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須深刻認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切實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一、清醒認識挑戰,增強危機憂患意識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向好,但多重風險挑戰交織疊加,對端牢“中國飯碗”構成了嚴峻考驗。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
資源基礎承壓風險。人多、地少、水缺的國情短期內難改,耕地保護受城市擴張、生態退耕等因素擠壓;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農業用水效率提升面臨剛性約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逼近極限,威脅糧食生產根基。
生產穩定性風險。全球氣候變化致使極端天氣災害頻發,波及范圍擴大、強度升級;種糧成本因農資價格高企持續攀升,比較效益偏低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雙重因素沖擊糧食穩產保供能力。
市場與供應鏈風險。大豆、玉米等重要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高,國際市場波動極易傳導至國內;糧食生產與消費區域結構失衡,動態調整壓力大;國際地緣因素不穩定,國際供應鏈風險攀升,利用國外市場調劑余缺難度顯著增加。
這些挑戰警示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警醒,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來抓。
二、扛牢政治責任,構建協同聯動機制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健全完善責任清晰、傳導有力、協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強化黨政同責的政治擔當。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確保責任不懸空、工作不斷檔;推動建立“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責任共擔、利益協調機制,優化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激發重農抓糧內生動力。
健全法規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為核心的法治保障體系,為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消費、應急等各環節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強化財政、金融、保險等政策的精準保障,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范圍,完善價格支持政策,切實穩住農民種糧預期和信心。
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格局。在發揮好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種糧農民、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科技服務組織等多元主體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力量在糧食減損、節糧愛糧、應急保障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糧食安全保障的強大合力。
三、夯實產能保障,筑牢大國糧倉根基
確保糧食安全,根本出路在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產能穩得住、發展可持續。
嚴守耕地紅線,藏糧于地。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持續提升耕地質量。統籌水資源科學配置與高效利用,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強鹽堿地等后備耕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科技攻關與示范推廣,將后備耕地資源轉化為“新糧倉”。
強化科技支撐,藏糧于技。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集中力量攻克種源“卡脖子”技術,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抗風險能力。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
優化區域布局,挖掘潛力。立足資源稟賦和生態容量,進一步優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布局,鞏固提升主產區產能,支持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提高自給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挖掘資源潛力,發展多樣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食物觀。
“倉廩實,天下安。”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認識,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不移地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中國食品報》 http://www.007hgw.com/w/qt/35714.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