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創編中群舞舞臺調度和舞蹈基礎隊形的應用
【摘要】 群舞表演是舞蹈藝術發展中的重要藝術形式,相較于獨舞或小組舞而言,關于群舞的舞臺調度及基礎隊形編排會更具復雜性,創編效果也將直接影響觀眾的觀感與體驗。文章從舞蹈創編的角度出發,在深入理解舞臺調度與基礎隊形在群舞表演藝術中重要性的前提下,對其二者在創編過程中的應用與效果展現進行探討,旨在提出合理、自然的策略,同時也加深對群舞表演藝術的理解,為舞蹈創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也更加希望能夠通過本研究帶動群舞舞蹈表演藝術創新的研究,促使舞臺效果的進一步優化。
【關鍵詞】舞蹈創編;群舞;舞臺調度;舞蹈基礎隊形
無論何種舞蹈表演類型,在作品創編上都離不開對獨舞、雙人或三人舞、小組舞及群舞的選擇,而在這一選擇中也就涉及舞蹈創編過程中的舞臺調度與基礎隊形。在舞蹈創編過程中,編導首先要明確舞蹈形象及表演的思想與動機,再根據思想與動機去涉及形象與動作。從整體上來看,思想、主題與動作相當于是舞蹈表演中流淌的血液,而舞臺調度和隊形編排則相當于是舞蹈表演的肉體與骨骼,在舞蹈表演中起到支撐性的作用,二者的存在也是舞蹈表演完整性的象征。研究群舞舞臺調度與舞蹈基礎隊形在舞蹈創編中的應用,對于提高舞蹈表演的表現力和舞臺表演的藝術性具有重要意義,而對于觀眾而言,也會大大提高觀看演出的視覺體驗。
1.舞臺調度與舞蹈基礎隊形
1.1舞臺調度
所謂舞臺調度,主要是指舞蹈演員在舞臺上進行表演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運動軌跡和空間點位,而一臺完整的舞蹈表演中,這些“運動軌跡”和“空間點位”就屬于舞臺調度。目前,關于舞臺調度的定義尚未絕對定論,所流傳下來的指向性描述也大多來源于專業領域內學者的觀點與經驗。有學者認為,舞臺調度是舞蹈表演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通過舞臺調度能夠直接傳遞給觀眾正在表演的舞蹈的氣勢與底蘊。而也有學者認為舞臺調度的存在才是舞臺畫面完整的基礎,觀眾對于舞臺調度的理解更多是通過觀察舞臺中由演員、道具和肢體動作等共同構成的點、線、面等視覺感知而得來,因此舞臺調度是連接舞蹈與觀眾的“橋梁”。隨著舞蹈表演的進行,舞臺調度也隨之變化,在舞蹈表演過程中,可以將舞臺調度看作是一個變化中的移動線,而這一移動線在某一時刻的停頓就形成了舞臺畫面。
1.2舞蹈基礎隊形
舞蹈基礎隊形,簡而言之,是由舞蹈演員所構成的一種隊形排列,是經由預先舞蹈編排而得以展現。隨著舞蹈演員舞蹈動作的改變,舞蹈隊形也會發生移動或改變,因此舞蹈基礎隊形在舞蹈表演中是在不斷變化的。而在觀眾眼中,舞蹈隊形的變化會讓表演更加靈活,而觀眾也可以從舞蹈隊形的變化中充分感受到舞蹈表演的魅力。舞蹈基礎隊形的類型有很多,無論舞蹈隊形如何變化,都依托于集中基礎隊形,包括“一字型”“斜線型”“三角形”“滿天星”和“圓形”等。根據這幾種基礎隊形結合舞蹈思想與情感對舞蹈隊形進行編排,對舞蹈表演本身而言具有一定的加成作用,也可以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舞蹈舞臺表演的魅力所在。
2.群舞舞臺調度在舞蹈創編中的應用
一般來講,在舞蹈的創編過程中,群舞的舞臺調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舞臺畫面的表現,在創編過程中既要體現出舞蹈思想,又要凸顯出主演與群演的主次關系。因此,通常編導人員在進行舞臺調度創編的過程中會著重考慮群演的調度,掌握舞臺整體調度的變化,合理運用復線,同時也明確舞臺調度的原則與要求,在合理范圍內對畫面進行藝術處理。
