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傳播路徑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不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歷史經驗和理論基礎支撐,而且對于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文化自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文章深入分析了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分析了黃河文化傳播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講好黃河故事、傳播黃河聲音等實踐路徑,以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個性化、多樣化需要,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天人合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根本遵循
黃河流域孕育出了遵循自然規律、講究天時地利的農耕文明。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分支,農耕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的自然倫理觀念,為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古代,先民在與自然環境抗爭中總結出一些歷史經驗,包括順應二十四節氣進行農作物播種的農時觀、崇尚節約糧食的節用觀,以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滿足農業生產與生活需要的物地觀等。這些觀念是天時、地利、人和思想的生動詮釋,強調人們在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應遵守取之有度、用之有量的基本原則,按照大自然規律合理安排生活、生產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尤其在新時代人地關系矛盾越發突出的背景下,從黃河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華,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根本遵循。
同根同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從舊石器時代的丁村、下川、許家窯等遺址,到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遺址、仰韶遺址、陶寺遺址,再到歷朝歷代的鄭州商城、曲阜魯國故城、隋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等,這些古遺址均是黃河流域成為炎黃子孫根脈之地的共同見證者。伏羲及炎黃二帝、大禹治水等傳說更是印證了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觀念的濫觴地正是黃河流域。除此之外,中央王朝歷史上的疆土版圖普遍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周邊地區輻射,并利用大規模人口遷移、貿易交流等方式,將大一統理念擴散至周邊地區。由此可見,大一統、大融合的民族意識早已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是提升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支撐,是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
守正創新,賦予黃河文化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黃河文化之所以歷久彌新、經久不衰,并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載體,主要原因在于黃河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始終秉持著守正創新的價值理念。農耕文明時期,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民族主要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誕生了輝煌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唐宋時期,長安與東京汴梁是當時最發達的國際性大都市,產生了享譽世界的城市文明;在近現代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發展時期,陜甘寧邊區是中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深刻影響著中國革命事業的歷史進程。如今,黃河文明是世界范圍內唯一未被中斷的文明,其在歷史長河中堅持守正創新,擁有了頑強生命力和無限創造力,為新時代中國開展政治外交、貿易交流等提供了精神支撐。
包容開放,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經驗
黃河文化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二里頭遺址、漢魏洛陽城、漢長安城等地標性建筑,記錄了黃河流域地區多民族與多文化水乳交融的歷史過往。從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開辟陸上絲綢之路起,到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日本、天竺等國派遣使節來華展開文化交流,再到宋朝期間中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等。可以說,黃河文化在對外交流中不斷擴大影響力,并且通過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華形成了包容開放、博采眾長的特性,成為維護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紐帶。新時代下,黃河文化的包容與開放特性,還為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可資借鑒的資料。
黃河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
新時代,黃河文化的傳播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首先,近年來國家在文化事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廣播電視、報刊、電影等文化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了機遇。其次,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了政策保障。再次,歷經數千年發展,黃河文化中蘊含著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為后續黃河文化挖掘、開發、傳播等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最后,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傳播領域,有利于創新黃河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增強其傳播力與影響力。
黃河文化面臨的挑戰
