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視野下《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形象新觀
《西游記》經無數民間藝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勞動之后,于明朝中葉,由吳承恩最后完成。它是中國神話小說中優秀的作品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文人學者結合所處時代,深層挖掘《西游記》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學界對于《西游記》的研究更加趨于多元化,包括文藝學、文學、心理學、管理學、政治學、教育學、史學等多個門類;《西游記》的研究著作更是不勝枚舉,構成了一幅視角廣、人才多、方法新的研究圖景。本文依據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以《西游記》師徒四人形象為研究主體,探索小說中師徒四人形象意義的“陌生化”體現和宗教意味,對《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具有的藝術審美價值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
一、“陌生化”理論概述
“陌生化”理論由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強調內容和形式與藝術中常見的情感、常識、事物相反,超越藝術中常見的情境。“陌生化”理論的基本原理是表面上相互關聯的各種因素的對立和沖突。正是這種對立和沖突導致“陌生化”的出現,給人以感官刺激或情感沖擊。其實質在于不斷更新人們對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陳舊感覺,把人們從日常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慣常化的制約,不再采用自動化、機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創造性的獨特方式,使人們面對熟視無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發現,從而感受到對象事物的異乎尋常。
“陌生化”理論作為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對各種理論流派,特別是形式主義的批評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陌生化”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陌生化”和文學性
俄國形式主義十分重視文學性,強調文學性是其文學傳統的象征。該理論“唯一的目的是從理論和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屬于文藝本身的各種現象”,“希望根據文學的內在性質建立一門獨立的文學學科”。
(二)“陌生化”與可感受性
可感受性是指技能、結構、工作等可感受的形式。什克洛夫斯基表示:“如果我們想定義詩歌和藝術感覺,那么這個定義一定是這樣的:藝術感覺是一種我們能感覺到它的感覺(也許不僅僅是形式,但至少具有形式)。”什克洛夫斯基還認為,使用“陌生化”使形式更加明顯。
(三)“陌生化”與阻滯、變形
變形是文學的基本手法之一,可以表現在許多層面,如發音、句法、讀音等,它始終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只有使藝術形式復雜化,脫離常態,才能表現藝術的品格,實現文學的藝術功能,實現藝術本身。
雅各布森認為,文學語言就是“對日常語言的有組織的強暴”,通過強化、濃縮、縮短、拉長、逆轉,造成陌生感。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文學是一種有價值的語言活動。
二、《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形象意義的“陌生化”體現
《西游記》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成書于明朝中葉。吳承恩博覽群書,滿腹經綸。他認識到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和現實社會的黑暗,通過撰寫《西游記》來抒發內心的不滿與憤恨,也借《西游記》來描繪心中的理想社會。因此,《西游記》不僅是一部浪漫主義的神魔小說,它也反映了現實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依托“陌生化”理論,對《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吳承恩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幫助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小說人物,提高讀者的思想境界。
