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思想引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貢獻度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團員青年是高校大學生的主體,因此,高校共青團工作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論述中多次強調,應不斷引導廣大青年增強“四個自信”,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鼓勵廣大青年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提供思想堡壘并指明方向。寶雞文理學院地理與環境學院團總支不斷思考和探索共青團思想引領的方式方法,將“最佳的視野、最廣的聽眾、最近的距離、最快的交流”作為工作理念,致力于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獨立的思考者、終身的學習者、公共事業的參與者,探索團學工作途徑,關注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加強思想引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貢獻度
(一)凝聚青年,當好橋梁
緊扣時代主題,開展特色活動。落實“四進四信”“與信仰對話”“青年大學習”3個抓手,建設專題讀書班、石鼓讀書會、青年研習社3個平臺,舉辦黨的十九大精神讀書班,開展《梁家河》讀書活動,常態化開展“約吧學習”主題活動。在校園懸掛卡通人物形象的學習提醒標語,用幽默風趣的時代新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集中舉辦“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特別主題團日活動,引導廣大團員青年自覺將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以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地理與環境學院團總支如場力強大的“磁石”,把學生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組織學生黨員、團員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形成“一微一展兩服務”的學習模式;以“四進四信”為抓手,形成“1+100”聯系青年機制,學生黨員主動上講臺,學時事、講熱點。創新開展學生黨支部工作,以研究生黨員為核心,在全校開展“一幫一代”活動,即研究生黨員擔任本科生代理班主任,參與考研幫扶小組,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落實從嚴治團工作,制定團總支學生會自律公約;出臺學生會、社團管理辦法、德育分加減辦法;探索黨政評議、師生互評的方式,推優入黨。
(三)建立“三位一體”的學生干部管理制度
每月一次的學生干部交流大會、每學期一次的學生干部培訓、每年一次的素質拓展,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筆者自參加工作以來,培養學生骨干300余人,8名學生干部分別獲得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學校年度人物,35名學生獲得“優秀畢業生”稱號,其中時任學生會主席的左廷軒榮獲“2017年大學生年度人物”、榮獲寶雞市首屆“互聯網+”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入圍獎”,其項目為獲獎項目中唯一一個在校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團干部趙宇于2018年在核心期刊《環境與發展》上發表文章;學生干部胡可可于2019年榮獲“大學生年度人物”稱號,并考取中科院研究生。
二、心系廣大青年,創新性開展青年學生工作
(一)探索學生工作新途徑,打造精品學院文化
積極組織承辦全國大學生環保知識競賽,并榮獲2019年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環保知識競賽優秀組織單位。于2020年繼續承辦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環保知識競賽,參賽人數達到2 800人,比2019年增長了近3倍。該知識競賽學生參與度高,活動影響力大,致力于探索與專業相結合的品牌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2019年啟動“弘揚傳統文化·寫意愛國情懷”創意短視頻大賽,啟動儀式上,師生身著傳統漢服,展示華夏禮儀之美。這次活動助推學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養學生的高雅審美情緒和高尚道德情操,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寶雞電視臺、《寶雞日報》、寶雞廣播電臺宣傳報道該活動。地理與環境學院團總支將漢服文化、傳統文化和愛國情懷融合在一起,利用短視頻方式將中國古代文化和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在一起,宜古宜今、一新一舊,激發學生傳承文化的積極性。
(二)成立二級學院“新媒體文化中心”
