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峒村發展多元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調查研究
茶峒村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黃磜鎮北部,處于新豐、英德、翁源三縣交界之地,是新豐縣北部門戶之一,S244省道從黃磜鎮中部南北向穿過,可快捷通往新豐縣城。是新豐縣鄉村建設示范點,同時也是黃磜鎮重要農業經濟生產基地。全村共有村民小組26個,總戶數692戶,總人口2338人;旱地468畝、水田1590畝,合計耕地2058畝;林業用地1785.5公頃,有林面積1767.6公頃,森林覆蓋率82.33%。主要以高山茶、花卉、佛手瓜和眉豆種植為主要產業,其中高山茶是該村的農業龍頭產業,目前種植面積已達2800多畝。
1 主要調研情況
調研期間,我們召開有關村“兩委“負責人、農業企業負責人等不同群體的座談會,走訪調研了茶峒村的三家較大型企業,包括仙堂山茶場、森淶大豐茶葉莊園、嶺南紅葉世界生態旅游區(在建)。通過調研,切身感受到茶峒村這些年來的大變化大變樣:農村變美了,產業變強了,農民變富了。
(1)一二產業融合-仙堂山有機高山茶園(茶峒高山茶專業合作社),由茶峒村62位村民合作創建于2006年,種植占地面積總共520畝,鋪設水泥砼路面約4公里,加工廠面積6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約530萬元,現有員工18人,技術人員6人,管理人員5人。從2010年11月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至今,主要產品有綠茶、紅茶和烏龍茶,產品的注冊商標為“茶峒”、“仙堂山”、“三葉紋”。通過設立茶峒高山茶專柜、茶峒高山茶銷售部、成立微商平臺,增加茶葉收入。2018年茶園的每位股東每年收入約3-4萬元,總增收約248萬元;每年雇傭采茶工人約400人,為農民增收約80萬元。
(2)一二三產業融合-森淶大豐茶葉莊園,屬于外商投資企業,是一家集茶葉自產、自制和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觀光農場。占地560畝,主要從事種植、經營有機高山茶,經營住宿和餐飲服務。目前大豐種植連片有機茶300多畝,建設茶葉加工廠面積約為1600平方米,民宿約650平方米,固定資產約為1800萬元,已注冊商標“東軒源”和“蟬紅”。據統計,大豐每年雇傭采茶工人約240人,為農民增收約48萬元。
(3)一三產業融合-嶺南紅葉世界生態旅游區項目,以炫麗的紅葉景觀為主題,創建1000畝紅葉觀賞基地。該項目是韶關市重點旅游項目,新豐縣“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總投資約20億元,占地3萬畝,分三期開發,十年完成。目前已建成別墅4幢,平整停車場面積約10畝及新建人工湖3個,園區道路已經開拓到20多公里,種植高山茶200畝,種植紅葉苗木7萬多株(楓樹450畝、景觀樹180畝),種植桃樹、李樹100多畝。同時,投資100萬元(其中20萬元為上級有關部門配套資金,其余由嶺南紅葉世界解決),基本完成村口到景區全長2.5公里的村道拓寬工程,由原來單車道拓寬至6米的雙車道。
通過調研發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它是一個可以一二、一三、一二三等多種組合的經濟發展載體。一二產業組合(如仙堂山有機高山茶園)是傳統農業的提升,必須以品牌做大做強為背景;一三產業組合(如嶺南紅葉世界生態旅游區項目)是農業發展的進步,但很難大規模推廣;一二三產業組合(如森淶大豐茶葉莊園)是現代農業的新發展,不需要大規模土地流轉和大企業綜合管理能力,投資分散,風險最小,就業崗位最多。調研還發現,專業合作社更能帶動村民抱團致富,如仙堂山有機高山茶園(茶峒高山茶專業合作社)的股東人均每年可收入約3-4萬元,總增收約248萬元。因此,我們認為一二三產業組合的專業合作社較適合目前茶峒村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2 做法經驗
(1)充分利用氣候優勢。茶峒村是典型的高寒山區,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912.6毫米,冬季溫暖,夏季涼爽,素有“廣東涼都之稱”。 由于茶峒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適合反季節蔬菜、高山茶、名貴花卉種植。
(2)找準治理鄉村模式。實施“村兩委+鄉賢“的鄉村治理模式,通過一系列措施,使得鄉賢會力量得到發揮,推動了鄉村治理及農村產業發展。按照“黨支部,黨員帶頭,大家庭帶頭,參加鄉鎮”的原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茶峒村優勢資源發展產業,并鼓勵黨員、致富帶頭人、鄉賢人士發揮帶頭作用,引導和帶動群眾積極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逐步形成了以農業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以旅游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良好局面。
