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學語文教學應加強學生人格培養
皮教授對人格的闡述是目前教育界與心理學界對“人格”的界定比較一致的觀點,簡言之,人格就是個人獨特而相對穩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綜合。這些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性格、能力、品德、觀點、態度、氣質、興趣,愛好傾向等,人格是在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旦學生具備了完美的人格,他們就有了豐富的情感去愛國、愛人和自愛,他們也就有了高尚的追求,有了探索創新的熱情,有了奮進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而這又是他們進取的內動力和創造的催生力。
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并且還在教育(中國古代的教育可以說基本上是以語文學科為主體的教育)中為我們積累了很多人格培養方面的經驗。在中國教育史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學者一直貫徹著人格培養精神。我們首先可從《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找出大量論據。《論語·學而》篇中“子曰:弟子人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很明顯,孔子首先強調做人的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到學習文化知識。這說明了培養人格的重要性。《論語·雍也》篇中“于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孔子認為,學生既要學習文化知識,又要提高思想修養,這樣才不離經叛道,才能做國家棟梁之材。這說明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人格與學習知識應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論語·憲問》篇中“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就連干里馬也應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氣。這里,孔子從人才的角度強調了健全的人格對于一個人才的重要性。從《論語》的這些言論來看,孔子在其教育中自始至終都強調“德”,即我們所說的健全的人格。他曾形象地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稱作“修己以安人”。儒家經典《大學》則進一步把它具體化為“三綱八目”。“三綱”,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即通過一系列教化使學生達到把握人倫真飾而“止于至善”之境。“八目”即求學做人的八個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條目中,“誠意”、“正心”“修身”都屬于人格培養的內容,甚至“格物”、“致知”都并不側重研究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而是著重于主體對封建綱常倫理準則的認知學習。《大學》中“三綱八目”的人格追求,就是當時“語文”教學的目的和過程。唐代大儒韓愈在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寫下了《師說》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專論。文章開頭就明確指出了教師的任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傳道”被放在了“受業”和“解惑”之前,可見韓愈對人格培養的重視程度。
綜觀古代傳統教育,“傳道”為教育的第一要義,“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培養被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剔除傳統語文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其在人格方面的有益經驗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但是應試教育的大行其邁,卻使語文的育人功能日益削弱。語文教學變得重視培養訓練、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輕視忽略情感、態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視語文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而忽視語文學科與社會、文化、倫理的聯系。審視一下應試教育下的語文教學,會發現許多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做法。
1.大多數課的教學目標仍以知識為本位,重視雙基,忽視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的要求。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陳舊。傳統的以“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仍占絕大多數,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學生的個性思維得不到發展。3.對文章的解讀基本照搬“教參”的說法。如對《項鏈》的拴釋就是揭露資產階級的虛榮思想;對《守財奴》的分析就是諷刺主人公的貪財吝音,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種做法漠視接受主體的審美體驗和接受個性。4.作文教學公式化和規范化,仍以傳授所謂的作文技法為主。由于作文方式均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部分構成,因此有人將當代學生的作文稱為“三股文”。這種“三股文”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三股”,同時在內容上也“三股”:開頭要點題,結尾要表幾句決心、喊幾句口號、弄出點微言大義。學生作文都按這樣一個模式去寫,使目前中學生作文顯得空洞矯情,內容雷同,毫無個性。5.考試過程中的標準化試題和標準化答案。標準化試題的標準答案要求做到十分準確,而語文課本身是帶有很多模糊性、多義性的東西,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文是根本不能用非此即被的最簡單的理性判斷方式來進行判斷的,而標準答案的做法完全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
為了應試升學這一極端功利的目的,語文教育陷入了支離破碎的分析和題海之中,傾盡全力去挖掘文中所謂的微言大義,一味尊崇所謂的標準答案,而無視語文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傳承文化、感悟人生、建設精神家園等方面的主要作用,于是就出現了有些學生不惜讓自己的父母親一次次“離婚”、一次次“慘死”,讓自己一次次成為“孤兒”的可悲現象。現行高考制度及其統率下的語文教學嚴重偏離了人格培養這一思想,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淪為考試的奴隸,語文的人文價值、人文底蘊也隨之流失了。有鑒于此,為了撥亂反正,我們覺得語文教學亟須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
新修訂的大綱,新修訂的教材讓我們看到了新世紀語文教育的曙光。新修訂的教學大綱指出:“(對學生)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新大綱的《教學目的》欄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盲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欄中還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邁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代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并把它作為一頂首要任務。新教材在選文上樹立和強化“相品”意識,出現了一大批文化內涵豐宮、深厚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如錢鐘書、朱光潛、王力、呂叔湘、梁恩成、楊振寧、京白華、汪曾棋、余秋雨等著名學者的文章在蘇教版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學者們厚重的作品、深邃的思想及其獨具短力的人文情懷,尤其適合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德國大詩人歌德說;“要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就要有雄偉的人格。”同樣,學生“要讀出雄偉的風格,他也就要有雄偉的人格。”學習優秀作品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塑造優秀人格的過程。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其實踐主題最根本最集中地表現為完滿人格的培養和追求。這是世界語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課題,也是整個世界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如日本的高中語文課本在其教科書的介紹中說:這本書要教給學生如何生活,通過國語的學習了解人生的真話,使自己充分體會到人生的豐富。以便像一個真正的人一樣活下去。美國的語文教育也很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格陶冶。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在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學校要培養出桔抑豐富、道德純潔、體魄健全的新人。這些事實表明,未來世界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將由片面強調語文教學要傳授語文知識、技能、技巧,忽略兒童人格發展,轉向既重視知識、能力,又重視發展學生的健康人格。反思我國當代語文教育現狀,我們有必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學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格教育。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