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化“蝶”——共享經濟時代下的現代集合住宅發展
1 何為“繭”
據1997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選取的調查對象中,66%的居民表示會相互交談或者寒暄兩句,30%的居民經常登門拜訪,而鄰里之間互不相識者只占6%。
但是在中國青年報2017年的一項社會調查中顯示,在選取的調查對象中,40.6%的人與鄰居不太熟悉,34.8%的人表示從未來往,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鄰居。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在20年中,相熟的鄰里關系從94%驟降到53.3%,而獨來獨往的人也從6%增長到34.8%。人與人之間相遇時不再寒暄,鄰里關系愈發冷漠。
鄰里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交往。鄰里關系的和諧,不僅有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還是對我國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但是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鄰里關系卻“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這種現狀,使得人們與鄰里、與自然之間產生了一種無形的壁壘。
2 成“繭”
2.1 “繭”的外在原因
2.1.1 社會經濟的發展
1949年建國之后,人們開始從農村向城市遷移,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下,我國各方面都在進行著相應的建設。住宅被成排建造出來。大門成為了劃分空間的手段,不作采光通風用,與平房中門的功能大相徑庭。人們習慣隨手關門,使得鄰居之間的串門多了些正式的味道,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多了層透明的屏障。
2.1.2 鄰里結構的轉變
在集合住宅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社區模式發生改變,導致現代鄰里結構發生變化。傳統社區模式是在福利分房時代的單位型社區,住戶大多是單位同事,屬于熟人社會。現代的鄰里打破了這種模式,使得很多陌生人住到一起。由于異質性所帶來的心理隔閡,減少了鄰里間的往來。
2.1.3 交通體系的差異
同時集合住宅中的交通體系也對鄰里之間的交往產生了阻礙。住宅樓的垂直交通體系,在水平方向上相當于一條有盡端的小巷。居民的流動路線單向化,在為居民提供鄰里交往的機會上,仿佛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缺憾。
2.2 “繭”的內在原因
居民在對設計中交往空間的實際利用中并未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2.2.1 空間閑置
建筑師在前期建筑設計中,特意將部分空間空置出來,作為后期的交往空間。但是在實際使用中,這片空間反而形成了一個閑置空間,無人問津。
2.2.2 丑陋利用
在建筑設計中留設的交往空間,反而被居民們用來堆放雜物、垃圾。這種行為,不僅沒有有效利用空間,還對空間造成了污染,對建筑內部的空間環境也造成了不良影響。
2.2.3 占用空間
交往空間被超常規使用,如私自搭建或者占用,這完全違背了設計的初衷,同時也損害了他人的權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無法改善,甚至可能會進一步的惡化。
2.3 “繭”中的生活
與此同時,鄰里關系的冷漠還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首先是犯罪率的升高,鄰里之間不聞不問,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犯罪分子的產生。其次,冷漠的鄰里關系使人無法得到安全感,進而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再次,社區是社會的縮影,冷漠的鄰里關系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因此,如何破“繭”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 破“繭”
3.1 共享經濟時代
隨著ICT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共享經濟正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中。(圖7)從服務共享到實物共享,再到如今知識的共享,共享經濟日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2011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共享經濟列為十大改變世界的創意。
