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舌尖,美上心頭——淺析《舌尖上的中國》選題與視聽語言藝術
一、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獲得成功熱播各方條件
(一) 選題背景標新立異
燧人氏五萬年前發明了“鉆木取火”,從此人類開始烹飪,隨著時代的進步,飲食文化慢慢豐富。人們已經從果腹的基本需求,到饕餮的物質享受,再到養生的健康追求,對美食的態度不斷發生著變化。同樣美食電視節目也在短短30多年時間里迅速豐富起來,它既迎合了人們的飲食需求,又弘揚中華美食文化。
從以往的影像素材看,中國美食多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美食制作的精湛廚藝和繁雜的工序。《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臺制作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精巧細膩的畫面,一道道用心制作的食材,在中國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國人賦予食物不再僅僅是溫飽的含義,更多是傳遞愛的味道、家的味道、情的味道。讓受眾體會到中華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的意蘊,通過美食來多角度反應所想傳達的意義所在。
(二)國內優秀美食類欄目現狀分析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取得良好的收視率,在國內眾多關于美食的紀錄片中脫穎而出。它之所以能夠吸引大眾的眼球,首先是其巨大的投資與優良的制作水準,而最重要的原因它并不單純講述食材及美食的制作,而是通過美食,找到與之相關的、能夠令大眾熱情討論的東西,比如傳統價值觀念、人際關系、生存狀態等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
《舌尖上的中國》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在攝像方式上采用微距攝像。攝像機近距離的拍攝,為觀眾呈現了食材本身的紋理構造,使天然的圖案表現得非常唯美。《舌尖上的中國》無論是攝像畫面,還是講述故事,都是與大眾相關的美食背后的人與事,散發著濃郁中國韻味的審美情趣,因此能引發人們的興趣。
(三)制作深度含義
“吃”作為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本能,現階段物質文化生活豐富的今天,已不簡單將基本功能作為延續的本質,人們越來越講究食物深層次的含義,不再是“食肉”便是幸福的時代,“情”在美食中便賦予了更多的深層含義。
《舌尖上的中國》主要介紹的是物產豐富的祖國從南至北的舌尖上的誘惑。第二部分為《時節》《腳步》《心傳》《家常》《秘境》《相逢》《三餐》七集。其中將涵蓋四川、廣州、新疆、西北等各個地區的特色菜品。攝制組歷時半年時間,走訪拍攝近100個地點,足跡遍訪祖國各地美食,積累了大量素材。
(四)精準定位解讀
《舌尖上的中國》旨在將食物傳遞給人的意義進行一個新的解讀,吃在口中愛在心中的深層意義。不再單一局限在一個年齡階層,老少皆宜。通過以百姓化的角度傳遞食物的意義,養蜂人老譚一家,用養蜜蜂來維持生計,卻依舊在路上還不忘家鄉美食的味道,用食物拴住牽絆和思念,《舌尖上的中國》填補這種心理缺失是借助于將鄉村生活“他者”化的塑造,將美食背后的鄉村形象(如人、環境、人的活動等)按照城市人的心理需求進行剪裁,從而遮掩了鄉村生活中艱辛苦楚的一面。照顧到絕大多數國人的心里,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五)品牌欄目價值分析
電視美食節目是一個投資小、影響大、收益高的項目。節目以美食為載體,以服務為表現形式,將飲食文化、實用信息、生活情趣、健康安全等元素有機融合,可以滿足觀眾的各種收視需求。《舌尖上的中國》正是契合電視美食類節目的基本要求。
它的節目宗旨是使受眾了解一些當地的美食,同時感受到家的親切與溫暖,通過本紀錄片,使全國人民更深入了解一些不為人知的特色美食,使外來人口敢于嘗試并愛上當地美食,從而對這個地方產生美好的心理情愫。
吃是最可以激發人性本能,所有食物的取材選料,美食給人心里帶來的靜謐,家鄉的味道有種迷人的魅力,快速發展的中國,總有人因為生計匆匆與美食擦肩而過,放棄美食。
(六)選題出發與落腳
飲食發展到今日,各種價位、各種地域乃至跨國界的美食比比皆是。商家絞盡腦汁渴望從美食行業脫穎而出。食客也尋尋覓覓,力圖享受到有特色、有內涵的絕妙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這檔美食節目,就是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優秀的商家可以盡展所長,以此為基礎展示自身特色。而美食愛好者則可以通過節目的推介,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了解到平時踏破鐵鞋無覓處,只能通過口口相傳卻難辨優劣,隱藏在街頭巷尾的各種美食,然后憑借節目的推廣慕名尋找并盡興而歸。