搭建“一網三微”網絡平臺,全覆蓋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思想引領。2014年2月19日,地理與環境學院微信公眾號“寶文理地環院團總支”正式上線。微信公眾號的管理和運營主要由學院團總支宣傳部負責,參與運營的工作人員負責編纂內容、平臺推送、積累收集信息、與關注者在線交流、處理與反饋后臺粉絲留言信息等工作內容。截至筆者定稿時,“寶文理地環院團總支”擁有粉絲3 125人,共發布圖文信息1 144篇,學期內每周發布6次圖文信息。開設二級菜單,“地環魅力”板塊下設“學院簡介”“團總支學生會”“寶文理官網”“小蜜蜂家族”及“地理愛好者協會”;“地環時光”板塊下設“微博”“地環青年”“往期回顧”;“地環之家”板塊下設“課表查詢”“表白墻”“普通話測試”及“寶大智慧校園”。2020年年度總閱讀量為90 341,總點贊量為7 812。
(三)社會實踐,服務地方
2017年暑假,地理與環境學院團總支帶領14名本科生深入鳳縣開展“尋訪傳承民間工藝文化牽手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社會實踐及文化尋訪宣傳調研活動,為建設美麗鄉村、弘揚傳統文化、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顒油ㄟ^觀摩學習傳統手工工藝制作過程,學習了解民間工藝文化,并圍繞“傳承傳統文化、擴大民間工藝影響、推進文化產品振興”深入開展采訪調研,對挖掘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持久魅力提出意見和建議。此次社會實踐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寶雞電視臺、《寶雞日報》、今日頭條等媒體對此次實踐活動進行宣傳報道和專題采訪,并獲得陜西省“我眼中的脫貧攻堅”優秀微視頻團隊、“扶貧攻堅看高校”優秀圖片團隊。2018年暑假,地理與環境學院團總支帶領13名本科生深入寶雞市鳳縣開展“垃圾分類”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走入社區為居民宣傳講解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為鳳縣居民帶去一場頗具特色的垃圾分類宣講活動?;顒邮艿缴鐣鹘绲年P注,《寶雞日報》發表文章《街上走來垃圾桶,垃圾分類說得清》,寶雞電視臺、搜狐網、廣播寶雞、寶雞新聞也紛紛報道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志愿者還接受了寶雞市鳳縣電視臺的專訪。
三、聚焦大學生主責主業,提升人才培養工作貢獻度
(一)注重創新創業培養,各類大賽活動結碩果
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和科技創新,2018—2019學年度,獲批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國家級4項、省級11項、校級13項,近50名同學在全國地理師范生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環保知識競賽、英語競賽等省級以上比賽中獲獎,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二)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將志愿服務隊伍與院系學科專業結合,組建名為“地理愛好者協會”的地理知識科普志愿團隊,以科普講解地理知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利用教學資源開放地質展廳、天文觀測平臺、數字星球系統等,向學生和市民講解科普地理知識,宣傳滲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僅2019年度,共計舉辦17次志愿講解活動,接待來訪人數達1 200余人,其中天文臺對日偏食的視頻記錄被《寶雞日報》轉載,《陜西工人報》報道此次科普講解活動。地理與環境學院師生利用社會實踐開展“保護秦嶺”等系列活動,宣傳生態文明建設,呼吁大家一起保護秦嶺,保護自然。目前,該志愿隊伍立足專業服務社會,隊伍建設持續向好,努力在對標服務地方中繼續發光發亮。
四、緊抓新媒體網絡管控,營造綠色網絡空間
(一)三級輿論管控,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第一級,百名網絡評論員,時刻關注學院動態;第二級,輔導員教師注意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第三級,黨政領導宏觀把控思想導向。目前,地理與環境學院團總支直屬管理公眾號4個,團支部賬號25個,責任到人,共同營造“綠色”網絡空間。
(二)新媒體參與就業考研,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利用新媒體平臺促就業,學院微信公眾號與陜西211院校招網進行數據對接,實時推送就業相關信息。設置“榜樣的力量”“常見心理問題”等模塊,舉辦心理健康手語操大賽,并錄制視頻進行推送,以新媒體引領學生工作。
(三)疫情期間不斷線,積極宣傳防疫樹立榜樣
地理與環境學院官方微信共推送疫情專題推文20余篇,內容涉及疫情實時播送、為武漢加油系列推送、疫情志愿者宣傳、情緒調節妙招、網課學習方法等內容,總閱讀量4 500余次,在看量500余次;官方微博共計推送170余條,總閱讀量逾13萬;制作專題海報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整理推送2期《抗疫志愿者》共計10名優秀學生志愿者的抗疫形象與事跡,制作專題視頻《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手語操,《寶雞日報》對此進行線上報道。積極發揮主流媒體的優勢作用,專業、高效地傳播正確的價值導向。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