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大鼓的傳承研究
膠東大鼓,顧名思義是在山東膠東半島流行的一種說唱鼓書藝術,其伴奏樂器主要有鋼板、三弦等,與其他鼓曲藝術形式相似,這些樂器統稱為“大鼓”。最初,膠東大鼓的創始人和演唱者多為盲人,故又稱“盲人調”。在抗日戰爭期間,膠東大鼓積極宣傳革命精神,遂又稱“革命大鼓”。隨著膠東大鼓的傳承與創新,2006年,煙臺膠東大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膠東大鼓藝術能夠流傳至今,得益于一代代的傳承和發展,只有通過傳承才能將民間曲藝的火種保存至今。文章著重對膠東大鼓的傳承與創新的歷史過程和其流傳現狀進行探究,希望為其傳承與發展提供建設性的參考。
一、膠東大鼓的創始與傳承
(一)膠東大鼓的創始者和傳承載體——盲藝人
盲人因身體殘疾,在社會中屬于弱勢群體,如果家中難以養活這個盲人,那么大多數盲人會成為沿街乞討者。但是乞討者并非單純的不勞而獲,通常都要有一技傍身,像其他賣藝人一樣,通過一些技藝來謀生,這樣的盲人也稱為“盲藝人”。由于盲藝人的特殊性,他們的謀生手段主要是算命和唱大鼓書,也正是因為這些盲藝人的傳習,才使大鼓藝術流傳至今。起初,“盲人調”只是簡單的農家小曲,盲藝人將節子板綁在腿上,靠抖動腿部來帶動板子的節奏,自彈自唱演出。后來在“靠山調”“滿洲轉”等的基礎上,傳承發展成了今天膠東大鼓的原型。
(二)膠東大鼓的傳承歷程
1.從口傳心授到流派形成
口傳心授是民間曲藝傳承的主要方式,由于膠東大鼓傳承的載體是盲藝人,難有成型的曲譜,所以“口傳心授”成了主要的傳習方式。首先,盲藝人學習膠東大鼓的第一步就是口傳,主要是了解曲調、唱腔和板式結構。其次,心授是盲藝人在研習鼓曲時,能否真正領會鼓曲的意義,是掌握鼓曲的關鍵。許多盲藝人在用心領悟到膠東大鼓的意義后,技術上也會得到極大提升,并且能夠在演唱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成為鼓曲的傳承者。最后,雖然膠東大鼓傳習是師徒制,但是并沒有很多的局限。徒弟出師之后就可以自立門戶,而且自立門戶的藝人可以吸收、學習不同地區的曲藝、腔調,不受師父或同門的任何限制,所以膠東大鼓在傳習和吸收上非常大膽,后來的許多藝人在此基礎上創新和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大大豐富了膠東大鼓的內容。
“梁調大鼓”的創始人梁前光,在接觸膠東大鼓之前他就學習過木板大鼓和山東快書,在此基礎上學習起來得心應手。有人認為“梁調大鼓”的不同之處在于梁前光優異的唱腔功底,木板大鼓也促進他對木板的使用,山東快書更是有利于他對邏輯重音的把握。除此之外,“梁調大鼓”的出彩之處是梁前光對膠東大鼓的創新,他結合多種地方鼓曲,創作了新的大鼓調,配合唱詞加入了表演,使得膠東大鼓更為生動。
2.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大鼓
1939年,在黨的領導下,膠東革命根據地成立,膠東文化協會組織多個地區的盲藝人形成盲人救國會來宣傳抗日革命。政府安排文藝工作者編寫抗日救國鼓詞,由盲藝人進行說唱,同時開展盲人培訓班,提升他們的政治文化修養,思想覺悟提高的盲藝人開始自發編寫歌詞、創新鼓曲,到各個村鎮去輪流演唱。在政府的管理下,盲藝人可以到村口、學校、開會地點等處進行宣傳、演唱,吃穿由村民募捐,他們再也不是流浪街頭的乞討者,而是一支強有力的抗日宣傳隊伍,為革命的勝利貢獻出一分力量。
在抗日戰爭期間,文藝工作者和盲藝人通過不斷的創作、革新,給膠東大鼓帶來了新的面貌,豐富了膠東大鼓的內容。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文藝工作者組織鼓曲創作隊伍,安排盲人團隊演出,引領人民團結抗日,激發人民的愛國精神,為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此可見,膠東大鼓不僅是民間藝術,更是宣傳革命精神的革命大鼓。
二、膠東大鼓的傳承價值
