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設計研究——設計論文
吉林省幅員遼闊,富饒美麗,憑借著大自然的垂青,白山黑水蒼勁雋永,土特產品豐富多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吉林省的旅游市場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這為土特產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銷售空間。土特產品除了其本身的質量外,包裝成為能否贏得市場的關鍵所在。如何實現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設計的可持續性發展,體現可持續的文化觀念和社會價值,是當前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設計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1、可持續發展觀下的包裝設計
對于吉林省土特產品的包裝設計而言,可持續設計所要考慮的不僅是保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體現環境保護、能源節約、社會和諧等因素。可持續設計起源于可持續發展觀,這是一種符合人類發展和人性發展需要的新的發展觀與價值觀。它提倡材質的環保、物質的可循環性,避免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和資源的浪費。它要求既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其目標是使人類社會回歸自然、永續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觀概念的樹立,為可持續發展的包裝設計理念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包裝最初的功能是承載和保護商品,使之避免損壞、散落、溢出或變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情趣的提高,消費者對商品包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它能妥善的保護商品,還能美化商品,有效地展示商品的特性,使其達到實用化、藝術化和個性化的效果。這就使得現代包裝種類變得豐富多彩,包裝材料也出現了多樣化,例如:有機塑料、合成纖維、混合材料、復合材料等。給消費者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材料的回收、浪費與污染等現實問題。可持續包裝設計是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能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 可促進持續發展的包裝設計。本文所講的可持續包裝設計是以文化和環境為本的可持續設計,分為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在研究本土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基礎上,即利用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視覺元素、制作方法和情感思維等人文資源進行包裝設計再創造;二是在利用本土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包裝材料、結構、印刷等方面的系統可循環設計,進而推廣可持續的生活觀念和土特產品可持續包裝設計。
2、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設計現狀
吉林省地處中國東北地區中部,是國家重點建設的生態示范省,是國家糧食主產區和全國“六大林區”之一。優良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吉林省資源豐富,土質肥沃,氣候適宜,山高林密,生長繁衍著3000多種野生動植物,是世界生物圈天然保護區的“立體資源寶庫”,是開發建設特色產品的重點區域,發展特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動植物特產,被譽為"關東三寶"的人參、貂皮、鹿茸和大量的山珍野果等土特產品名揚中外。其中,有以人參、細辛、黃芪、貝母、五味子為代表的藥用植物900多種;以山葡萄、山楂、越桔等為代表加工原料型滋補類植物40多種;以松茸、猴頭、黑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80多種;以蕨菜、薇菜為代表的可食性山野菜190多種;以梅花鹿、紫貂、林蛙為代表的經濟動物50多種;蜜源植物300多種;油料植物30多種,還有一些觀賞植物等。縱觀目前市場上的吉林省土特產包裝種類繁雜、良莠不齊,基本上涵蓋了所有土特產品品種,其價位也是高中低檔應有盡有。面對如此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土特產品包裝,繁華背后,我們從中看到了許多不得不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不可否認,這么多的包裝中不乏深刻理解吉林土特產品本身特性以及產品的底蘊,并物化為寓意深刻的圖案、圖形的精品之作,但充斥市場的大部分土特產禮品包裝卻貌似冠冕堂皇,實則空洞無物,包裝庸俗、雷同、無個性,有的包裝甚至對產品信息都表達不明確,土特產品禮品包裝所要求的更深層次的人文情趣和文化品位更是無從談起。