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微傳播的創新式發展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對我國新時代建設與發展有著重大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時代發展需要理論指引,需要通過理論宣傳來貫徹。在當前微媒體背景下,只有進一步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微傳播結合,才能取得更好、更強的傳播效果,促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國家和社會建設中發揮巨大指引作用。
一、新媒體背景下的微傳播及其效應以及人們微生活的常態化
(一)新媒體時代下的微傳播效應
區別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是指借助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媒體形態和傳播形態。
新媒體時代,信息海量式爆發,人們由于緊張、繁忙的生活和工作沒有大量時間通過傳統媒體了解、獲取信息,所以,媒體信息內容以及時間提供的碎片化成為趨勢。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以小見大,鏈接方便,隨手轉發,“微內容”應勢而生,大眾化的微傳播方式也隨之擴散開來。
微傳播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其中,廣義微傳播是指以微博客、手機短信、彩信、QQ、MSN、戶外顯示屏、出租車呼叫臺等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狹義微傳播是指以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包括當前大受人們追捧的微視頻、微直播。本文所說的微傳播包括廣義、狹義兩種。
作為微傳播主要形式之一的微博客,其平臺通常每次能發送140個字左右,內容簡潔、精煉而微小,因此,該平臺發送的內容可稱為“微內容”,利用該平臺發送內容的即為微民。使用者在微博客能夠找尋志同道合的粉絲,也可用“跟隨者”來描述,每位使用者的粉絲數量有多有少。當一個重要的社會事件由某個微博客通過平臺發送后,有可能會引起其跟隨者的跟帖、轉發,不斷進行微擴散,短短幾分鐘就能在很大范圍內產生微傳播效果。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大量微民的參與討論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推動事件發展動力,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微力”,但實際上,這種聚沙成塔的“微力”并不“微”。
社會由無數微小的個體組成,微傳播將每個個體都囊括進來,建立個體與社會的緊密聯系,產生難以估量的社會反響。魯迅先生在《這也是生活》中寫道:“戰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相關聯,這才是實際上的戰士。”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移動終端普及率大大提升。截至2020年3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較2018年年底增長7992萬,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較2018年年底提升0.7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的提升以及手機上網比例的提高為微傳播效力的擴張奠定了基礎,人們只要利用手機,即可完成隨時隨地發送、群發、轉發等行為,每個個體都成為微傳播的一分子,微傳播發展前景不可小覷。
微傳播之所以讓民眾如此熱衷的原因在于,微傳播中的微內容利用短小精悍的特征,搶占人們的碎片化時間,改變了人們的信息閱讀習慣,使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更加便捷,信息傳播效率更高,如微信、QQ、短信等的存在,快速提升了人們獲取信息、閱讀信息、傳播信息的效率。同時,微傳播還具有強大的互動性,能夠快速引起人們的興趣,加強人們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實現即時互動。
(二)人們信息生活步入了“微生活”時代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其中,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使用電視上網的比例為32.0%;使用臺式電腦上網、筆記本電腦上網、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42.7%、35.1%和29.0%。由此可見,大部分民眾習慣使用手機上網,其次是電視,最后是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
當今社會,國家與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種細節都會被人們注意到,隨時可以通過微傳播進入大眾視野;此外,人們在生活工作的同時也會通過微傳播,如刷微博、瀏覽微信等,來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傳統媒體時代,人們只有在必要時才會花費時間、精力查閱傳統媒體記載的相關信息;而微傳播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微媒體平臺獲取信息,這種迵然異于通過傳統媒體獲取信息的微生活方式已日漸成為人們現實生活的一種常態。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微傳播的必要性分析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不斷進步。20世紀70年代末,以改革開放為契機,中國步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令世界矚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拼搏奮進,社會建設與發展日新月異,成就非凡。今天,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已發生了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邁步跨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與此同時,國際社會也日益共通、共融,世界各國在相互交往合作中實現共濟共贏。
今時不同以往,時代在發展,在當今國內外形勢變化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宏偉目標下,迫切需要理論的創新。如今,中國的發展需要符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思想引領和理論指導。關于理論創新,毛澤東同志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曾作出重要批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我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進程中,把馬列主義與我國國情相結合,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理論創新和飛躍,與時俱進,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7年10月24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寫入黨章,作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搞建設、促發展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全新的視野回答了新時代下我國應該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向未來的總目標、總任務、戰略布局、發展方式、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從理論上很好地解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這兩個基本、重大的歷史時代課題,從而使全黨和全國人民從思想上厘清了理論認識問題,為我國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一步步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對持續健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只有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斷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才能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正確的歷史軌道上乘風破浪,一往無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也必將體現在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過程。
