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空間設計探析
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研究背景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了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并把建設工作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議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是個新課題,因此在探索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目前學者們進行的研究大多是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制度機制體制、運行過程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路徑探索等方面的研究,缺少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方面的研究。其空間設計的探討也是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高質量建設的關鍵一環。
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1)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研究意義: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開展文化、科普宣教、體育健康等服務提供了實踐平臺,并且填補了鄉村地區黨的政策宣傳平臺的空缺,擔負著“保護文物、傳承文化”,引領農村“破舊立新、創新發展”的使命。通過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的研究,可以使其更好發揮平臺應有的作用、保護并傳承鄉村文化,促進鄉村群眾內聚力,托起文化引導力,同時也可以配合地方打造城鎮名片,招商引資促進地方發展。對于培育當地文化基因,提升地方特色魅力、拓展旅游空間、增強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研究價值:
① 學術價值:通過研究、挖掘不同區域優勢資源、地域風俗與鄉村文化,從設計學的角度對功能性、互動體驗、地域文化等方面研究,系統的運用歸納、移植、借用、等設計方法,探索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文化與空間環境的深度融合,提高空間使用率以及空間價值,實現鄉村建設設計方法的更新。
② 應用價值:新時代的背景下,人們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對鄉村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設計研究通過分析功能性提高實際空間使用率以及提高體驗感和歸屬感,為人們“學習與實踐”提供良好空間環境,通過設計助力實現教育與實踐的良性互動,設計思路可直接應用于鄉村振興計劃,同時之于其它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設計有著參考和借鑒價值。
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的特殊性
(1)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平臺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不是單一的展示或者宣傳功能,它承擔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統籌城鄉互動,宣傳思想政策,傳遞文明風尚的任務,是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平臺。
(2)空間具有教育性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具有科普宣教功能的空間平臺。承擔傳思想的平臺:利用空間平臺傳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承擔傳文化的平臺:傳承文化,并且滿足文化活動的需求;承擔傳政策的平臺:使得國家政策更深入人心;承擔傳道德的平臺: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崇德向善、文明有禮的風氣 ;承擔傳技能的平臺:學習和培訓傳統技藝,感受技藝的魅力。
(3)空間具有創新性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秉承求同存異的思想,建設既要規范統一,又要突出特色有所創新。在空間功能和平臺性質上“求同”,設計需要滿足基層綜合平臺的空間需求;在打造地方特色上需要“存異”,提高本地區文化屬性的認知,從而產生認同與歸屬感。
(4)空間具有實踐性
空間需要能夠為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宣講演說和培訓、交流咨詢、群眾互動評議、志愿者服務、心理疏導、公益幫扶、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慶典儀式,技藝傳承等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和傳播提供有效載體,應滿足當地實踐活動對實踐平臺的需求。
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現狀存在的問題
(1)形式照搬抄襲盲目跟風
由于鄉鎮設計的整體水平不高、審美區間也并不寬廣、設計想法匱乏,因此空間展示的布置和形式相對單一,甚至盲目跟風、照搬抄襲;其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包括平面布局 、空間設計以及現代媒體設計等內容,由于鄉鎮設計綜合人才稀缺,往往會請第三方設計來介入,大城市展廳模式不完全適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需求,導致設計整體過于形式化,以至于設計中出現很多同質化甚至雷同的問題。
(2)功能體系不完善
如展示區占地較多并且功能單一、實踐性平臺沒能很好的融入;大講堂、圖書館、志愿者中心的運營及利用率較低;缺少服務性設計如:吸煙室、飲水區、導視系統設計不完善等。目前多數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無共享平臺或共享平臺連接性較差,缺少線上線下呼應互動;資源不匹配用戶需求造成了資源浪費等。沒能為文明實踐活動正常開展和傳播提供有效載體。
(3)文化趨同,無歸屬感
對當地的村鎮歷史及文化特點調研欠缺,地域特色不突出。展館在設計時都有考慮地域性特殊文化這些內容,實際設計表現的地域文化屬性不具有特殊性,無法產生地域認同感歸屬感,對于滿足當地人們主人翁情感體驗 ,對于地方經濟及文化發展也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4)體驗感較差
設計形式基本停留在圖文、平面展板、實物陳列等單一的視覺展示形式,忽略了其他感官的應用。設計無創新點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能激發平臺活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體驗感及審美有著更高的要求,這種靜態化的展示手段傳遞信息太過局限,不僅乏味無趣并且使得信息獲取被動,沒有辦法滿足人們的情感及心理的需求。
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的思路探析
針對現存的問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設計從空間功能性、創新性以及歸屬感和體驗感幾方面來進行探析,探索設計思路及設計方法,用于指導并優化空間設計。