2.1順應舞臺調度變化合理應用復線
從舞蹈創編的角度來看,舞臺調度的本質與場面調動無異,在舞蹈表現中是直接向觀眾傳達舞蹈思想與動機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展現舞蹈編導藝術敏感性、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載體。舞蹈編導要想真正駕馭舞臺,還需從演員組織與調度方面持續精進。從目前很多大型的群舞表演劇目來看,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大多數舞蹈編導都希望舞臺調度能夠展現出恢宏與奔騰的氣勢變化,致力于營造“大場面”。而為達到這一目標,演員與道具的斜線排列就成為眾多編導的選擇。例如:情景舞蹈《飛躍天塹·飛奪瀘定橋》中,運用了大量的斜線型舞臺調度表現手法,舞臺動機為富有張力和奔騰氣勢,在舞臺中央拉出一條可以斜穿舞臺的鐵鏈,群舞演員的所有舞蹈動作均在這條鐵鏈上完成(圖1)。
根據上述表現形式,可見編導的表現思想在于以鐵鏈為意象,表現出紅軍戰士跨越鐵索橋的恢宏場面。雖然最終呈現的效果令人驚喜,但實際在群舞舞臺調度過程中,受舞臺空間的限制,在舞臺空間布局以及演員移動線設計上都存在諸多難題,主要問題在于舞臺空間與舞臺調度變更的沖突。而針對這一問題,編導決定采用無線變換的方式予以解決,在保證單一舞臺調度合理的前提下,對多個單一舞臺調度路線進行整合,從而達到復線調度的效果,再加上這臺表演中的參與人數較多,在調度上要保證協調而不散亂,編導人員就在其中營造出演員多點流動的效果,讓復線調度線路流動起來。類似于《飛躍天塹·飛奪瀘定橋》中的復線調度編創,還有多種類型的選擇空間,例如三角形復線、正方形復線和穿插曲線等,都可以根據舞臺空間的實際情況以及舞蹈演員人數、舞蹈節奏進行針對性選擇,以優化舞臺效果為最終目的。
圖1 情景舞蹈《飛躍天塹·飛奪瀘定橋》劇照
2.2基于舞臺調度原則進行畫面藝術處理
就舞蹈創編專業而言,對舞臺畫面的藝術處理也是創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畫面的藝術處理包括構圖、質感、色彩和光影等多個方面,是觀眾直觀感受舞蹈表演的途徑。以幾何圖形的舞臺畫面為例,不同形式的畫面帶給觀眾的視覺體驗存在顯著差異,圓形畫面會自然向觀眾傳遞出一種團結、豐滿的感受;三角形畫面會讓人感受到流動性與靈活性;而斜線或縱隊畫面則會讓人感受到一種帶有逼近性質的壓迫感。因此,對舞臺畫面的藝術處理本質上是對舞蹈觀感的一種營造。
以《鳳悲鳴》為例,在這一舞蹈中,編導主要采用了線性舞臺調度和圓形舞臺調度。在實際表演中,首次出現線性調度是在00:23(開場)時,線性調度以舞臺中心點為準,緩慢向兩側拉開,給人感受仿佛一張沉重的布簾被拉開,舞蹈也隨之開場,主要人物也躍然于觀眾視線之中。在這一過程中,線性調度是緩慢的,給人感覺是沉重的,類比于電影畫面,都仿佛像故事帷幕緩慢拉開的感覺。整個舞蹈的前半部分均以線性調度為主,但群舞的移動速度卻在不斷改變,從最開始的緩慢移動,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急促,畫面也愈發像被黑暗籠罩。
