容分析法對網絡輿論信息進行的深入探究對于現在的網絡環境意義重大,不僅有助于對網絡輿論信息的科學性、真實性、專業性做到精確地判定,更使得網絡輿論信息的傳播效果和發展趨勢變得可以預測。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