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視域下黃河文化譯介和對外傳播面臨的困境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逐漸演變為文化領域的競爭,在西方文化滲透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其影響力,堅定國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文化之一,應進行廣泛的對外傳播,實現文化的繁榮復興。本文基于文化自信視角對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進行深入闡述,使人們認識到黃河文化的重要性,并通過其文化傳播現狀梳理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經過深入的探析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為黃河文化的弘揚傳播提供理論支撐。
一、文化自信視域下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黃河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孕育著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具有深厚底蘊的黃河文化,這是無數勞動人民辛勤耕耘的智慧結晶,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歷史上,人們治理黃河流域自然災害時可利用的工具不多,所處的環境十分惡劣,但正因為這樣的歷史條件使得黃河兒女形成團結協作、攻堅克難、頑強拼搏的良好精神品質,最終在他們的共同抗爭下取得了治理黃河的勝利。這些可貴的精神經過代代流傳已經演變成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每當面臨巨大的困難時,黃河精神就會成為激勵人們不斷向前的動力,給予人們無限的勇氣和力量。
(二)黃河文化是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面對燦若星河的世界精神文明寶庫,許多熠熠生輝的人類文明照亮我們的道路并指引我們前進,很多古老文明在時間長河的沖刷下逐漸中斷或者消逝,只有少數文明流傳至今、屹立不倒。黃河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代表性文化,歷經數千年,仍然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在黃河文化形成初期,黃河流域存在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脈絡,零散分布在各個區域,這些文化受到黃河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逐漸被其同化并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黃河文化這種強大的能量使得中華文明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繁茂的文化根脈。黃河文化是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逐步形成的,其將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中原文化融為一體,體現出強大的包容性。無論處于怎樣的危急時刻,黃河文化始終綿延不斷、經久不衰。
(三)黃河文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基礎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表明中國人民凝聚世界各國的思想智慧,彰顯出中國的大國風范。這不僅是中國時代智慧的體現,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寶貴文化基因。封建社會,黃河文化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優良的氣候環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發展地區。漢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各國,開辟了中華民族大型對外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到了唐朝,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中華民族借助絲綢之路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往來,吸收各個民族、地區的文化精髓,唐朝文化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條貿易通道的主要途經地就是黃河流域,直到今天,它仍對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自信視域下黃河文化譯介和對外傳播面臨的困境
(一)少數人文化認知模糊,對外傳播理念出現偏差
在黃河文化譯介與對外傳播中,由于認知理念不清晰,缺乏對黃河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性看待,使得傳播的整體方向和目標出現較大偏差。隨著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文化交流融合、文化多元化發展受到國家的大力倡導,但是在網絡技術高度發展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部分人對主流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尤其是對以黃河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認識不足。受此影響,部分民眾對黃河文化產生錯誤認知,一味尊崇西方文化,降低了黃河文化傳播效果,也是對黃河文化內在底蘊的一種消耗。
(二)運作模式單一,文化現代性的詮釋不足
文化傳承與弘揚是一個守正創新、推陳出新的過程,既需要保留文化內涵,凸顯文化底蘊,又必須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創造性轉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然而,黃河文化的譯介和對外傳播只是借助特定的傳播渠道將固有的文化內容全盤對外輸出,不經過任何修飾與改造,內容與載體的適配度較低,文化傳統與現實的文化形態未進行良好結合。盡管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催生出多樣化的傳播渠道,但是并不代表傳播內容可以同質化或者生搬硬套。另外,傳播內容的挖掘出現碎片化解讀的現象。黃河文化是一個具有內在構造與發展邏輯的完整文化體系,而不是多種文化元素的集合。但是,當前的黃河文化譯介多針對某一部分進行詮釋和解讀,文化語境的喪失導致原有的文化內涵出現偏差,受眾無法對其形成系統性認知,文化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傳播機制有待健全,傳播形式應多樣化
文化對外傳播是一項系統性的長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形成一套完善清晰的文化傳播機制,保證內部運行的協調一致,才能真正提升文化傳播的效率與質量。當前黃河文化對外傳播相關的配套機制有待健全,文化傳播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傳播的內生動力不足,文化傳播存在矛盾與沖突。文化傳播內在矛盾集中體現在黃河文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矛盾上。從外部來看,黃河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傳播過程中需要保持傳播理念和內在資源之間的一致性;從內部來看,黃河流域的不同區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具特色,在傳播時必須根據不同的特點采取多樣化的傳播形式。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黃河文化對外傳播的優化路徑
(一)轉變思維模式,建立科學傳播理念
首先,必須轉變傳統的思維理念,樹立正確的認知。民眾要認識到黃河文化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從宏觀角度看待黃河文化的對外傳播,這不僅關系到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強國的建立,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為此,必須予以黃河文化對外傳播充分重視,從區域與整體、內部與外部、個人與國家等多個維度來開展文化對外傳播工作。其次,增強保護意識,對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不論是物質性還是非物質性遺產,都需要進行系統性梳理,提前預防與監控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樹立法治思維,確保黃河文化資源的永續傳承。
(二)深挖文化內涵,增強現代化價值
第一,深入研究黃河文化的主要內容。對黃河文化中的優質文化進行傳承,再結合傳播渠道、形式等進行創新轉化。例如,通過新穎的形式來傳播黃河故事,對其中蘊含的黃河精神與優秀品德進行深入挖掘,借助媒體渠道提升傳播效果;開發相關文創產品,用文化創意激發黃河文化的現代化活力。第二,采取多樣化傳播方式。考慮到當前大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可以采取分層傳播方式,也就是將受眾分層,針對各個層面受眾采取個性化的傳播手段,提升文化傳播的精準性。例如,針對渴望深入探究黃河文化的人群,可以加大黃河文化知識、商業價值等內容的傳播力度;針對普通大眾,可以通過文化表演、動漫視頻等創意形式傳播黃河文化,提升黃河文化的吸引力。
(三)建立傳播體系,提升文化傳播格局
一方面,為促進黃河文化的有序傳播,必須在制度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文件,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堅實的保障。將不同地域的文化傳播規范和指導意見列入其中,注重區域文化與黃河文化整體性的內在協調,加強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協作,共同推進黃河文化的對外傳播。在制度的具體落地上,各地應以中央的指導性文件為根本,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制訂系統的實施計劃。另一方面,黃河文化傳播必須引進專業的團隊和人才,增強文化傳播的專業性與科學性。在文化譯介過程中,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夠找到真正有效的傳播內容,挖掘內在的文化底蘊。為此,可以通過政策優惠、設立專項基金等形式吸引黃河文化相關專家、學者加入文化傳播研究隊伍中。
四、結語
促進黃河文化的對外傳播,事關民族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事關文化強國的建立。因此,必須深刻認識到黃河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找到對外譯介與傳播的切入點,創新傳播方式,提升黃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