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學不可以已”的學習意義、作用、態度和方法
《勸學》是荀子代表作,也是《荀子》開篇之作。“學不可以已”是貫穿全文中心思想:一方面是說學習重要意義,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對待學習應采取的態度、方法也是不能停止的。
為了論述學習之重要,連用五個比喻,“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變化過程可有所提高和發展。直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人改造可改變原來狀況。據此推理,人只有經過“博學”才能增長知識,成為一個有道德學識之人。荀子認為人的道德、知識、才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不斷學習獲得的。木要改造成“中規”的輪要使“其曲”,金要利需“就礪”,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之意義重大。荀子同樣用五個比喻論述學的重要作用在于彌補以前之不足,把“終日思”與“須臾學”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實學。接著從生活經驗談起“跂而望”不如“登高”看的廣闊,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都能獲得良好效果。此效果獲得并非人本身固有條件不同,而是“善假于物”的結果。據此理,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善于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不足,這種“學而后知”的觀點在當時提出時難能可貴的。
學習態度與方法方面,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堅持不懈,逐步積累。先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之所以有如此之功效全在于“積”。同樣,人要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之境界就必須先積善成德。再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人們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是逐步積累、由量變到質變之過程。其次從“舍”與“不舍”來論述貴在堅持不懈的學習道理。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止于一躍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能鍥而不舍,也可以跑很遠。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舍”與“不舍”。我們的學習也貴在持之以恒,如是這樣,再艱深的學問也可學會。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這樣才能獲得成功。荀子關于學習觀點無論是學習意義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都值得繼承借鑒,當然也要與時俱進創造性學習、合作學習等都是有必要的。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