在對《鳳悲鳴》舞臺調動形式的整理過程中,可以發現圓形調度在整場表演中也均有穿插出現。在02:32分處,舞臺調度形成了兩個半圓,呈軸對稱,隨著兩個半圓的弧線不斷移動,最終形成完整的圓形,之后圍繞著圓心開始快速流動,給人一種強勢環繞的壓迫感,同時帶給觀眾一種封閉下的緊張感。這種舞臺調動所呈現出的畫面會不自覺讓觀眾代入其中,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種被禁錮,無法沖破枷鎖的壓迫感,觀眾也會隨之更加振奮。
從舞蹈《鳳悲鳴》中的舞臺調度來看,通過分析可知對于舞臺調度的編排本質上是對畫面藝術處理的輔助,是與觀眾建立情感連接的橋梁,而舞臺調度的編排也應當與舞蹈本身的思想與情感傳達動機相匹配,以達到最佳的舞臺效果,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3.舞蹈基礎隊形在舞蹈創編中的應用
3.1靈活運用常見的舞蹈基礎隊形
3.1.1常見的舞蹈基礎隊形
(1)一字型:顧名思義,群舞演員在舞臺上呈現一字排開的隊形,這種基礎隊形在舞蹈表演中最為常見,并且在多種舞蹈類型中都較為適用,也有不少作品以一字型為基礎隊形進行延伸創新,通過隊形變換展現不同的情緒。一字型隊形中,舞蹈演員無論做任何舞蹈動作時,整齊性與開闊性更強,都能呈現在現場觀眾的視野范圍內。
(2)斜線型:舞蹈演員呈斜線隊形排列,例如2點方向與6點方向斜線排列、4點方向與8點方向斜線排列等,雖為斜線型,但基礎隊形仍為一字形,然而從視覺上卻能夠給觀眾一種舞臺層次感,由遠及近或空間感拉長的感覺。斜線型隊形還可隨著舞蹈演員的動作發展,流動形成“S”型。
(3)三角形:三角形同為群舞表演中的常見隊形,主要分為正、倒三角和實心、空心三角四種表現形式,三角隊形更具尖銳性,給觀眾的舞臺沖擊感更強。三角隊形也可隨著舞臺調度的變化而形成圓形或半圓形。
(4)滿天星:滿天星隊形是群舞表演的舞臺調度優勢,演員可如漫天繁星般將舞臺鋪滿,但是這種隊形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常見的滿天星隊形排列有六人、五人、六人、五人組成四個橫排的形式,還有由八人、七人、八人、七人組成四個斜排的形式,演員穿插站立,錯落有致。
(5)圓形:圓形包括實心圓、空心圓、套圓等幾種類型,可根據舞蹈動機進行選擇排列。其中實心圓更多的是應用在聲樂演員或主要舞蹈演員的伴舞環節中。
3.1.2舞蹈隊形的靈活運用
上述介紹的是群舞表演中的基礎隊形,而在實際創編過程中,隊形是可以上述隊形為基礎進行延伸的,這就要求編導明確舞蹈思想與動機,明確隊形存在的意義,并不是一味豐滿舞臺,給人一種眼花繚亂之感。對舞蹈隊形的選擇與運用需要從舞蹈作品的主題與思想出發,隊形要能表現出人物情感與所處環境,需要對作品本身起到襯托的作用。舞蹈隊形的排列與變化還要與舞美配合,符合舞蹈藝術美感,規避隊形突兀的問題。
作為舞蹈編導,在舞蹈的創編過程中要深知舞蹈基礎隊形的選用與變化,不應機械地套用固定模式,而是應該掌握隊形變化的靈活性,去創作更新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于舞蹈表演藝術的欣賞角度也在發生變化,而群舞的編排更需要與時俱進,注重隊形的創新與情感表達的融合。在創編過程中應當根據舞蹈的主題與情感內涵,靈活運用隊形變化來增強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例如:隊形不同速度下的聚散、流動與交錯,都將展現出舞蹈在此時此刻的節奏與人物內心的情感起伏,同時也能夠讓觀眾在舞蹈中感受到生命力,從而讓作品煥發新光彩。
3.2根據舞蹈思想合理編排舞蹈隊形
3.2.1主題表達與隊形設計的融合
