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媒介社會下的“公民新聞”傳播責任
在國家“互聯網+”政策逐漸完善的大環境下,公眾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媒介,人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轉換為文字,圖片,音樂和視頻等各種形式的信息發布在媒介平臺,如“微博”、“簡書”、“梨視頻”、“今日頭條”、“ 新浪新聞”、“知乎”等。媒介融合的快速擴散使得現代社會逐漸演變成了“媒介社會”。主動了解,主動發布新聞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然而,提及公民新聞傳播責任時,公眾的認識卻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人們也很少思考是否應當對自己傳播的新聞承擔責任。本文將視角集中到公民新聞的幾次經典案例和社會影響,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一、顛覆傳統新聞之“公民新聞”
(一)“公民新聞”的現狀
隨著互聯網滲透率日益提高,新媒體技術發展迅猛,此網民非彼網民,此記者非彼記者,此新聞非彼新聞。
公民新聞的本質是公民具有公共意識,對公眾關注的新聞事件積極報道,服務于公眾。目前對公民新聞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公民(非專業新聞傳播者)通過大眾媒體、個人通訊工具,向社會發布自己在特殊時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發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公民新聞依附于新媒體技術,甚至憑借媒介融合之勢,發展迅速,形成一定的規模和體制,使得擁有關鍵信息的個人無須通過傳統媒介機構便可獨立發布信息,行使記者的職能。例如,以強調社會責任感為己任的梨視頻公司,通過“公民之眼”獲取更多公眾的新聞“情報”,發現社會生活中的有價值的新聞,將公民新聞的作用放大,提高公民新聞在社會上的作用和熱度。
雖然媒介技術的發展降低了公民發布新聞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和簡化了流程,但卻為公民新聞引發的社會問題提供了生長的溫床。真假不辯、道德綁架、網絡圍觀、可信度低和網絡暴力等問題頻發,典型的案例也時常可見。
(二)“公民新聞”典型案例的問題分析
以5W模式來思考公民新聞的傳播過程,不難發現,其違背了幾點傳統新聞傳播流程重要內容,即:信源——新聞源頭難以追溯;信息——新聞內容真假虛實難分;效果——新聞結果輿論方向偏差等。
2018年年初,一張年夜飯圖片引起了警方的關注。圖片內容:廚房擺放著大量宰殺好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雖然事件最終證實為假,但也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在傳統的新聞機構里,任何新聞信息的發布都需要有確鑿的新聞源頭和確定的新聞提供人??墒腔ヂ摼W環境的匿名性和快速實時傳播,卻導致新聞的源頭很難追溯,因此公民新聞往往在源頭上就存在可信度低的問題。
2017年榆林孕婦跳樓事件中,發布者將醫院的監控錄像片段通過媒介平臺發布到網絡上,并不負責任地配以類似“逼死孕婦”、“下跪求救”等標題。在主觀煽動性言語的刺激下,公眾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隨后爆光的另一條視頻內容,又將矛頭直指孕婦的家屬。在這一事件的傳播和發酵過程中,新聞的真實性始終缺乏,內容虛實真假難辨,結果和輿論不斷反轉,導致社會的不安和公眾對新聞的信任缺失。
而后引起學者和社會普遍關注的“江歌案”在網絡上的發酵,不僅形成了網絡圍觀,甚至通過微信公眾號和網民個人行為形成對劉鑫的道德綁架,最終演變成了網絡暴力。相較于傳統新聞機構關注事件的真實性,公民新聞在引導公眾輿論和“后真相”上的“天賦”令人震驚。
二、“公民新聞”與傳播責任
首先,至今沒有完善的法律來定義和限定公民新聞發展。經過公民再加工的內容算不算公民新聞?如何規范公民新聞的發展?發布內容有惡劣影響是否應該被法律制裁?這些問題都有待法律完善逐步解決。
其次,傳播媒介的責任。媒介技術發展給了公眾更多發布新聞的平臺,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公眾不了解自身需要承擔的傳播責任,擁有關鍵信息的個人無須通過專業審核便可獨立發布新聞,編輯內容,點擊發送,便可以將新聞公之于眾。沒有專業把關人,媒體平臺發布信息的程序相對簡單,這也導致了媒介監管不嚴,把關缺失。當媒介不能承擔相應的監督管理責任,對新聞發布內容不予以有效的把關,任何言論都有被無限轉載和發布的可能性,必然導致公民新聞真假虛實難辨,魚龍混雜難分。
當然,技術只是一把雙刃劍,關鍵還在于使用技術的人,公眾本應該自覺承擔起發布和傳播公民新聞的責任。但是公民的責任意識滯后,甄別判斷層出不窮的媒介信息得能力又不足,在媒介技術的使用能力上,又嚴重缺失。兩者矛盾發展,也就很容易在發布和傳播新聞的過程中產生問題。
三、傳播責任與新聞專業主義
在任何時代從事一項工作都需要有專業的知識技能,專業工作者要對這份職業和公眾負責,體現在新聞業,就是新聞專業主義,即一種獨立于任何權威之外的新聞從業理念。這種理念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展現在讀者面前,并恪守職業道德,為公共利益服務。公民作為公民新聞的傳者和受者,在整個流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承擔的責任也相對重大。美國學者羅森曾指出,公民新聞的時代已經到來,傳統的大眾傳媒將被公民新聞所取代。那么,社交媒體時代,新聞專業主義是否還有繼續強調的必要性?筆者認為,即使人人都可以發布新聞,新聞的專業門檻依舊存在。當下環境,發布新聞不再困難,新聞記者更重要的是要把新聞倫理道德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更好地服務于公眾利益。公民新聞的傳播者——公眾也應當恪守新聞專業主義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責任。
事實上,公民新聞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就是普通公民對新聞專業主義不夠重視,只停留在事件的表層和空談道德的表現。
新聞專業主義起源于美國煽情主義之后,是對新聞商業化的一種修正,也是適用于公民新聞時代的一劑良藥。梅耶曾表示,公民新聞在理論上的框架比較模糊,且其內容常與客觀性相矛盾,總是困于片面,虛假,聳人聽聞,難以脫逃。
坦白說,公民新聞依附的新媒體發展,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的生產傳播流程,但新聞專業主義作為新聞事業的實踐綱領,不會因此失去其強勁的約束力,反而在新時代更應當好好遵守:專業主義的高門檻可以限制僅出于好奇和吸引他人眼球而踏足新聞業,沒有承擔責任的意識的公民;具有主導地位的新聞職業道德也能反映報道者是否具備主觀地遵守規范性和約束性的新聞專業主義的能力。同時,專業主義的規范能促進公民記者對于新聞事件進行更專業的分析,更科學的深度挖掘,有利于還原公民新聞的事實真相,并對新聞事實承擔相應的責任。
公民新聞伴隨著媒介社會的形成,雖然目前時常呈現出消極的一面,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應該合理利用媒介平臺培養公民記者的專業知識。新媒體技術的高度普及予以公眾更多了解真相的機會,提供了更多學習和掌握正確的新聞價值和新聞專業主義的途徑。首先明確新聞傳播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務更是需要對大眾負責的一項事業,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探索能力,不能人云亦云。其次鍛煉新聞撰寫和表達的能力,同時還要對公民進行媒介教育,指導使用合適的媒介傳播相應的新聞。只有提高公民的責任意識,培養其合理運用媒介的能力,才能更全面的監督和維護公民新聞的發展,增加公民新聞的公信力。
本文來源:《視聽》:http://www.007hgw.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