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海口村名歷史研學旅行”主題實踐活動案例簡報
研學旅行是一種探究性、研究性學習模式。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由于歷史和人文原因,這里擁有獨特的地名文化。基于該自然和人文環境,研學旅行活動以廣泛而豐富的社會資源為背景,多層面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習經歷和生活體驗,學生在旅行中不斷探索,體驗風土人情,在別樣的課外課堂中,學生開闊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活動背景
黃河入海口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此處大部分陸地由黃河挾帶泥沙淤積而成,具有鮮明的農墾文化特色;歷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長期墾荒、生活、定居于此,形成顯著的移民文化。
地名是一個地方特定的文化載體,是文化的傳承。諸多地名具有歷史文化底蘊,沉淀著久遠的歷史痕跡和文化記憶。而村莊作為人類聚集發展中的一種基礎形式,其名稱特色尤甚。很多村名的產生和發展直接受文化和民俗影響,甚至只要聽到村名,人們就能知道這個村的歷史大概。
此次研學旅行的目的是尋找和發現具有鮮明黃河入海口地域特色的村名,帶領學生進行社會探究,引導學生尊重和欣賞本土風俗文化,激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發掘、整理和傳承本土歷史文化,熱愛歷史、熱愛生活、熱愛家鄉。
本次研學旅行活動參考國家最新政策要求。2016年12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強化研學旅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研學旅行活動多在戶外進行,在“沒有圍墻的教室”中進行教學,是校外教育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形式。本次研學旅行活動參照“中國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的總體培養目標,重點突出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注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
二、活動目標
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考察、采訪學者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黃河入海口村名,感受村名的豐富多彩,體會本土獨特的文化和風俗;加深對家鄉的認識和了解,強化家鄉文化認同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引導學生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活動安排
(一)第一階段:收集地名
本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收集黃河三角洲地名資料,了解地名。筆者將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地名。從學生所在的村子入手,由小到大,由近到遠。同時收集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資料,小組分工合作,做好詳細記錄,如果方便可以進行拍照。
(二)第二階段:實地考察和調研
本階段是研學旅行活動的重點。利用暑假時間,分批組織各組小組長和對村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走訪。在旅行過程中,各位同學分工明確,列好訪問提綱,做好記錄。另外,指導學生注意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三)第三階段:總結交流和成果展示
本階段在暑假末和開學初進行。實地考察結束后,各小組結合訪問資料和所見所聞重新整理材料,并相互傳閱、密切交流。開學回校后,各小組發言人上臺為大家介紹本次研學旅行活動的成果和經驗。活動成果也可在縣區媒體上展示。學生回家或與親朋好友交流時,也可義務宣講黃河三角洲村名歷史。
四、活動成果展示
黃河口地區瀕臨渤海,南部和西部地區歷史悠久,東部地區則是近代黃河沖積的廣闊平原,多數村鎮歷史不過百年,被稱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在這樣地理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地名,特點鮮明。現將黃河三角洲村名來歷總結如下:
(一)與開墾有關的村名
黃河三角洲地廣人稀,多荒洼地,歷史上在此地開荒種地的人各自挑選肥沃的土地耕種。居民點比較分散,住處也很簡陋,多是臨時搭蓋的窩棚和本地俗稱的“地屋子”。為稱呼方便,人們便在姓氏或者原籍的基礎上加上“屋子”或“窩棚”來命名居民點。例如,現在東營市河口區的“韓家屋子”“牛家屋子”“羅家屋子”等。后來,到此開荒種地的人逐漸增多,形成村莊,地名稱呼由此延續下來。
(二)與海有關的村名
黃河口一帶自古興漁鹽之利,漁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作生息,傳留下來許多與海有關的村名。這些村名來源于地形地貌、居民美好的祝愿以及神話傳說等。
寧海村(東營市墾利區勝坨鎮),建村時依水傍海,當初取名“凝海”,后來因屢受海潮威脅,居民祈求擁有安全寧靜的生活環境,故改名為更方便書寫的“寧海”。打漁張村(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很久以前,這里的居民以捕魚為業,靠著河岸碼頭建立村莊,據說最早在這里定居的是姓張的打魚人,故得此村名。船王村(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明洪武年間直隸棗強王氏遷此立村,因村在大清河(今黃河)岸邊,村中靠養船糊口的居多,故取名“船王”。
百余年過去了,黃河淤積,滄海桑田,這里早已不是碼頭,人們也不再靠打魚為業,但村名卻延續下來,海陸變遷的歷史也在人們口中代代流傳。
(三)與黃河生態地貌有關的村名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生態對兩岸地名產生較大影響。不少村名的形成與黃河流域的變遷和黃河的治理有關,與黃河三角洲的環境資源有關。
西雙河村(墾利區墾利街道辦事處),建村于黃河護堤以西、黃河兩干流古道之間,故得名“西雙河”。張家草場(利津縣虎灘鄉)、牛家草場(利津縣虎灘鄉)等這類村名的來歷基本相似。清末民初,現在的墾利區、利津縣東北部是一大片荒草地,當時沒有村莊,不過每到春秋季節,十里八鄉的人們都去那里放牲口,拾柴火。久而久之,人們習慣以某姓氏稱呼那個地方的某一片草場和洼地。后來,這里建了村莊,由此得名“張家草場”“牛家草場”。
(四)與林區有關的村名
黃河三角洲東北部的很多村名都帶有“林”字。黃河挾帶泥沙填海造地以來,這里土地肥沃,荒草遍地。為開發該地區,國家在此建立林場,又先后多次從魯西南遷移災民。移民的起因是:1935年,黃河在魯西決口,當地百姓遭受嚴重水災,缺衣少食,無以為生,山東省政府共組織4 200余名災民遷移至此墾荒定居。新中國成立后,又有一些移民相繼而來。當時這里樹多林密,移民安置在此定居后,村名多帶有“林”字。
建林村(墾利區黃河口鎮),1952年部分移民遷來時,正值孤島林場興旺之時,故取村名“建設林區”之意。護林村(墾利區黃河口鎮),因地處孤島林場的一處護林站而得名。帶有“林”的村名還有20多個,如“興林村”“育林村”“新林村”等。
(五)重名的村名
村名重名且重名的村子間有關系,這是黃河三角洲村名的又一特點。隨著黃河逐年淤墊成陸,陸地不斷向海推移,黃河口地區已定居的群眾自發地或在政府統一安排下流動到新淤地墾荒耕種、生產勞作。后來,隨著黃河口逐漸穩定,原來的村莊又流出部分農戶遷入新墾土地定居,形成新村落,很多新村仍沿用原來的村名。現今黃河口鎮的大量村名仍沿用原籍村名,比如西隋村是1961年東營市廣饒縣組織北部牛莊公社西隋等村部分村民來此開荒自救,建立新村,后來仍沿用原籍村名。
后來,為了避免稱呼混淆,部分村名稍加改動,以示區別。例如,東張村(墾利區墾利街道)和新張村(墾利區勝坨鎮)、欒家村(墾利區墾利街道)和北欒家村(墾利區黃河口鎮)等。
五、活動反思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不斷的行走中,學生看到了自然,看到了地理與歷史;在共同的研學中,學生悟書中道,明書中理,學以致用。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又在探索中成長。
研學課程是一種探究性、研究性學習模式。該模式基于生活環境,以廣泛的社會資源為背景,多層面拓展學生學習空間,豐富學生學習經歷和生活體驗,是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方式。學生在旅行中有所感、有所獲,但其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比如可以挖掘更多社會資源,利用家長廣泛的人脈關系,聯系更多社會各行各業從業者等;還可以與外校合作,共同開展研學活動。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