(1)基于文化歸屬感設計
挖掘保護并傳承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將地域特色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中,運用多種角度與手法來突出地域特色,強調個性與創新,打造地方特色名片,使群眾加強對當地文化的認可度和歸屬感,并且可促進招商引資,推動經濟及文化的發展。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 運用符號性地域元素
歸納總結當地文化最具代表性元素,從中提取元素符號,融入從名稱、標識、到活動類型再到空間材料、元素、形態等方面的設計,從而塑造地區品牌,打造地區專屬的文化符號;從民風民俗中提取能體現當地文化特殊性的一面 ,或一些有特殊文化含義的事物來作為載體進行設計,進而達到突出當地地域文化特色的目的,有利于產生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② 情境營造地域空間文化
選取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故事或元素,通過情景再現,運用布景或者多媒體 、vr虛擬現實 、聲控技術來展示本地文化特色屬性,使人們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情感升華、引起共鳴從而提升科普宣教的效果 。在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還需要考慮一些具有發展性元素的表達,這樣置身其中才能夠更好地感受當地歷史及發展現狀,提升對于本地區文化屬性的認知,從而能夠達到強化印象并產生歸屬感的目的。
③ 創造互動,體驗地域文化
把地域文化特色設計互動環節 ,在滿足設計規劃需求的同時,做好文化特殊性與互動趣味性的設計。以東莞麻涌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例,其以當地特色龍舟文化設計了交互體驗和游戲互動區,這樣不僅能夠讓人們在互動環節進一步加深對于文化屬性的認同感 ,而且能夠切身體會、感受并增加樂趣, 達到預期的文化傳播效果。
(2)基于整合功能體系的設計
首先要深入了解村鎮人民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真正的需求,針對需求進一步對功能性深刻剖析理解 , 并研究其服務體系,探索提高實際使用率的解決方法,為人們“學習與實踐”提供良好空間環境,通過設計助力鄉村實現教育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① 深挖功能需求
根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現狀調研及建設路徑研究深挖功能需求,得出建設所需設計空間平臺的具體包含:紅色文化區、地域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展示及體驗區、志愿者服務中心、大講堂、圖書館、小劇場、衛生間、以及共享平臺等空間。因實際空間有限,需考慮設置多功能空間,如:閱覽室結合手工體驗,大講堂可加入移動滑道隨時變為作品展廳等多功能室。考慮設計服務區如飲水處、咨詢處等;考慮疫情期間人們的需求,設置多媒體直播區域,建立共享平臺資源庫,便于線上線下互動學習、資源共享。
② 探索各個區域的設計鏈接性和服務性
通過分析需求與功能的關系,結合人們對各個區域的使用需求和使用頻率,合理劃分空間大小;根據現場及空間功能模擬人流動線,考慮空間之間的連接性。動靜分區,研究各個功能區之間的聯系;調研其所需服務性的功能,從而優化空間設計。完善文明實踐“在哪做”“怎么做”“做多久”的問題。對功能布局如何配合服務體系進行探索。
③ 功能體系的資源整合
為打造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破之前村鎮分散管理、資源不匹配用戶需求的模式。將現有資源平臺靈活合并、整合運用,并結合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通過“人民點單、平臺派單、文化志愿服務隊接單”的精準服務的新模式和優化資源配置的思維來輔助設計,減少因資源不匹配需求而造成的閑置與浪費。并且通過設計服務提高群眾滿意度,使得資源利用形成良好循環。
(3)基于創造良好體驗感的設計
人們對空間或文化的記憶來自于深刻的情感體驗。通過加入多感官的設計思路,將信息傳遞給觀眾,增強觀眾的體驗,從而傳達共鳴、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科普教育的同時給觀眾最舒適的感覺。它使觀眾與空間所要表述展示的信息有更深層次的互動,從而加深觀眾對空間展示內容的理解,同時增加了空間本身的趣味性,增強了觀眾的心理認同感,突破傳統空間展示傳播信息的局限性。
① 關注觀者情感
目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中涉及的紅色文化、村史民俗等展示,大多是通過平面展示內容呈現相關信息。看到千篇一律的展板信息會使觀者麻木,產生心理距離感和疏離感,并且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因此如當空間運用交互體驗設計來完善空間時,通過引導觀者的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多角度多方位刺激觀者的感官,大腦將接收到的不同感官感受到的碎片化信息并整合處理,對空間進行完整的感知,從而加深整個過程的體驗感、互動感,體驗良好的同時也使得鄉鎮科普宣講的效果更好。
② 調動觀者好奇心、制造驚喜
從心理學角度對人流動線進行分析和引導。需要在設計開始前思考觀眾在瀏覽展廳時的情緒變化,在瀏覽過程中通過感官或者與空間互動來引導觀眾的心理,從而把握最佳的展示節奏。瀏覽過程中也可結合運用光線的明暗、氣味的濃淡、聲音的高低等多種感官設計進行路線引導,使人們以最放松的心態瀏覽,增加趣味性。
設計具有創意性的空間,例如在大廳中放置互動設備,來引起觀眾的興趣,增加人們的好奇心。空間視覺不可能在每一個環節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當人們感到乏味無趣的時候,作為設計師在設計中需給觀眾驚喜,并且思考設計可以在哪些關鍵點上給人驚喜,讓參與者的注意力回到集中的狀態,加深情感體驗。
③ 沉浸式體驗探索
“沉浸式體驗”的重點是空間的氛圍營造,此部分設計需要主題明確。設計師針對設計主題,通過主題元素、燈光、色彩等來表達空間的意境,使觀眾與展示主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形成多感官、多維度的沉浸其中的體驗。如設計東莞高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選擇高埗鎮第一個喊出“要想富先修路”口號的地方特色主題,使用“橋”的元素加入“沉浸式體驗”,在空間中運用多媒體采用沉浸式表達,如利用聲、光、電來設置場景,使人們置身其中體驗到歷史的發展,從而強化作為高埗人民的自豪感。因此,當人體受到多種感官刺激時,更容易實現沉浸式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不同感官所帶來的魅力。
六、總結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為黨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更接地氣,更走近居民生活。因此設計上要符合本土文化,打造服務于群眾的、有地域特色的、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通過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思路的探析,得出參考性對策使得其能更好的發揮出綜合平臺的作用,實現政府和群眾之間的直接互動。同時設計思路可直接服務于鄉村振興計劃,對其它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設計也有著示范和借鑒意義。
本文來源:《文化產業》http://www.007hgw.com/w/wy/251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