群舞基礎隊形本身是固定的,但是融合舞蹈思想與表演動機,這種隊形編排可以“千變萬化”。在實際創排中,考慮到不同舞蹈作品的不同主題表達,舞蹈本身的思想與所傳達的意義也存在顯著差異,而編導人員所要表達的正是這種思想與意義。編導人員應當將主題表達作為隊形設計的依據,依據主題設計隊形展現出相應的視覺效果。
例如:在《燈火里的中國》表演中,舞臺人員構成為主唱+群舞,而編導在創編中將主唱安排在舞臺的正中央位置,主唱在表演過程中的可活動范圍并不大,基本位置保持不動,而群舞則會圍著主唱變換隊形,群舞所變換的隊形包括滿天星、倒三角、六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等,不同隊形在表演中交替變換,與主唱共同構成了最佳視覺效果。在這臺表演的隊形設計上編導也旨在傳達時代的變化與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景象。通過多種隊形交替變化的設計及舞臺表現形式來看,群舞和主唱充滿舞臺,帶給觀眾一種萬家燈火的感覺,同時也傳遞出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的主題思想。在創編過程中,編導還運用了一個小巧思,例如在音樂節奏舒緩的時刻,群舞演員也向周圍四散開來,最終呈現滿天星隊形,而這與黑亮的舞臺相映襯,仿佛呈現出一種萬家燈火閃爍的美好氛圍。而當節奏加快時,群舞演員的隊形變換也相對更加急切,六邊形與倒三角形相互變換,在變換過程中演員提起裙擺充滿力量感,象征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蓬勃前進。
3.2.2情感傳遞與隊形變化的協同
在舞蹈隊形的編創中,注重情感協同是提高舞蹈視覺效果的關鍵。隊形的有效編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舞蹈作品的情感內涵。舞蹈表演在內容表達與形式表現上都依據主題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而情感是舞蹈的靈魂,是展現作品內涵,觸動觀眾內心深處的關鍵所在。
以紅遍大江南北的舞蹈《千手觀音》為例,這是典型的群舞表演,演員在舞臺上的動作表現以及與燈光和音樂的配合都對舞臺表演效果具有加成作用。但是從隊形上來看,《千手觀音》的亮點就在于隊形的排列,其隊形設計巧妙,并與情感表達動機緊密結合。隊形整齊劃一,動作富有規律,整體營造出一種莊重、寧靜之感。在表演過程中隊形變化包括聚散、交錯與流動,在莊重之中又有一種和諧之感。隨著音樂的推進,隊形呈放射性展開,而這一隊形變化也在向觀眾傳達著千手觀音智慧與慈悲的神圣形象。這種群舞隊形的巧妙編排不僅豐富了視覺上的美感,同時也將情感以更加直觀且深刻的形式傳遞給觀眾,能夠讓觀眾感受到作品的精神力量所在。
4.結語
舞臺調度與舞蹈隊形均為群舞舞蹈創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并且群舞舞蹈在隊形與調度的編排上還要更具復雜性,對編導的專業能力和藝術敏感度是一種考驗。舞臺調度與群舞隊形的變化與編排設計均為向觀眾呈現出更好的視覺效果,而這種視覺效果的呈現最終服務于舞蹈情感的傳遞。群舞舞蹈創編中,編導人員務必對舞臺空間、舞美、舞蹈思想、主題及表達動機進行明確,掌握群舞基礎隊形,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合理安排舞臺調度,在主題與情感范圍內對隊形做出延伸與創新,為觀眾帶來更新穎的觀感,滿足現代觀眾多樣化的舞蹈藝術欣賞需求。
文章來源:《尚舞》 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