片子強調美食的意義不僅在于食物,而且還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將情感寄托在食物中。因為電視節目的兩大特點就是傳遞信息、娛樂大眾,這兩點都較好的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體現。
二、 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視聽語言藝術分析
視聽語言作為電視的載體,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檔節目的制作流程是繁瑣的,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拍攝中,我們通過攝影師的鏡頭推拉搖移,慢慢的進入角色,跟隨鏡頭的頻率找到屬于你自己的“舌尖上的中國”。
(一)拍攝手法藝術分析
畫面是影片構圖的基礎,影片中的影像都被圈在銀幕的畫框之內,畫家與影片攝像師以畫面適應構圖。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鏡頭構造,采用的是碎片式的剪輯方式,進行了不同地域之間的組合和嫁接,講述同一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間的變化,用紀錄片的方式營造出一個一個真實的故事。美食節目要求畫面簡潔明了,這樣用以突出拍攝的主體,但是也不能低估了觀眾的水平,在保證突出主體的前提下,還要盡量讓畫面內容更加豐富。
美食節目畫面的美感和表現力要為主體內容服務,主要突出主體的美味,在創作過程中對美食著重采用了特寫,通過特寫帶給觀眾在視覺上強烈的沖擊,讓她們對美食有一個更深的印象,利用特寫鏡頭調動觀眾味蕾,使他們更好的與節目融合。
(二)聲音藝術分析
聲音可以創造出節奏感,《舌尖上的中國》里面加入了不少音效,為節目增加一定的活潑感,音效的加入使原本冗長的鏡頭增加一些快樂的旋律,增加節目趣味。
本片中的聲音多是同期聲自然音響,因為外景的拍攝環境原因,音效可以傳達環境信息,有著豐富的聽覺感,在片子前半部分戶外搜索美食的情形中烘托出片子的意境。
(三)解說詞藝術分析
解說詞紀錄片作為使用影像記錄外在客觀世界的一種影視作品,單純的運用鏡頭畫面難以達到記錄世界的目的,電視又是聲畫并茂的媒介載體,鏡頭往往只是從現象上繼續而無法使人更深層次的理解,作為紀錄片的解說詞,它不僅僅是配合畫面而存在,更是為了使受眾不在其中仿佛置身其中之感,把需要理解表達的通過文字傳遞,《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也成為觀賞性極佳的藝術手段。
紀錄片具有敘事功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尾,所涉及的事件有時用畫面不好表達,就用聲音和文字進行補償說明,敘事是解說詞的基本功能。《舌尖上的中國》,記錄故事化的情節,又將情節細分化,將每一個有關聯的細碎的鏡頭進行串聯組接,引發觀眾興趣,提高可視性。
(四)音樂藝術分析
本片雖說屬于紀錄片題材,卻不能單一的只是人物之間的采訪對白,這樣會造成節目的過度冗長和疲乏的感覺,這時音樂的加入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片頭的音樂,要能夠一下吸引住觀眾。
音樂的選擇也要符合紀錄片的主題,用聲音烘托意境,聲音連接畫面,突出電視媒體聲畫并茂的特點。
(五)畫面造型藝術分析
畫面的造型風格涉及到片子的各個方面,景別,焦點,角度,試點,構圖,用光,色調每一個鏡頭之間的組接,春夏秋冬季節轉換的自然過渡、光線的選擇,明暗的運用,能夠折射出整個片子索要傳達的意境以及表現手法,多采用自然光線,營造出真實,貼近生活的畫面內容。
結語
這部紀錄片的思路可以歸結為:就地取材、就材而食、就食品人、就人化文。《舌尖上的中國》正是試圖通過視覺、味覺、感覺的針對性來吸引受眾。將美食和歷史巧妙地融為一體,通過美食展現歷史的醇厚,這也正是為什么很多人表示邊看邊流淚的原因。一道道美食除了勾起觀眾的食欲,也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由此可見,這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獲得成功的各方面原因。
參考文獻
1.王麗娟.視聽語言傳播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58.
2.徐舫州.電視解說詞寫作[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0.
3.陳小娟.國內電視美食節目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漢大學人文學院,2012.
4.王麗.簡談電視美食節目的平民化之路[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3,5.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