如果僅從文本角度對《西游記》中的人物進行理解,就很容易陷入誤區,因為《西游記》對許多人物進行了“陌生化”處理,對讀者的理解造成阻拒性效果。人物“陌生化”創作離不開其他事物與思想的支撐,“陌生化”創作手法能夠使讀者在順暢接受文本內容的同時保留新奇的感受。
(一)唐僧形象的特點
唐僧的原型是唐代的玄奘。作為傳播宗教的經典人物,唐僧有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心中有佛。《西游記》中有云:“靈通本諱號金蟬,只為無心聽佛講,轉托塵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羅網。”本是吃苦耐勞的高僧玄奘,在《西游記》中卻懦弱怕事、沒有主見、不分是非。但從其他事情脈絡里卻顯現出唐僧的閃光點:其周全的禮節使日常交際省去諸多麻煩,對取經的執著使其成為隊伍靈魂,而他的團隊精神更是維系取經隊伍的關鍵。“陌生化”的唐僧是個普通人,也是個高僧——雖然有的時候意志也無法控制其他,但情、欲也無法撼動其意志。
唐僧去西天取得真經的行動從歷史意義和文學意義來說,主要動力都是宗教信仰,充滿了虛幻的來世往生色彩。但唐僧的求索和追尋突破了狹隘的宗教局限,象征著對有斯多葛主義色彩的超然的信仰寶庫的無限接近。其作為小說行動元的陌生表現,從角色本身延伸,喚起了讀者獨特的審美體驗。
(二)孫悟空的人物形象
關于孫悟空原型的探討眾說紛紜,但普遍認為其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魯曼。作為吳承恩塑造的成功的人物之一,孫悟空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他是一個能文能武、才華橫溢的英雄。在陪唐僧取經之前,他敢于與天相爭;當他跟隨唐僧取經時,他與各種妖魔鬼怪搏斗。讀者從孫悟空身上可以看到百折不撓的戰斗精神。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形象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達了吳承恩對明朝封建統治階級的不滿和對自由平等的深切向往。
孫悟空在西天取經前,勇敢無畏,表現為一個堅決反抗封建統治勢力的戰士形象。例如,原文關于孫悟空盜桃的情節:“只見那猴王脫了冠服,爬上大樹,揀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許多,就在樹枝上自在受用……遲三二日,又去設法偷桃,盡他享用。”這實質是孫悟空(或代表作者本人)對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財產分配不均的鞭笞憤怨的陌生體現。水簾洞則象征著逆流而上,寄寓作者激烈的反抗意識。
反觀西天取經之后的孫悟空形象,反映的社會現實生活比以前更為深刻。在自然災害面前,他是控制自然、戰勝自然的強大力量的象征;面對邪惡勢力,他從不懦弱、無所畏懼、敢于戰斗、善于斗爭,是一個憤世嫉俗的戰士;在統治者神佛面前,他沒有任何奴性的劣骨,敢于嘲諷和斥責統治者神佛。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的形象,敢于抗爭天、地、眾神和妖魔,代表了普世群眾的理想和抱負。明朝以來,孫悟空對抗邪惡勢力的故事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在此歷史時期,腐敗和黑暗的政治體制導致人民的生活極度痛苦,這一社會慘象深刻地包羅在《西游記》的情節之中,扎根于孫悟空的行動之上。例如,小說第四十四回,車遲國眾僧受嚴刑難以逃脫,向孫悟空揭露了其中慘狀:“老爺,走不脫!那仙長奏準君王,把我們畫了影身圖,四下里長川張掛……且莫說是和尚,就是剪鬃、禿子、毛稀的,都也難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緝事的又廣,憑你怎么也是難脫。”“剪鬃、禿子、毛稀的,都也難逃”,可想而知當時廠衛特務橫行給人們帶來的暴力恐懼。又如,小說第七十七回,唐僧受困獅駝城,行者趕往靈山求助如來,卻得知妖怪與如來有親,于是悟空調侃道:“如來,若這般比論,你還是妖精的外甥哩。”悟空對佛祖的調侃,象征著作者對封建統治集團的腐敗和宗教思想權威的禁錮的輕蔑和鄙夷。
以上種種人物情節都以光怪離奇的假定敘述使得作品更富文本語言層及形象層的審美意義,而這一假定情節正是對現實社會的逼真模仿。作者通過“陌生化”的藝術手法,將作品意蘊層的話語蘊藉曲折、夸張、變形地表現出來,使其對現實社會猛力抨擊的精神內核蒙上了阻拒性的外衣,并通過孫悟空這一熟悉又陌生的變形組接角色隱晦地流露出來。由此可見,孫悟空形象的創作對當時人民反對黑暗封建統治的斗爭有一定的精神鼓舞作用,是社會和現實意義的阻滯、變形,使作品因“陌生化”更具藝術審美價值。
