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視角下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成為中國新時代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需要在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中以文化人、以德樹人,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政治水平,從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在國家“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影響下,中國高校需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進高校德育建設進程,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本文通過分析目前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面臨的開展難度大、缺乏針對性、學科德育不足以及網絡環境負面影響等問題,從校園氛圍、學生思想、學科德育、網絡空間建設等方面探究立德樹人視角下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徑,以此全面提高高校的德育水平。
一、高校立德樹人應堅持的原則
(一)價值導向性原則
價值導向性是高校在大學生這一社會群體中以主旋律的價值觀為思想引領而使大學生形成的思想追求,能夠在社會群體中用價值導向來形成校園正能量的文化氛圍。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校大學生的德育工作需要發揮思政理念的價值導向性,以此通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鑄魂育人,用主流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的思想發展。
(二)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中國高校的教育模式中,不僅需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作用來實現價值引領,還需要堅持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來幫助大學生全面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中以大學生為主體,發揮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與創造性,進而在教師的引導與啟發中,針對他們的個性特點完成德育教育,實現德育教育的具體化,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德育思想觀念的全面滲透。
(三)思想動態性原則
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往往處于一種動態趨勢,且由于學生的思想認識與觀念并未完全形成,容易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產生諸多變化。這就需要高校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充分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大學生思想的變化趨勢,同時還需要根據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調整教學計劃與教學安排,進而保證高校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困難與阻礙
(一)學生自我意識強,德育重視程度不夠
在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著工作開展難度較大的問題。由于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已經相對獨立,這就使得他們在大學期間更愿意從事自身所喜愛的、感興趣的社會活動,而對于高校開展的思政教育、德育教育則重視程度不夠。即使高校思政教育教師積極為大學生籌備內容豐富的相關活動,大學生對此也沒有積極性,這就使得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在高校難以普及。另外,大學生基本已經年滿18歲,自我意識強烈,高校難以實現對大學生的隱形教育,從而影響高校正常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主流教育渠道缺乏針對性,教學形式單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就要求中國高校在思政課教育中要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中國高校德育工作中,思政課程教學是實現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一種主流渠道。但是在教育中,教師對于大學生的個體特點把握不足,使得課程教學難以實現因材施教,難以解決大學生在思政修養形成中的根源問題。同時,高校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時,主要是基于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原理進行講授,教學形式單一,且師生之間溝通與交流較少,使中國高校思政教學效果難以實現較高程度的提升。
(三)德育與學科教育協同教育缺失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屬于一種意識形態層面的教育,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實現無意識的隱形教育。隨著“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普及,中國高校逐漸實現思政教育理念與各個學科之間的融合,從而通過學科滲透的形式實現思政理念的教育。但是目前中國高校并未全面實現思政與專業課的融合,并且諸多專業課程的教學與思政理念的共通性較少,暫未形成一套規范的融合性教育發展路徑,更多是基于高校的實際教學課程以及地方性特色來逐漸摸索思政教育與學科專業的融合性發展路徑。這就使得高校德育的教學與專業課協同教育面臨著諸多阻礙,最終也難以實現思政教育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
(四)網絡環境中多元文化的負面影響
在如今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發展逐漸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全民網絡化發展的趨勢與潮流。高校青年群體思想相對活躍,容易沉浸于網絡環境的虛幻滿足中,同時,目前網絡平臺上信息魚龍混雜,信息污染、網絡暴力等現象頻繁出現,使高校學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比如,在微博等新媒體信息交流平臺中,言論環境相對自由與寬松,個人用戶可以基于自身對事件的理解發表看法,從而在網絡環境中形成多元價值與文化觀念,而目前網絡信息資源已經逐漸實現受眾市場的細分,個人容易處在網絡平臺中相對固定的文化空間內,如果長期受到消極、負面價值觀的影響,便會使大學生沉浸在負面信息之中,成為媒體時代的“容器人”,影響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正確認識與思考。
三、立德樹人視角下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創設校園氛圍,主旋律思想引領發展
面對如今高校校園德育文化氛圍不足的問題,需要在高校教育中通過一些趣味性的社會活動來調動學生對于思政理念活動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例如在如今短視頻傳播與發展的背景下,籌建相關正能量主題的短視頻創作大賽、紀錄片創作大賽、攝影比賽等趣味活動,既能夠激發大學生對于網絡媒體的興趣,同時又能夠在趣味創意活動中融合人文價值理念,使大學生加深對于社會人文理念的認識與理解,從而通過類似的競賽活動創設一種積極的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氛圍。另外,教師也可以積極參與到創作活動中,在與大學生思想觀點的交流與碰撞中推進德育教育工作,從而將自身的主旋律思想認識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中,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了解學生思想,改進德育教學形式
在國家立德樹人理念的指導下,中國需要將德育教育置于教育中的核心位置,重視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培育新時代思想水平與政治覺悟高的大學生。首先,需要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了解,主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意識與道德認識,從而根據大學生的個人氣質特點來改進德育的教育形式。比如針對多血質、黏液質、膽汁質以及抑郁質這四種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可以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對于多血質的大學生,可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加強思想交流,而對于抑郁質的大學生則宜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與其進行思想交流。雖然此種教育形式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效率較低,難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有效教育,但是能夠使教師在教學中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德育教育上的一些問題,從而更好地為后期的德育工作打基礎。
(三)推進學科德育,德育理念無意識滲透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德育作為高校的一項重點教育工作,需要在整個高校范圍內實現全面覆蓋,從而提高整個高校的德育水平。首先,需要全面建設完善的學科德育體系,從而在相關工作流程與體系的推動下,參照之前已有的工作經驗全面推進高校的德育工作。其次,高校專業課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在專業教學中將個人對思想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以面對面交流的形式完成。另外,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師需要重視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且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德育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從而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理念。
(四)凈化網絡空間,減少網絡負面影響
在如今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凈化網絡空間信息,從而降低網絡環境中的語言與文字對大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在網絡傳播中加強信息的審核與過濾,以網絡空間“把關人”的角色營造正能量的網絡信息空間。同時,鼓勵高校教師也參與到網絡環境的信息交流中來,可以在網絡空間中以一種新意見領袖的形式引導輿論發展,從而通過輿論觀點的呈現來實現網絡空間的價值觀引導。
四、結語
中國高校在德育教育中需要堅持價值導向性、學生主體性、思想動態性的原則,解決目前德育工作中面臨的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德育工作難開展、主流教育渠道缺乏針對性、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同時,高校在立德樹人理念的影響下,需要通過創設校園氛圍、改進教學形式、推進學科德育、凈化網絡空間等方式完善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進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與政治水平,培育新時代思想水平高的大學生。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