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生態環保素養提升的對策研究
保護環境、關愛自然早已成為全球一致共識。我國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重要戰略布局,而提升全民生態環保素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已占據半壁江山,高職畢業生多數工作在各行各業的一線崗位,其環保素養高低將直接關系到能否踐行綠色生產要求,因此提升高職院校的生態環保素養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與落實。本研究以高職院校師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隨機訪問、溝通交流等方式了解高職院校生態環保素養現狀,并結合實際提出改進對策。
1高職院校師生環保素養現狀
1.1大學生環保素養現狀
1.1.1認知存在偏差,缺乏生態道德感
在隨機訪談環節中,關于“當發現有人或者工廠非法排污破壞環境時,是否會向環保部門舉報?”這一題目,僅有23%的學生表示一定會,55%的學生表示可能會,22%的學生表示不會。關于“是否會主動向身邊的人宣傳環保知識”這一題目,只有19%的學生選擇經常,42%的學生選擇偶爾,39%的學生則選擇幾乎沒有。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對保護環境的關注度不高,缺乏環保道德感,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生態保護問題關系到國家以及個人的未來永續發展,同時作為保護環境的重要力量和人才缺乏主人翁意識,致使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
1.1.2環保意愿較高,踐行綠色行為較差
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被調查對象在問及“是否有意愿參加環保公益活動”時,有79%的學生表示愿意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環?;顒?,表明高職學生具有較高的環保意愿,然而在“每年平均參加過幾次環保公益活動”一題中,只有8%的學生選擇五次以上,52%的學生選擇一次,18%的學生選擇從未參加過,這表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很好的踐行綠色行為,主動性較差。結合兩個調查結果顯示,環保意愿與環保行為不一致,存在嚴重脫節現象。
1.2教師環保素養現狀
1.2.1質量良莠不齊,缺乏專業培訓
本研究通過設計了基本環保知識和專業環保知識等兩種類型題目,來獲取教師整體環保素養情況。據統計結果顯示,80%以上的教師對于基礎環保知識掌握良好,這是由于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使用頻率高。而只有12%的教師對于專業環保知識有所了解,整體掌握程度較差,這是由于該部分知識專業性較強,與日常生活相距較遠。綜合兩方面因素,整體教師環保素養良莠不齊。在關于“所在學校是否定期開展環保相關培訓”一題中,76%的教師表示學校每年會舉辦師資培訓但很少涉及培育生態素養的內容,僅有11%的教師表示曾參加過針對性的環保知識培訓,由此可見,高校教師缺乏有效的專業培訓。
1.2.2向學生傳授生態理念意識不強
在對高職教師隨機訪談中,當被問及“在日常教學中是否傳授環保相關知識”時,有23%的教師表示當課堂內容涉及環境污染等內容時會向學生強調環保的重要性,56%的教師表示所教授專業課程與環保專業相差較大,因此課堂上很少傳授環保知識,還有21%的教師表示該環保知識應是思政課程的重點教學內容,而專業課程無需再傳授相關內容。綜上所述,高職教師雖然具有較高的環保素養,但是思想上缺乏重視,認為專業課教師沒有義務傳授環保知識,向學生傳授生態理念意識不強。
2原因分析
2.1學校對環保教育缺乏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有待加強
從課程設置來看,多數學校將生態環保相關課程設為選修課,僅憑學生個人喜好進行選擇,導致選課率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教學內容陳舊單一,缺乏吸引力,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學校對環保教育缺乏重視,宣傳力度較小,多數學校僅設有幾句簡單的宣傳標語,校園內基礎設施和建筑物很少體現綠色生態理念,隱性的校園文化建設薄弱。校園環保社團也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3%的學校設有環保社團組織,在這些設有環保社團的學校中,正常運行且開展常規活動的學校少之又少。
2.2專業師資力量薄弱,課堂教學效果較差
本次調查對象不僅包括學生,還有高職教師。通過對教師素養的調查,發現整體教師環保素養高于學生,但差距較小,教師表現在具有較強的行為約束力。在“是否接受過系統的生態素養教育學習?”這一題中,只有三成的教師表示接受過學習,但是時間較短,內容較為淺顯。目前高職環保專業教師力量薄弱,除了含有環保相關專業的院校招聘環保技能教師外,其他學校基本未設置專門的環保教師,開設的環保課程多數由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兼任,由于思政教師傳授環保知識時缺乏系統的生態理論學習,課堂質量參差不齊,教學效果不理想。
2.3環保課程體系不完善,師生生態素養考核機制欠缺
從課程設置的性質來看,多數院校環保課程僅作為選修課,并未列入基礎必修課的范圍,這就造成了選課率低,課程普及度不高。從課程教學的內容來看,環保知識陳舊,未能與時俱進,講授方法單一,學生興趣索然。學校對于學生更側重于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檢驗與考察,而忽略了對學生生態素養的考核,并未納入學年綜合成績的考核范疇。同樣,高校無論是在招聘環節還是年終考核環節均未將生態素養納入考核體系,造成了教師質量參差不齊,課堂效果不佳。
3提高高職院校師生生態環保素養的對策與建議
3.1提高重視程度,加大宣傳力度
高職院校應重新審視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反思以往做法,提高思想重視,組建專門生態文明教育小組,摸清學校師生環保素養現狀,有針對性的開展宣傳教育。設立環保資金專項經費,用于環?;A設施建設,以及開展實景教學和環保創意活動。加大生態保護宣傳力度,借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及時張貼或發布環保宣傳標語和科普知識,在幾個重要的環保節日時期開展形式多樣的低碳綠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激發環保熱情。在校園內設置環保標識,集思廣益,建設生態文化長廊,增加綠化面積,構筑物增添生態元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環保理念和行為。
3.2加強環保社團管理,培育學生環保道德感
學生社團是高校各項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承學校精神、豐富校園生活的重要使命。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由于學校缺乏重視,環保社團存在人員力量不足、資金短缺等問題,因此加強環保社團管理,配備專業的生態教育指導教師,定期給予社團成員專業指導與培訓,并審核制定社團活動方案,激發學生參與社團的興趣。加大資金投入,引入校企合作,帶領學生到企業中去參觀學習先進環保技術和綠色理念,通過切身參與實踐活動培育學生道德感與責任感。
3.3完善環保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
生態文明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的環保理念和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完善的教育體系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落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調整課程設置的性質,將生態環保相關課程由選修課設置為必修課,所有年級所有專業的學生必須完成的基礎課程。其次,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及時選用最新的專業教材,結合社會發展動態,補充完善課堂教學內容。摒棄單一教條化的理論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增加現場實踐教學環節,與當地優秀的環保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共建培訓基地,定期帶領學生參觀實習企業,并模擬實際環境事件,鼓勵學生分組合作共同查找資料解決環境問題,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3.4定期開展師資培訓,制定生態素養考核機制
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是學校開展教學活動質量保證的關鍵要素,因此,定期開展師資培訓尤為重要。學校應每學年制定相關計劃,分批分層次對全校師生和工勤人員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引進知名專家進校開展專題講座,發放環保知識小冊子。鼓勵師生利用寒暑假參加社會綠色公益活動,同時不定期的對教師生態素養進行突擊檢查。將教師生態環保素養納入年終考核體系中,每學期進行知識測評,與工資績效、職稱評審相關聯。學生方面,應設立綠色檔案卡,學生日常環保行為均將記錄在冊,換算為綠色學分,與學生每學年的評優評先指標相聯系,從根本上樹立學生的生態價值觀,踐行低碳綠色行為。
本文來源:《魅力中國》:http://www.007hgw.com/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