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情節在中國當代寫意油畫中的體現
中國當代寫意油畫是融合了西方油畫形式架構與東方水墨精神意蘊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創作體系,既有傳統水墨畫的寫意性與靈動性,又有西方油畫的絢麗性與沖擊感。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巧妙借用了西方油畫的基本材質與形式要素,并注入了深刻的民族意識與文化思想,將油畫的色彩美學與水墨畫的神韻美感緊密交織,表現出我國傳統水墨畫的悠遠意境和壯闊情懷。就其本質而言,寫意油畫是西方繪畫方式在我國本地化的重要發展成果,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地域性、歷時性和文化性,也彰顯出強烈的水墨情節。
1. 色彩運用的水墨情節
我國傳統水墨畫在色彩運用上以黑白兩色為主,輔以朱紅色、綠色、黃色等色彩,整體上給人一種淡雅、純凈、穩重、大氣的感覺,這種色彩的運用方式強調色彩的深淺搭配與強弱對比,對造型的要求極高,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黑白兩色及其他輔助顏色之間的關系以及造型上的流動變化,那么整幅圖畫就會顯得平淡無奇,無法吸引人們的目光,也就難以表現繪畫的主題和內涵。這一點與西方素描這種繪畫形式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西方素描側重寫實,光影、輪廓的展現均以現實為參照,而我國的水墨畫則側重寫意,它以我國數千年不斷積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為源泉,所表現的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和精神的訴求。西方油畫與之相比,在用色方面頗為大膽奔放,作品中多用鮮艷、明快、耀眼的色彩,且強調色彩的疊加與對比,畫面的表現力很強,不過倘若把握不好色彩的分布與比例,也容易造成畫面凌亂、重點不突出的結果。
我國寫意油畫作為西方油畫與傳統水墨畫有機融合的成果,在色彩運用方面仍秉持以黑白為主色的用色特點,并秉持了“留白”的作畫方式,體現出明顯的水墨情節。“留白”是我國傳統水墨畫中必不可少且無可取代的一個重要創作技巧,對于營造虛實感受、平衡畫面重量具有無可比擬的效果。傳統水墨畫多用流動的線條來概括性地展現所要表達的事物,而不是對整個輪廓進行純黑的渲染,這就需要藝術家靈活地運用黑白對比關系,來營造出一種意象與意境的感覺。在運用“留白”這一手法時,創作者應當明確黑色以及其他輔助色彩與白色之間的布局及比例關系,明確白色的位置與強度。以毛岱宗的系列作品《山東油畫》為例,這些作品有的描繪的是山中農舍,有些是寒冬雪景,有些是高山流水,有些是海灘木船,有些是樹林幽徑,等等。他的作品乍看上去放佛就是我國的傳統水墨畫,色彩素雅、清新,筆墨輕盈、靈動,對天空、大海、江水、雪原等描繪對象的處理上幾乎無一例外地采用了水墨畫中典型的“留白”處理方式。這種方式不僅能夠還原色彩的自然性與本真性,防止畫面的厚重感,還能夠在結構上起到很好地平衡作用,令作品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還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傳統繪畫藝術“似與不似之間”、“得意而忘形”的創作哲學,以及中華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與“大同理念”,水墨留白之美展露無遺。
2. 思想意蘊的水墨情節
所有藝術形式的存在目的以及最終價值在于傳情達意,也就是為人們提供一種能夠自由抒發內心情感和精神訴求的渠道。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西方油畫的形成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及政治背景。傳入中國后,我國的藝術家將中華民族燦爛而深厚的傳統文化賦予油畫創作之中,將西方的繪畫哲學與東方的文化神韻融為一體,形成了帶有水墨色彩的寫意油畫。
水墨畫的意象審美哲學以我國儒家、道家思想及其他宗教和文化理念為營養,將繪畫的那種具象性客觀需要變成了意向性主觀追求。
在我國的諸多思想中,影響最大的當屬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在認識客觀事物方面,儒家思想認為整個世界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也再不斷變化,講究流動與自然。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畫面就成為了運動世界的一部分,其靜態只是表面的、暫時的,于是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要著力表現的是一種動態的或者變化的美感。仔細研究后可以發現,我國的現代寫意油畫作品,無論是在色彩搭配上,還是空間布置上,亦或是所描繪的對象,基本上全部都是處在自然的流淌之中的,色彩之間注重過渡的巧妙與自然,空間的布局符合重力學說,描繪對象也都是富于生命與生機的。