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媒體中節事活動的報道分析及其對城市形象的建構
一、長春電影節與長春城市形象
城市可以借助大型節事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發揮聚媒效應,盡可能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從而提升城市知名度,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創造發展契機。截至2020年5月10日,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網絡信息數據,其中關鍵詞“長春”信息的網頁總數量為1000萬個,“長春+電影節”信息的網頁數為296萬個, 占比約29.6%。由此可見,長春電影節這一節事活動的傳播對長春信息傳播量有著巨大貢獻。
城市形象的建構是“客體化的區域現實(例如區域活動于客觀事實)經由記者、編輯等把關人的信息采集而被建構為符號化的城市媒介形象的過程”。新聞媒介為人們營造了“擬態環境”,媒體對于城市內節事活動報道的廣度與深度、突出的新聞賣點能否吸引受眾,決定節事活動傳播的成敗,影響城市形象的建構。受時空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受眾只能根據大眾傳媒對于區域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報道來獲取信息,從而感知城市形象。
二、樣本選取與分析
本文以“第十四屆長春電影節”為關鍵詞,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抓取了2018年6月22日-2018年11月21日的報道,經嚴謹的人工檢查篩選,選出與第十四屆長春電影節強相關(指在標題、正文內都涉及到第十四屆長春電影節的相關報道內容)的報道文本 122篇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
(一)報道規模與來源
本次研究選取的122篇新聞報道中,其中央廣網31篇(占比約25.41%)人民網20篇(約16.39%)、人民網吉林站14篇(約11.48%)、央視網13篇(約10.66%)、新文化報11篇(約9.01%)。
(二)詞頻分析
通過分析對于“長春電影節”話題的報道,我們可以較為直接的觀測到該話題的基本情況。以本研究選取的122篇為樣本,運用“NLPIR漢語分詞系統”進行文本的關鍵詞提取與詞頻統計,將權重與詞頻共同分析得出如下關鍵詞:電影(95.85,384)、中國電影(59.24,82)、金鹿獎(53.54,34)、長春電影節(41.6,107)、徐崢(41.16,17)、長影(40.53,126)、長春(37.53,173)、王珞丹(35.68,21)、青年(32.6,134)、萬國鵬(29.14,11)、雷獻禾(27.59,7)、演員(27.43,46)、長春電影制片廠(26.93,8)、金鹿計劃(23.69,10)
將權重與頻率共同分析得出,長春電影節相關報道有“重內容、輕傳播”的特點,對節事活動中所包含的城市形象信息缺乏系統的規劃與控制。首先,大量電影節相關的影片與獎項的報道、導演與明星的娛樂通稿,體現了節事活動的聚媒效應,相關話題占據頭條。影片與獎項是電影愛好者最為關注的話題,明星通稿除吸引粉絲外,借助其新聞價值的顯著性往往被世人矚目。第二,傳播內容較為乏味,主題單一,多為活動本身的客觀性報道,缺少人文色彩與趣味性,容易使受眾把電影節舉辦地的城市形象也向單調乏味的消極層面聯想。第三,過于強調有悠久歷史的“長影”和“長春電影制片廠”并未打破受眾對于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刻板印象,反而加深了刻板印象,使受眾產生知覺錯誤。但是,“青年”“金鹿計劃”的高頻出現彰顯了第十四屆長春電影節“聚焦中國電影新生代、培育中國電影新力量”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長春革新發展,重視青年群體的新眼光、新格局。盡管未能打破傳統的刻板印象,但仍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報道議題分析
城市形象是城市整體化的精神與風貌,包括城市的整體風格與面貌,城市居民的整體價值觀、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為了對文本信息更加準確地進行提取與分類,筆者通過NLPIR的深度機器學習來進行文本分類,機器學習算法的文本分類準確率較高,綜合開放測試的F值約86%,機器學習分類通過分詞后的文本語義內容自動確當文本內容,得出如下結論:
報道議題為經濟形象的報道數量為99,占比81.15%,相關報道多集中明星通稿與經濟措施。明星通稿如《譚卓憑<藥神><西小河>雙片入圍長春電影節》,這類報道主要是為了吸引粉絲群體的關注從而達到宣傳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粉絲流量為長春城市形象打開窗口。經濟措施類報道報道大多講述了長春電影節歷屆的發展、以及長影制片廠在新時代的發展新機遇,即長春市欲打造長春國際影都,構建以影視、文創產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借助影視產業大力發展長春經濟。
報道議題為文化形象的報道數量為22,占比18.03%。文化形象的相關報道多以藝術的視角分析報道了相關影片,如《長影6部新片亮相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等新聞報道,文本內容多是對于長春電影節中的影片進行分析,報道評析電影內容、描述電影節活動、對具有顯著貢獻的前輩電影人們致敬。部分報道的內容更凸顯對長影人堅守電影主業創作精神的贊揚,對一大批為時代謳歌畫像、為人民寫意抒懷的優秀影片的稱贊,體現了長春市多元包容、革新進取又注重歷史的良好文化形象。
報道議題為文化形象的報道數量為1,占比0.82%。政府形象的報道較少,集中在政府為支持長春電影節的舉辦在相關活動中的參與、相關政策的落實等。其中突出表現為對于電影行業青年力量的關注,扶持青年影人、推動電影發展。報道講述第十四屆長春電影節的“金鹿計劃”,聚焦中國電影新生代、培育中國電影新力量。政府幫扶青年影人,培育新生力量。但該類報道內容較少,難以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各類議題樣本占比說明,長春電影節的宣傳報道,較少與城市相結合,僅立足于電影節本身,一方面難以讓人通過報道對節事所在城市產生明確的認知,另一方面,宣傳時效性較短,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部分報道主題從長春電影制片廠出發,長影悠久的歷史以及對中國電影行業突出的貢獻為報道增添了價值與宣 傳效應。
三、結語
區域形象的傳播離不開區域內外媒體的報道。城市形象的傳播需要大眾媒介作為載體,借助大型活動的聚媒效應,在報道中凸顯城市形象。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對互聯網媒體中大型節事活動的報道進行分析,將定量與定性結合進行探究。
一方面,電影節藝術內容與業內地位使長春電影節對城市形象中電影元素的塑造起到了聚媒傳播的效果,使展示長春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對長春電影節的傳播活動特別是傳播中所包含的城市形象缺乏系統化處理,與“電影城”的城市形象關聯較低,沒有充分挖掘長春市的電影元素和長影等基礎設施,沒有將節事活動與城市環境形象、市民形象結合。報道內容單一,在經濟形象、文化方形象上有所體現,但并不全面。過于強調老工業基地時期的輝煌而缺乏對轉型措施與重視新力量的具體報道,無法改變受眾對城市形象的刻板印象。存在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議程斷裂、忽視了對城市形象議程設置等問題。報道來源不乏新華社、央廣網等國內知名媒體,但多數傳播活動僅圍繞節事活動本身,幾乎沒有借助媒體的知名度向受眾傳播城市形象。長春市應合理規劃報道內容,多方面優化城市形象,為城市信息傳遞提供平臺,以全新的媒介形象為城市創造新生機。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