共享時代也引起了城市空間的變革。空間不再是封閉靜止的個體,而是由多元素組成的開放空間。這一改變使得人們在城市中,與家庭、鄰里和社會的關系也變得有所不同。
3.2 現代集合住宅
集合住宅的雛形出現于19世紀末的歐洲及美國的大城市。由于其適合現代都市生活,一經面世便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20世紀末,開始體現出其對社會的真正價值。而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國建筑師也正試圖去重現傳統的公共空間以及人情氛圍。
3.3 如何破“繭”
3.3.1 功能策略——合
共享時代下的空間不再是獨立單一的單元,而是將其合并成一個更開放的空間。將住宅中利用率低的空間,從每戶中拆分出來,合并成共用的交往空間,從單一功能變成多種功能。人們在其中可以進行各種交往,空間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3.3.2 空間策略——變
空間變得開放,使用空間的方式也變得多樣。空間可以根據需求自由的排列組合。空間從一個被限定的靜態部分,成為一個可調的動態部分。失去限定的空間充滿了可變性,為集合住宅注入了新的活力。
3.3.3 整體策略——聯
空間變得自由開放,各個功能都相互聯通,從分散的每家每戶變成一個整體,居民在建筑中相遇相識。人與人之間從寒暄轉變為可以坐下來喝茶聊天。交流變得多了,人們之間那道冷漠的壁壘也就不攻自破了。
4 化“蝶”
4.1 馬賽公寓——勒·柯布西耶
4.1.1 功能策略——合
馬賽公寓將整座建筑分為若干個垂直單元,單元又被劃分為私有及公有,按照體系進行布置分隔。居住空間內,使用率低的空間減至最小,僅滿足功能要求。這使得公用空間較私有空間稍大,同時也是其幾倍高。
在屋頂花園上,空間不只包含一種功能,而是糅合了許多交往功能,如電影院、健身房等。人們在這里交友暢談,為建筑注入了一絲生活的氣息。
4.1.2 空間策略——變
從馬賽公寓的平面單元中可以看出,躍層空間將動態空間與靜態空間分開。從標準平面上來看,兒童房中有可移動的隔斷,可通過隔斷將空間擴大,使空間的功能變得多樣。
這種可調式平面布局,可以適應各種場景。接待客人時,可將空間擴大成一個整體;客人離開后,空間又可被分成多個部分,供休息、工作用,空間充滿多變性。
4.1.3 整體策略——聯
馬賽公寓底部設置架空層,將其與地面綠化及公共場所相融合。讓居民盡可能融入社會與自然,增進居民交往。而在公寓中部則是一些商店和公共設施。屋頂上設有兒童活動場地及健身房等,沿屋頂周邊還布置了一條跑道。這使馬賽公寓成為了一個滿足社交需求的小社會,打破了人與人之間冷漠的壁壘。
4.2 “8”字住宅——BIG事務所
4.2.1 功能策略——合
“8”字住宅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將聯排住宅中的私人庭院從平面式分布變為立體式分布。垂直街區化住宅通過一條盤旋而上的坡道得以實現,在坡道的不同高度上,可以看到低層的私人庭院,打破了傳統庭院的私密性,使其成為開放式的空間。
4.2.2 空間策略——變
不同類型的居住空間圍繞著室外公共場地進行組織,形成一個舒適宜人的集合住宅社區。建筑底層沿周邊道路展開,分布著商業和辦公。這樣的功能分布使得各類型空間都相得益彰,住宅可以得到良好的景觀、通風及光照。
4.2.3 整體策略——聯
“8”字住宅中的立體街道打破了傳統的垂直交通體系,將坡道與街道結合在一起,在空中不斷盤旋上升,如同紐帶一般將所有住戶串聯起來。街道也在不斷轉折的過程中成為人們交流、聚集的節點。
4.3 大倉山集合住宅——妹島和世
4.3.1 功能策略——合
妹島和世在大倉山集合住宅的設計中,試圖通過庭院組織來與社會產生聯系。考慮到規模大小以及居民隱私問題,選擇將住宅內部的功能進行少部分地壓縮,在中部設置多個小型庭院,并對外開放。
4.3.2 空間策略——變
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并未對每個空間有明確的功能劃分,而是讓住戶在進行使用的時候,自由地劃分空間。空間則可根據需求進行改變,功能隨時根據住戶之間的動態關系而進行相應調整。
4.3.3 整體策略——聯
居住在此的住戶,在底層都擁有獨立的入口,餐廳等一些開放性空間的開窗面積都很大,使內外相互聯通。閑暇時人們在庭院里活動,這時人們與外界就產生了一種新的聯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此展開,混凝土的外墻下不再是冷漠的鄰里關系。
5 結語
未來的某一天,集合住宅不僅僅是只供居住的建筑,而是一個微型社區。社區之間通過城市層面上的共享空間相互連接,成為一個小的社會組團,產生了一種新的聯系。人們開始走出社區,走向社會。交往不再停留在鄰里層面,市民可以在城市共享空間中發生交集。城市也同樣破“繭”而出,成為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集合住宅”。
本文來源:《城市住宅》:http://www.007hgw.com/w/kj/12544.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