另外,儒家思想講究“仁愛”與“大同”的思想,體現在繪畫領域就是強調畫面的穩重性與和諧性,能夠帶給觀賞者及創作者本身一種和和美美的愉悅感,從而對其思想境界和審美水平都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道家思想是除卻儒家思想以外,對我國社會及人民影響最為深遠的哲學理念。我國傳統水墨畫強調“意象”、“意蘊”與“意境”,其中的“意”字便來源于道家哲學。“意”在道家哲學中所指代的是受外部因素影響而激發生成的一種思想意識,它是在極為豐富且高強度的思想活動中產生的,是一種高層次、高境界的內心修養成果,是對世界的深刻感悟、對審美的認知傾向,是一種超越了事物表象的縱深層次的思維風暴,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藝術創作者與作品欣賞者修身養性、完善人格、完美品性。道家思想集大成之作《莊子》有云,外形不甚美觀乃至丑陋之人,在道德品行方面也有可能會超過普遍水平,這就要求人們在觀察客觀存在的事物時,不要將眼光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要深入挖掘,發現其中本質性的內容,找到其精神內核。我國諸多寫意油畫藝術家傳承了道家關于“意”的學說,在油畫創作的過程中借助水墨式樣的藝術語言對“意”進行深入闡釋,例如毛岱宗的寫意油畫作品透過這種“意”的思維,將傳統水墨畫所高度關注和崇尚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東西方哲學思想及審美理念的不同造就了二者透視方法的不同,西方一圖一物一中心,為焦點透視,而東方水墨畫則講究一圖多物多個中心,目光之所至,景致大不同,與我國園林藝術中“一步一景”的思想遙相呼應,是典型的散點透視。在西方繪畫形式上加入東方的透視理念,既拉近了兩種繪畫體系之間的距離,也豐富了兩者的內容,促進了兩者的長足發展。
可以說,繪畫藝術的熏陶作用在于傳達創作者的主觀價值并對欣賞者產生心靈上的震撼。此處所指的價值并不是藝術家憑空臆想出來的思想觀念,而是他們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經過自己獨立而深入的思考與挖掘,從這些優良的文化傳統中精心提煉出來的為自己所深深認同的理念。這些價值與藝術作品一樣,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的,它們由創作者在特定時刻的心境而定,具有獨一無二性和無可復制性,同時,根據欣賞者的內在情感與目標追求的不同,他們所接受的價值也各不相同。不過,這些價值所表現出的共通之處在于對真、善、美的歌頌,對生命的崇尚和敬畏,對力量的欣賞與贊美等。我國現代寫意油畫所具備的思想意蘊都是藝術家對不同哲思的思索成果,是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內容的渲染下形成的,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彰顯出我國傳統繪畫中的濃郁的水墨情節。
3. 表現題材的水墨情節
情感是藝術創作得以進行和延續的基礎性因素,有什么樣的情感,便會催生出什么樣的繪畫作品。繪畫的表現題材歸根究底來源于情感的積淀,因此,情感的激發以及情感的提升對于藝術家而言便構成了藝術創作的動力支撐與靈感源泉。我國傳統水墨畫藝術家強調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表現情感的慷慨激昂與豪邁壯闊,因而其表現題材大多是高山、流水、樹木、花朵、大海等。而西方油畫則不同,它所表現的要么是對具體客觀事物實實在在的臨摹,要么是出于對社會與生活的不滿,表現人們心中的憤怒、恐懼、焦躁和不安,當然也有一部分油畫表現的是人物內心的喜悅之情,但相比較而言,抒發負面情感的作品所占比例更高一些。在這種情緒的指導下,西方油畫的描繪題材多為扭曲的人物、扭曲的物體等較為抽象的、小型的事物,特別是在表現主義油畫中,該特點更加顯著。
我國的寫意油畫中完全注入了傳統水墨畫的情感因素,即豁達、豪邁、壯闊的情感,從而也就規定了其表現題材的式樣與水墨畫一樣,主要是比較大型的、壯美的自然景象,如山水、樹林、大海、夜空等,與西方油畫明顯區別開來。在選取表現題之前,藝術創作者要仔細搜索內心的情緒因素,并漸漸醞釀出豐沛的情感,用心靈去創作。選擇所要描繪的對象時,創作者要結合自己的情感訴求和預期表現效果,對事物進行全方位的考量,從理性的觀察上升至感性的評判,所選擇的題材要能夠激發并擴大內心原有的情感感受,達到氣血沸騰、激揚亢奮的狀態,如此一來,所展示的題材才能夠帶有明晰的思想特征,一筆一畫之中才能夠帶有創作者的情感特色。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水墨畫擁有獨立而完善的創作體系,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氣度和風韻的外顯,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歷時性和文化性等特征。我國的現代寫意油畫是西方油畫藝術在中國發展的本地化成果,在保留西方油畫形式架構及材質元素的基礎上,將傳統水墨畫的寫意手法與深遠意境融入其中,在色彩運用、思想意蘊和表現題材方面都體現出極強的水墨情節。這種藝術創作形式的形成與完善不僅促進了東西方藝術審美理念及創作思想的交流與融合,也對西方油畫以及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進一步豐富與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