一些土特產品還存在過度包裝的現象,包裝材料的過量使用嚴重污染了環境。由于消費者普遍存在的攀比消費現象,使商家為了抓住“中國式消費”的心理特點,不斷在產品的包裝噱頭上下功夫,部分產品被包裝包過了“頭”,不僅出現天價商品現象,而且包裝產品的使用和回收處理系統不完善, 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及包裝廢棄物,損害我們的生存環境。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建立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設計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將設計的法則與自然的法則結合起來。
3、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設計中本土文化的可持續性
作為一個生態旅游和冰雪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來說,吉林應該有一批凸顯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品牌來吸引國內外游客。那么,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土特產品設計開發顯得尤為重要,承載著當地文化及情感等元素的土特產品及其外包裝無疑會成為傳播以上信息的主要載體。
如何實現民族民俗文化在土特產品包裝設計中的可持續性傳承,是推廣吉林旅游特色化的一個亮點。我們應該秉承挖掘、提煉、轉化、運用的思路,推動吉林民族民俗傳統文化元素的研發運作,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歷史價值等的有機結合,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渠道。例如薩滿文化,它既是吉林省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作為薩滿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我省不僅擁有林海蔥郁的長白山、碧波蕩漾的松花江和萬頃良田的松嫩平原,更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而享譽全國。無論是豐富的薩滿文化遺產,還是厚重的長白山文化,抑或是獨特的關東文化,再或是燦爛的北方游牧狩獵民族文化,都具有著難以估量的保護、挖掘和利用價值。滿族的裝飾圖案含義深刻,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經幾千年的沿襲和創新后流傳下來。保持滿族裝飾圖案的傳統形式和固有神韻與土特產品包裝設計接軌,讓傳統工藝獲得新生和延續,促使吉林土特產品及土特產品包裝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真正實現文化精神和包裝設計的可持續,是研究文化可持續性的重點。此外,滿族的服飾,家具,日用品等都具有質樸的文化情趣和獨特的圖式形態。這些都是促進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開發的著眼點。
4、環境可持續設計原理在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商品包裝的生命周期分為五個階段:生產準備、生產制造、運輸銷售、消費使用、回收處理。土特產品的包裝設計也應根據這五個階段來分析包裝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消耗的能源、資源和排放,并分別提出相應的可持續設計策略、方法、原則。當然,在目前的生產和加工條件下,不存在絕對的綠色包裝,設計也不可能滿足所有的環境標準。當前目標是使包裝的可持續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善,從而降低商品包裝對環境的影響。
4.1 實現包裝材料的可持續
土特產品包裝材料上的可持續更多是從節能環保的角度出發,設計主體在設計過程中應該了解包裝材料特性,在此基礎上盡量選擇低耗能、無污染的綠色材料,并開發利用環保新材料,回收利用傳統舊材料,把可降解材料作為可持續性環保包裝的主要手段。實現包裝材料的可持續具體可以落實到以下幾點:一是包裝材料的選擇。包裝材料如玻璃、塑料、紙張和金屬等,很難區分絕對的好或壞。根據產品用途和包裝的不同目的,每一種材料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因此,我們在追求可持續性的過程中始終都要學會取舍。選擇造型易于加工生產、安全無害、壽命長的材料,力爭材料在整個包裝生產過程中做到零污染、低能耗,并充分利用再生能源。二是減少包裝材料的使用。在不影響產品完整性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對包裝材料的使用,反對過度包裝,堅持包裝的單一、少量化原則。三是根據吉林省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土特產品包裝中可以嘗試采用包裝對象產地大量出產的天然包裝材料,使其能夠和土特產品一起強化地域特征。例如以白城、通化、延邊等地盛產的灌木或喬木旱柳、絹柳等為原料編成的日用工藝品,產品有筐、籃、箱、簍、盆、盤、碟、墊等花色品種近千種。這些天然材料的包裝,以其純樸的自然價值和絕對的環保,倍受人們的喜愛。最后,土特產品的包裝可以通過減少紙張、油墨、印刷等的使用消耗,來保護環境并節約印刷的運營成本。印刷工藝選用無毒、無殘留溶劑、無環境污染的油墨,真正做到降低環境成本實現可持續包裝設計。