膠東大鼓起源于民間小曲,經由盲藝人發展和傳播,歷經崢嶸歲月,代表了盲藝人的艱苦表演、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精神以及不同學者為繼承革新大鼓藝術所付出的努力,它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可估量。
(一)膠東大鼓的傳統藝術價值
從民間小曲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大鼓藝術,膠東大鼓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創造出了不同的優秀作品,其作品帶著時代的烙印,有著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首先,不同時期的鼓曲內容能夠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價值觀念和情感表達。其次,在大鼓的傳承過程中,根據地域習俗形成了不同流派,而且大鼓的吸收能力很強,能夠結合不同的鼓曲形成新的腔調,其背后蘊含著很高的音樂價值。最后,膠東大鼓能長期流傳于民間,跟隨不同時期的觀眾審美而發展,為觀眾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正因如此,膠東大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值得被后人繼承和發展。
(二)膠東大鼓宣傳愛國精神、促進文明建設的價值
在膠東大鼓傳承的歷史進程中,抗日戰爭時期是大鼓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文藝工作者編寫鼓詞、創作鼓曲,由盲藝人走街串巷表演,建立了一支宣傳革命精神的藝術隊伍,不僅夯實了膠東大鼓的群眾基礎,促進其傳承和發展,還賦予了大鼓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操。在那個特殊時期,膠東大鼓代表人梁前光編寫了許多帶有愛國主義色彩的鼓曲,例如《兒童英雄李大鵬》,贊揚了戰爭年代中勇敢、堅毅的愛國英雄。膠東大鼓作為一種特殊的鼓曲藝術,其唱詞緊跟時代,內容積極向上,表達出正直、高尚的情操,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所以膠東大鼓在促進文明建設方面的價值也不容小覷。
三、膠東大鼓的傳承現狀
(一)膠東大鼓的傳承后繼乏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人們的娛樂消遣方式愈加多樣化,傳統的膠東大鼓也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邊緣化,新一代年輕人對其興趣日漸衰退,很少有人想要去學習和傳承這項傳統藝術,膠東大鼓的傳承后繼乏人。以往膠東大鼓的演出都是由政府組織安排表演,盲藝人以此維持生計,但是當年的文藝宣傳隊伍大多數也都已經解散,只有少數的當地人還以此為生,這就導致膠東大鼓的表演者越來越少,年輕人幾乎只能在老一輩人的口中聽說,并不熟悉和了解真正的膠東大鼓。傳承膠東大鼓的藝人越來越少,而年輕一代又不關注,致使膠東大鼓的傳承與發展陷入危機。
(二)膠東人民的堅持與守護
膠東大鼓藝術團恪守傳承責任,努力宣傳膠東大鼓文化,在當地各種文化習俗活動中,例如廟會、糖球會,積極進行膠東大鼓的演出,其新奇的內容和獨特的表演形式受到觀眾喜愛。除此之外,膠東大鼓文化正在走向新時代、走向新中國,在星光大道上,三位盲藝人和一位大學生共同表演了膠東大鼓,一曲《偷年糕》獲得了響亮的掌聲。膠東大鼓傳承至今離不開膠東人民的堅持與努力,2006年,煙臺膠東大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我們不能讓膠東大鼓只是活在老一輩的回憶中,應該保護傳統的大鼓文化,繼承和發揚其革命精神,展現出獨屬于膠東的文化底蘊。
四、膠東大鼓傳承與發展的建議
(一)對膠東大鼓自身進行創新性的繼承
1.唱腔創新