如今,我國取得的快速發展與偉大成就正是因為我國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堅持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貫徹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未來我國要繼續取得更大發展、更大成就,就必須習近平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道路引領,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在行動上全面貫徹和堅決落實。只有如此,才能方興未艾,高歌猛進。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微傳播的必要性分析
由上述內容可知,宣傳與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當下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在微時代背景下,網民規模、網民使用手機比例大大提升,微傳播的興起帶領人們進入微生活。可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微傳播具有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年底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強調,要“增強陣地意識”,人在網上,陣地就應該拓展到網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發表于《求是》2019年第6期一文中再次強調,要“人在哪,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使網絡空間快速演變為人們另一種重要的生活、學習、工作空間。對于黨和政府來說,網絡空間就是凝聚人們共識、形成合力的一塊新陣地。在新媒體時代,鑒于微傳播的效應,任何行動先導思想的傳播不但要繼續通過傳統媒體宣傳,還應關注微傳播這種傳播方式,很好地利用微傳播宣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時間近距離地接觸與學習、認識與提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而不斷筑牢黨和人民為國家、為民族上下一心、奮勇前進的思想根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社會氛圍。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微傳播的創新式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微信、微博、微電影、App客戶端等眾多網絡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快,篇幅短小、內容精悍、分類細化、鏈接高效的“微內容”得以隨時隨地產生,并通過貼近實際、形式多樣的表現方式實現跨平臺的快速流動。當越來越多的民眾將微信、微博等傳播媒介作為獲取信息的基本渠道與主要陣地時,微傳播的興起和發展無可避免地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快速邁入了微傳播時代。
深入宣傳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政治宣傳工作。微傳播的誕生和微輿論的發酵急劇改變著當下的傳播生態和輿論格局。如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微傳播,做好、做大、做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貫徹工作,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對新媒體時代微傳播的特點和規律進行研究,樹立微思想,運用微傳播,創新深入宣傳與貫徹的傳播手段和方式等,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行動指南更好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推動這一思想入腦入心、見行見效,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
(一)微傳播的多元性
微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其具有傳播的多元性以及與受眾聯系的緊密性特征。當今社會,手機的普及率很高,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已經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網絡微平臺,如微博、微信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5.16億,相比2018年凈增長約5400萬,其中移動端占比94%;日活躍用戶達2.22億,相比2018年增長2200萬。據《2019年微信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微信月活躍賬戶數超過11.5億,比上年同期增長6%。可見,微傳播具有多元性,各大微傳播平臺能夠憑借自身的優勢調動民眾的傳播積極性。因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貫徹應借助微時代多種網絡微媒體平臺,在國家及社會發展的大勢和潮流中,抓住時局大事、熱點和社會大眾廣泛關注和反映的問題、焦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以解析,將其滲透到人們的“微”生活中,擠占人民群眾的碎片化時間,引導輿論走向,從而使人民群眾增加了解、提升認識、樹立觀念、形成取向,提升人民群眾的思想高度。
(二)微傳播的實時性
微傳播具有即時性和實時性,傳播方式方便快捷,傳播過程能夠引導受眾的積極參與,傳播互動頻繁,影響廣泛、長遠。微傳播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使傳播不再受限于時間和地域因素,傳播平臺的傳播效率進一步提高,使傳播連續滾動不間斷地進行實時更新和追蹤。微傳播的實時互動特性使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變得可控,提高了傳播的實效。黨和政府在利用微傳播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必然會遭到一些錯誤的言論,這些言論對辨別分析能力不強的人具有一定誤導作用,可能導致部分人傳播這些錯誤言論。針對這種情況,我國需要加強對微傳播平臺的引導,通過“微互動”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正面的引導作用,有的放矢,激濁揚清,弘揚社會主旋律,在凈化網絡空間的同時引導受眾主動認知、相互啟迪,樹立正確的信仰、價值觀念,批駁錯誤思潮,摒棄荒謬觀念,使人們在觀點溝通、思想碰撞中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認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破除思想迷霧,并能在自身的思想以及行動中一以貫之。
(三)微傳播的便捷性
微傳播憑借信息碎片化,內容表達直白、簡單、接收便捷的特性,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微傳播需要從傳播內容及表達方式上下功夫。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抓住受眾心理,使受眾在接觸“微內容”的瞬間就對其產生閱讀興趣,并能進一步通過鏈接進行深度閱讀,是當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微傳播需要重點思考的內容之一。教條式的教化非常容易讓人產生心理反感,因此,傳播內容的選擇需要找準切入點,以人民群眾關注和感興趣的話題或者社會熱點、難點作為傳播的立足點,并在第一時間捕獲帶有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微解讀,打造各種“微精品”,形成通過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等一系列以“微”為特征的傳播。與此同時,需要對各種微傳播的受眾進行研究,在傳播的表達方式上進行差別化的對待和處理。統一的表達方式對多樣化的受眾難以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應,畢竟不同受眾的認知、理解和接受能力是存在差別的。在微傳播背景下,要充分考慮到受眾的認知和需求模式,在理論與現實之間,盡量采用人民群眾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以及語言結構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微傳播。而內容的表達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讓受眾樂于閱讀、轉發、評論。
四、結語
微傳播是傳播發展的主流和大勢所趨,但目前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微傳播尚處于研究和認識階段,還不是很全面、深入,存在一定的局限。隨著新興微傳播技術的不斷涌現,微傳播發展空間不斷擴展,微傳播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效傳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