當然,并非包裝材質上環保了就能真正實現可持續設計,例如在吉林的土特產品中大量用到的紙質包裝材料,大多數人看來這種紙袋紙盒是可降解回收的,且不會污染環境,但是卻忽略了制作紙袋的主要原材料是“樹木”,生產的背后是砍伐了數之不盡的森林資源,紙漿的制作過程中也會耗費大量的電能和水資源,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料。所以在材料的使用選擇上應權衡利弊,物盡其用。同時還需要更深層面的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4.2實現包裝結構的可持續
從包裝產品的結構上分析土特產品包裝設計的可持續性,主要是為了讓其在淘汰之后能夠更好的分解或回收,這就要求包裝必須易于拆卸并可根據材料進行回收利用。從實際情況來看,由兩種不同材料混合制成的商品包裝是最不容易分離的,這種不易拆卸的商品最后的結局就是像垃圾一樣丟棄。吉林有一種柳條編織的特產包裝,由于天然原材料的產量限制和包裝成型的需要,廠家并沒有在包裝的編織材料中完全使用天然的柳條,而是使用了塑料制成的仿柳條和天然柳條的混合編織。結果在包裝使用完了之后,包裝中的塑料柳條很難再回收。因為復雜的編織使回收企業很難將塑料中天然的柳條中分離出來。如果直接丟棄,包裝中的塑料又很難降解。面對這樣的問題,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是直接使用全天然柳條或全塑料柳條編織。還有一部分配有復雜組件的土特產品包裝被回收利用的價值也不大。此類包裝結構雜亂、部件零碎,造成流通、拆卸、回收等諸多不便。因而在設計的初始階段,就要將組件規范化這一理念明確在設計目標中。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人力的同時有效節省空間、降低污染,也有助于后期的拆卸回收處理。組件規范化在土特產品商品包裝設計中還體現在包裝尺寸的標準化上。旅游者在選購多種土特產品后,通常需要將這些商品進行打包處理,化零為整方便攜帶。但現實情況是,由于不同商品包裝的大小尺寸不一,整合在一起后既占用大量空間又不牢固。若將土特產品按類別大小從系統化、模塊化、等比化的角度規范包裝尺寸,既可方便打包攜帶又大大節省了運輸空間。實現包裝設計的組件規范化的最終目的是形成最小數量的廢棄物和最低限度的環境污染。
4.3 實現土特產品包裝的重復利用
為了實現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目標,設計人員除了讓商品包裝更美觀、更實用外,必須要考慮具有耐久性且能“一物多用”的包裝設計。這樣就可以使商品的包裝壽命得以延長,還可以避免其材料過早的被丟棄。其中一種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我們可以嘗試挖掘廢舊包裝的其他功能進行再次利用。即包裝在淘汰后經過重新加工或直接就能成為被人們所用的新的物品,可避免再次生產帶來的資源浪費。在這方面,外省一些土特產品包裝設計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例如海南省的特產椰子粉,設計人員用加工過的椰子殼來代替鐵罐和塑料袋作為椰子粉的包裝,這樣的設計能讓顧客感受到椰子粉的純天然性,促進顧客購買心理。同時,作為包裝的椰子殼在使用完了之后還可以再次利用。比如可以用來作為一個小花盆來代替瓷器花盆,也可以作為燈罩來代替塑料燈罩,生態花盆較陶瓷花盆更環保更易降解。每年海南都會出產數以億計的椰子,很多椰子殼都被浪費掉了,設計人員充分挖掘了椰子材料的包裝功能和再次利用的價值。這類延長商品包裝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使用階段的設計方案,可以讓土特產品包裝兼具基本保護功能與紀念品價值。
5 結語
面對吉林省旅游業快速發展的繁榮景象,我省土特產品包裝不僅需要彰顯白山黑水的地域文化特色,體現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還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通過設計去影響和改變不合理的存在模式與思維觀念,使包裝設計與土特產品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相協調。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與文化的可持續是融會貫通的,其更強調的是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以人為本、與環境為善。無論從意識到表現,它都會給未來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吉林省土特產品包裝可持續設計帶來新的生命內涵:即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實現人、包裝、環境的三位一體,最終達到人類不斷追求的理想化生活方式的目的。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