首先,黃河文化遺產缺乏系統性保護、整理與開發。當前,黃河文化傳播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文化遺產缺乏系統性保護、整理與開發。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由于風化侵蝕以及客流量過多,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被破壞,導致黃河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難度系數增大。其二,黃河流域流經9個經濟資源、文化稟賦各不相同的省(區),故而在對黃河文化遺產資源整理方面難以形成統一方案。其三,目前沿黃地區還未摸清“家底”,影響對黃河文化遺產的開發和挖掘。對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整理與開發力度較低,也與所在地域政府根深蒂固的重商輕文觀念有關。
其次,黃河文化產業化發展程度較低。目前,學界針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展開了系統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些優秀的研究成果并未轉化為黃河文化產品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優勢。從現實情況來看,沿黃產業化發展程度較低,與其文化底蘊、研究成果、社會價值等并不相稱,與我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局面不相適應。具體表現為:在文化創意方面,缺乏將深厚的黃河文化內涵以年輕化、現代化的表達方式加以呈現的文藝作品與文創產品;在文化組織方面,尚未形成與新時代文化領域高水平發展要求相匹配的行業協會與人才隊伍。主要原因在于,沿黃地區在黃河文化保護、開發與利用過程中,難以形成發展合力,未能發揮協同效應,從而削弱了黃河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綜合實力,致使黃河產業化發展程度較低,不利于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
最后,黃河文化對外傳播影響力較弱。黃河文化內涵豐富,目前沿黃地區在黃河文化的對外傳播方面,仍然沒有形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全媒體傳播矩陣,且缺乏利用海外媒體宣傳黃河文化的整體設計方案,致使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影響力較弱。這不僅與沿黃文化產業對黃河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與時代精神提煉梳理程度較低、黃河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建設不足,最終導致具有影響力、知名度的國際化黃河故事缺乏相關,還與進行國際傳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而黃河流域流經城市大多經濟基礎較為薄弱也有較大關聯。
黃河文化的傳播路徑
深挖文化內涵,講好黃河故事
自古以來,歷代仁人志士根植于黃河流域這片肥沃土地,創作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如古詩詞《將進酒》《登鸛雀樓》《使至塞上》等。除此之外,還有古遺址、民俗、歌謠等藝術形態,這些都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著黃河文化深厚的精神內涵。為了更好地講好黃河故事,彰顯其時代價值,深挖黃河文化內涵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加強黃河文化歷史考古研究。政府應通過組建黃河文化遺產資源研究工作小組,對歷朝歷代的治理黃河遺跡、石刻碑文等進行開發與保護,對當今黃河河道狀況、人文氣候等展開全方位整理,為開發黃河文化項目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加大對黃河文化研究力度。相關主體應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時代精神熔鑄為統一的黃河精神,以塑造國人之品格、品行與品位。最后,政府應從頂層設計出發,對空間分布不均、時間跨度大的黃河文化進行協調和管理,構建規模化、一體化的黃河文化開發模式,為講好黃河故事提供豐厚的養料。
利用科技手段,創新表現形式
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新一代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為黃河文化創新表現形式提供了契機。利用科技手段創新黃河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數字化創作文藝作品。相關主體將由數字編程技術制作而成的交互裝置藝術融入黃河文化創作,讓黃河文化中的非遺如山西民間剪紙“舞起來”,讓寧夏賀蘭山巖畫“動起來”,讓齊魯漢畫像石“活起來”,甚至可以讓觀眾近距離聆聽黃河湍急水流的聲音。其次,數字化呈現文藝作品。利用5G、傳感器等技術,將視音頻、實景演出、動漫等藝術手段融合在一起,以展現別具一格的黃河故事,實現多元藝術形式的有機融合,以沉浸式的體驗激發觀眾對黃河文化的求知欲。最后,將新科技融入黃河文化傳承項目。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黃河文化資源利用率。如舉辦“云游博物館”“云觀展”等實踐活動,讓觀眾突破時空的局限來近距離觀賞文物,接受古老文化的藝術熏陶。
調整產業結構,打造黃河品牌
現階段,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呈現良好勢頭。沿黃城市理應積極調整文化產業發展結構,推動黃河文化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將文旅產業打造成保護、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的支柱性產業,以提高黃河文化品牌知名度。首先,提升黃河文化產品的品位與層次。為確保旅游者能在旅游中體悟黃河文化的藝術魅力,沿黃地區文旅產業需要打造一批品位高、底蘊深厚的黃河文化景觀,并將黃河文化資源轉化為意蘊深厚的文創產品。其次,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奇”的基本原則。無論是旅游地建設還是文創產品打造都要堅持特色鮮明的原則,以樹立精品品牌為目標,增強黃河文化的國內外影響力、知名度。最后,發展文旅相關配套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沿黃地區文旅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加快涉足住宿、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以提升旅游業服務質量。
利用海外媒體,開展國際傳播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感召力。鑒于此,沿黃地區文旅部門可以基于黃河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創作出欣賞價值高、群眾喜聞樂見、意義深遠的黃河文藝精品,利用海外媒體加快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步伐,以構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在利用海外媒體開展國際傳播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點。一是使用國際傳播話語。相關主體應全面梳理適合國際傳播的黃河文化內容,積極構建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方式,即國外受眾容易接受與能夠聽懂的語言,向其展現黃河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以有效提升黃河文化的親和力。二是拓寬國際傳播渠道。相關主體應打造黃河文化對外傳播全媒體矩陣,充分發揮國內主流媒體的“領頭羊”作用,更好地向國際社會講好黃河故事。三是提升對外展示能力。相關部門應加強合作,制作一批優質的黃河文化對外傳播紀錄片,充分展示沿黃文化遺產資源特色,并組織專業人才隊伍做好對外翻譯工作,讓世界人民可以從中讀懂中國。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