《西游記》塑造了具有反抗意志和無限智慧的孫悟空形象,是作者改造社會的理想抱負的具象化。這一理想完全符合讀者對太空飛行、運動、探索、發明等超人行為的興趣和崇拜。孫悟空形象的意義超越了唐僧取經的特定目的,不僅塑造了一個宗教形象,而且塑造了一個奇特的文學典型。
(三)豬八戒的人物形象
魯迅認為,豬八戒的原型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如干寶《搜神記》“豬臂金鈴”的故事。豬八戒在《西游記》中扮演一個典型的喜劇形象,是取經路上的“開心果”。他不同于唐僧和孫悟空的“高大上”,在天庭做將軍時,就因猥褻嫦娥而被降職。但是,他也有獨特的亮點:雖然懶惰,但會自我克制;雖然笨,但用智慧說服了孫悟空救唐僧。
豬八戒的形象塑造十分復雜,其人獸結合的外形是典型的“陌生化”體現。吳承恩刻畫的豬八戒不像獸,更像一個人。讀者可以從豬八戒身上看到人的本能欲望。他的性格更傾向于平民大眾。“陌生化”的處理反映了作者對明代主流思想的不滿和諷刺,寫出了人性對欲望的寬容。
(四)沙僧的形象
沙僧的原型是東漢僧人竺法蘭。在《西游記》中,沙僧的存在感沒有其他三人那么突出,卻是隊伍里不可或缺的存在。沙僧是一個勤奮的人,在西行的路上,一直兢兢業業,辛苦搬運行李,照顧白龍馬,工作雖瑣碎卻從不抱怨。讀者從沙僧身上不僅可以看到勤奮,更可以看到他內心深處的“奴性”。在天庭,他雖是卷簾大將,但只是御前奴隸,連蟠桃會上的桃子都沒有資格吃,“奴性”的思想使他向現實妥協,并未與之抵抗。沙僧雖然并不出眾,但在西游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他是全隊的和事佬和潤滑劑,從內部著手解決師徒之間的矛盾。
吳承恩筆下的沙僧反映了封建社會普通百姓固有的“奴性”思想,這種思想深深扎根于國民意識中。沙僧的勤勞樸實并未獲得作者的肯定,作者反而以一種極盡扭曲顛倒的思維模式予以同情和嘆惜,這與魯迅的筆法驚人相似。對比民國與彼時明朝的社會圖景可知,水深火熱的現實麻痹了勞動人民的斗志,折斷了底層群眾的“尊骨”,統治集團的高壓統治如精神鴉片般控制著平民百姓,人民生活于暗無天日的煉獄中。
三、師徒宗教形象的“陌生化”意味
根據“陌生化”理論,可以將師徒四人看成人生旅途的四種態度,這四種態度也可以作為四個組成部分,在人生之路上統一。可見,一個人有時或像唐僧一樣耐心,或像孫悟空一樣自由,有時像豬八戒一樣羸弱平庸,有時又像沙悟凈一樣忠誠安靜。九九八十一難的艱苦之旅,則象征著我們艱難而壯麗的人生之旅。
《西游記》作為中國神魔小說的扛鼎之作,藝術手法獨特巧妙,人物形象塑造得鮮明生動,反映社會問題全面細致,蘊含著多種宗教信仰。作者并未將這些宗教意味直截了當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是通過諸多細節將宗教加以“陌生化”處理,將其隱匿、暗示、阻滯地表現出來。
首先,對佛教的崇拜體現在衣食住行中,食素齋是取經隊伍的基本規矩;其次,體現在“不傷螻蟻命,飛蛾紗罩燈”,唐僧和孫悟空之間的矛盾基本肇于唐僧對孫悟空濫殺無辜的誤解,其對孫悟空的行為大為憤怒,甚至要趕他出走;另外,豬八戒法號的來源也與佛教有關,豬八戒凡心太重,色膽包天,無論是人是妖,只要是美女,他都表現出強烈的欲望,而且好吃懶做,意志散漫,動不動就勸大家解散欲回高老莊,所以觀音給他取名為“八戒”,意在戒掉身上的八種罪欲。
相較于佛教思想,道教文化的體現則較為隱晦。《西游記》師徒四人中道教的典型代表無疑是孫悟空,孫悟空出生之時就異于他人,身上充孕著靈氣,可以說是集天地間的靈氣于一身,而這恰恰就是道教所表達的天人合一思想;另外,孫悟空的七十二般變化源自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北斗叢星觀念,正好與七十二地煞星相呼應,象征著降妖除魔的本領。同時,豬八戒身上也蘊含著道教文化,天蓬元帥本是道教中的北極四圣之首,受靈寶天尊點化而位列仙班,掌管著天庭八萬水軍,而八戒之后的遭貶與此前的風光形成截然對比,或許意在揭示宗教文化的弊端與局限性。
無論哪種宗教信仰,都“陌生化”地暗含著作者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針砭。作者借宗教之口來象征現實中三教合流的現狀。
四、結語
《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人們仍在深入研究《西游記》,并從中汲取養分。作品新穎的藝術表現手法、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充滿神秘色彩的宗教信仰,使《西游記》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名著。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