唱腔是一個鼓曲獨有的特征,只要聽到這個唱腔,我們就能夠分辨出這是哪一種鼓曲。從膠東大鼓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唱腔在不斷革新。抗日戰爭時期,為激發人民的革命激情,創作了新的鼓詞和唱腔,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另外,“梁調大鼓”結合多種地方鼓曲,形成了新型唱腔,受到無數群眾的喝彩,獲得了極大反響。所以我們應該對傳統的唱腔進行創新,保留其精彩部分,摒棄不合時宜的唱腔,努力推動發展創新。但是在膠東大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題是,優異的大鼓藝術家有的已經逝世,有的年齡較大,與新時代發展脫節,這就要求新一代年輕人抓緊時間進行革新,創作出符合新時代審美的唱腔。對于這種口傳心授曲藝的改革,我們要既理智又大膽,既保留又創新,盡可能地保留傳統鼓曲的精髓,又要大膽借用其他曲種的精華,豐富膠東大鼓的唱腔。
2.根據時代發展改編大鼓曲目
革新大鼓劇本是發展和創新膠東大鼓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曲目已經不合時宜,要對鼓曲所表達的內容進行改編,但如何用傳統的說唱、表演形式來表達出新時代的故事,是進行創新的切入點。不要局限于傳統曲目,要多與實事結合,通過改編和調整形成新的故事,讓觀眾耳目一新。首先,膠東大鼓是從民間流傳開的,由盲藝人傳承和發展,其內容大多與農村生活相關。所以在進行鼓曲改編時,也應多與群眾相聯系,將建設新農村的概念融入鼓曲創作,編寫新時期農民生活的曲目,既切合時代發展,又能豐富農民的生活,推動農村文明建設,傳播時代正能量。其次,可以與時代故事相結合,例如梁前光之女梁金華為贊揚青島出租車司機而寫的《紅飄帶》,其主要是根據2006年三位出租車司機為人正直,撿到錢后主動歸還給失主,青島人民為稱贊其拾金不昧的精神送給他們紅飄帶的故事進行改編,后來紅飄帶作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的象征飄揚在青島的大街小巷。
3.創新舞臺表演形式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多的是在多媒體上進行娛樂,而且現代人欣賞鼓曲的方式、角度有別于從前,這就要求傳統曲藝進行多方面的革新,例如服裝、表演形式、舞臺效果,需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眼光,體現新時代發展的理念。但是,對舞臺表演形式進行創新一定要有理論依據,不能自由、盲目地進行改革,為了追逐名利把傳統藝術當作宣傳品所造成的文化損傷是難以消除的。所以,大鼓創新既要著眼于現代人的生活,不拘泥于傳統形式,大膽應用現代服裝、舞臺、燈光和樂器,又要保留其傳統的鼓曲韻味,發揚其艱苦奮斗、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例如,2012年,膠東大鼓在澳門的演出就非常成功,傳統的鼓曲唱腔搭配絢麗的服裝和舞臺背景,以新穎的形式表達鼓曲藝術的文化底蘊,為膠東大鼓走出山東、走向全國開辟了新的道路。
(二)積極培養傳承人才
新一代年輕人對于膠東大鼓的了解知之甚少,更不要提傳承與發展的問題。膠東大鼓之所以出現傳承后繼乏人,不僅是其曲目本身的問題,還與政府建設有關,所以要求政府多關注膠東大鼓的傳承問題,積極為膠東大鼓的發展培養儲備人才。首先,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為文藝工作者提供物質和經濟上的支持,還要多組織膠東大鼓表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宣傳膠東大鼓藝術提供機會。其次,大鼓藝術團隊要積極與青年人進行溝通,聽取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看法,創作符合青年人審美的劇目,吸引他們的興趣,拓寬膠東大鼓藝術表演的隊伍,為傳承膠東大鼓文化奠定基礎。最后,激發全體民眾的保護和傳承意識,讓膠東大鼓重新走進人民的視野,引起大眾的關注,提高膠東大鼓文化認同度,讓人們自發地保護和傳承膠東大鼓文化,自覺承擔起支持和宣傳傳統文化的責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革新傳播手段