(3)挖掘“農+旅“發展模式。通過發展以農家樂、果蔬采摘等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實現全域旅游與生態型現代農業融合,傾力打造產業優勢互補的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美麗鄉村。
3 存在問題
近年來,茶峒村通過挖掘自身優勢,經濟發展潛力逐漸顯現出來,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但是,在產業整合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專業人才供給不足。茶峒村農業主要基于傳統的耕作栽培方法。村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缺乏農村產業一體化專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此外,農業發展既有自然風險又有市場風險,盈利能力較低,許多社會資本和先進成熟技術向農村地區擴散的過程也相對緩慢。
(2)土地資源供應不足。由于韶關市年度土地利用計劃(農轉用報批)指標緊缺,用地報批難度較大,需時較長,導致許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難以正常實施。同時,目前的土地流轉政策不規范,部分農戶對土地流轉存在誤解等,使得園區內土地大規模流轉形成較大難度。
(3)農業產業融資不足。農村金融產品少、貸款抵押方式單一,租賃土地和大量農業設施不能抵押,銀行貸款規模可以非常有限,直接融資渠道狹窄,融資困難和融資問題更加突出。
(4)農業品牌創立不足。茶峒村的品牌規模小,缺乏整合,且知名度不高。在品牌傳播方面,缺乏整體規劃,都是零散的廣告和宣傳,沒有電視和新媒體的協作推廣,導致品牌不強,農產品銷售市場無法做大。
(5)產業融合發展不足。茶峒村目前的產業融合以休閑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為主,農業多功能挖掘還不夠。同時,對文化傳承,人物歷史,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沒有深入挖掘。
4 產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建議
(1)補齊人才“短板”。與高校合作,聘請專家團隊,從園區規劃、技術支撐、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合作,加強鄉村振興的科技支撐。同時,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參與農業發展和管理,支持農業技術推廣、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與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大力培養當地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增強農村居民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2)突破用地“瓶頸”。在農轉用指標和供地指標上向鄉村旅游用地傾斜,考慮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需求,適當保障鄉村旅游發展的用地需求。探索租賃供地,對旅游用地試行土地使用權租賃。建立新豐縣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機制,實行集體建設用地公開交易制度,鼓勵和引導村民成立農業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收益分配、使用的引導和監管,切實維護農民權益。
(3)解決資金“缺口”。根據財政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印發《關于財政支持建立農業信貸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指導意見》(財農〔2015〕121號)的文件要求,實行“農業+擔保+銀行“模式,加強銀企合作,推進貸款保險保障機制,支持和鼓勵農村小額信貸和中小企業貸款,打破產業整合發展資金瓶頸。
(4)強大品牌“軟肋”。以品牌建設為引領,促進提質增效,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產”的產業發展格局。通過電視網絡媒體和各種新媒體將品牌推向一線。同時,對農產品的品質也要高標準嚴認證,筑牢品牌根基。
(5)打破發展“局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首次提出“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因此,我們可以依托地方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如我縣的客家文化特色和民間藝術資源,積極打造客家文化濃郁的人文景觀,以鋪開文化旅游格局。
本文來源:《企業科技與發展》:http://www.007hgw.com/w/kj/2122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