傳統的膠東大鼓主要是在村口或者固定的會場進行表演,其傳播途徑也主要是現場觀看這一種形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通過新媒體就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表演,所以要借助這些優勢手段,加強膠東大鼓的網絡宣傳力度,使其被更廣泛地認知。首先,膠東大鼓要建設和維護膠東大鼓網站,經常宣傳與膠東大鼓的文化知識,分享膠東大鼓的表演視頻,使人們能隨時了解到膠東大鼓的發展動態。其次,鼓勵文藝工作者開通視頻賬號,例如抖音、快手,將日常練習的視頻或者表演發布到視頻號上,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膠東大鼓的魅力,讓其受眾群不再局限于山東地區。最后,以多媒體為載體,有效傳播膠東大鼓藝術,除了要注重說唱形式外,還要強調舞臺的審美,膠東大鼓藝術工作者要注重舞臺的設計和布置,對舞臺整體進行革新,更有利于膠東大鼓藝術的傳播。
(四)加大科普宣傳力度
宣傳膠東大鼓文化工作時,除了通過國家、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和宣傳,還可以利用當地所建設的社會文化活動平臺來進行宣傳。例如在山東省建設的社會科學科普周等平臺,就可以開展傳統文化藝術的科普講座,借助于政府提供的群眾性科普活動,大力宣傳膠東大鼓的創始與傳承脈絡、表演形式和發展現狀等,以此加深民眾對膠東大鼓的認識,提升其發展與保護意識。另外,可以開展公益性的表演活動,例如,棲霞市盲人曲藝隊在不同社區組織膠東大鼓表演,邀請社區的居民免費觀看,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膠東大鼓宣傳力度,擴大其受眾范圍,提升了膠東大鼓文化影響力,為膠東大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通過這一系列宣傳,能夠讓人們了解、喜歡膠東大鼓,對其以后的表演、講授甚至傳承都起到促進作用。
(五)發展膠東大鼓文化產業
在新時代,可以將膠東大鼓的發展與旅游服務行業聯系起來,拓寬相關產業,形成特有的膠東文化產業鏈,不僅能帶動當地的旅游發展,為膠東大鼓的革新與傳承提供資金支持,還能建設相關文化企業,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當地人民的就業。另外,還可以將膠東大鼓與當地的著名景點、特產相聯系,豐富旅游資源的同時促進游客對膠東大鼓的認知,使其成為當地旅游的特色,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例如,可以編寫膠東地區的作品,將當地的名人事跡、名勝古跡、特產及古往今來的著名歷史事件等由藝術團隊編寫成曲,再由盲藝人在旅游景點進行演唱,既可以維持盲藝人的生計,提高游客對盲藝人的關注度,還可以有效輸出膠東特色文化,拉動旅游發展。
五、結語
膠東大鼓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小到是盲人飽腹的技藝,大到能傳遞抗日的革命精神,其背后的時代精神不斷影響著鼓曲文化的發展,但是膠東大鼓的傳承現狀不容樂觀。所以本文追溯了膠東大鼓的創始與傳承脈絡,對其發展歷史進行分析、探究,提出了膠東大鼓的保護和發展的建議,主要是通過對膠東大鼓自身進行創新性的繼承、積極培養傳承人才、革新傳播手段、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和發展膠東大鼓文化產業等來有效傳承這一文化。總之,保護和發展膠東大鼓文化,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大鼓藝術,為后代留下歷史的瑰寶。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