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語文研究性學習與圖書館作為研究
摘要:高中生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力不強的原因,除了應試教育“唯分數”論外,最主要是學生知識面窄,獨立思考的空間不足。高中語文教師應以課堂為主陣地,利用學校圖書館的資源,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創造條件。
關鍵詞:高中生;語文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對于人的意義就如同水對于人身體一樣重要。現今的農村學校圖書館呈現這樣幾個問題:(1)藏書量較少。由于經費原因,其藏書規模與重點中學、省市級圖書館汗牛充棟的書籍規模相比判若云泥。(2)利用率不高。農村圖書館在很大程度上就如同聾子的耳朵——擺設。圖書館并沒有起到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服務的作用,主動借閱的學生更少。(3)圖書更新慢。像《故事會》《山海經》《十萬個為什么》《成語故事》等大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書籍仍出現在新世紀的農村中學圖書館書架上。(4)分類不規范。清代學者章學誠在其著作《文史通義》中將圖書按“經史子集”分類。“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農村圖書館缺少嚴格的圖書分類意識,按“文史哲數理化”分類的圖書館屈指可數。以上是農村圖書館存在的“硬傷”。
一、高中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現狀
高中生閱讀氛圍不濃主要基于兩個原因:(1)缺少閱讀的榜樣力量。有報道曾提到:中國人讀書量是日韓的九分之一。中國人閱讀率逐年下降,以2003年為例,國民閱讀率僅為51.7%,也就是說有將近一半的中國人平時幾乎不讀書。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現在的高中生的閱讀習慣也被同化。(2)應試教育的負面效應。高考猶如懸在學生頭頂上的一把利劍,教材、教學參考書成為學生每天必讀的書目。像韓寒、郭敬明、易中天、于丹等名人作家的書只能被束之高閣,學生的知識面過于狹窄。學生成為“死讀書”“讀死書”的應試教育的機器。這是高中生研究性學習能力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
清代作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黃生借書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大意是說皇帝和富貴人家藏書很多,但是真正能讀書、珍惜書的人很少。文章給我們的啟示:藏書的多少與個人的文學素養高低不成正比。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思考如何以教育規律為前提,引導學生利用現有的圖書館資源提升自我的語文素養。近幾年高考的試題更趨向于考查學生語文素養。而閱讀能力是彰顯學生語文素養的最關鍵的環節之一。農村學校除了要加強圖書館“硬件”建設外,更為重要的是要解決好高中生閱讀積極性不夠的問題。那么,我們高中語文教師,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處理好上述的“硬件”與“軟件”的雙重矛盾。
二、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內外閱讀
現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除了必修一到必修五外,還有《唐詩宋詞選讀》《史記選讀》《語言規范與創新》《現代散文選讀》《唐宋八大家散文選》等13類教材。教師在使用文本時,更大程度上以高考考試說明規定的篇目為基準,為做題而講文本現象嚴重,主觀性太強,缺少客觀文化性。葉圣陶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成材不能操之過急,要掌握學生素質發展的周期性規律,循序漸進發展其語文綜合素養。高中生到底應該讀哪些書籍?眾說紛紜。因為實現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是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之一。各地方可以根據自己的地方特色、風土人情開發地方課程,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生源質量的高低、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向開發校本課程。在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下,學校圖書館應成為高中生課外閱讀、陶冶情操的一片樂土。
臺灣學者陳品卿(1987)把中學階段課外閱讀的書籍歸納為12類:本國名人傳記,外國名人傳記,中國文學名著,外國文學名著,歷史故事,古今名人書信,社會學科論著,自然學科論著,學術思想性論著,名人札記,古今名人言論,其他學科論著。高中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并運用目錄學知識為學生讀書指點讀書迷津,為學校圖書館藏書出謀劃策,并融入校本課程創建中去。
三、 自主閱讀與推薦書目相結合
在為學生創建自主閱讀平臺方面,作家錢鐘書的母校江蘇無錫輔仁中學做的極為出色,該校通過“競選”新平臺,開辦“課程超市”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通過“家珍”新品鑒,對“文化昆侖”錢種書進行創新研究,引起學生關注國學;通過“宅眼”新視野,在中西方文化對比中理性審視本土文化;通過“人氣”新寵兒,鼓勵學生接觸適應網絡,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如“淘寶大學”課程成為亮點。這里選取輔仁中學語文組開設過的20組具有代表性的課程目錄:(1)外國文學名著導讀;(2)影視文化鑒賞與研究;(3)中國俠文化史及金庸小說研究;(4)廣告文化;(4)中國對聯;(5)走近魯迅看恩怨;(6)中國文學中“英雄主義”情結的沒落與重生;(7)走進世界文學的殿堂;(8)張愛玲作品賞析;(9)中外精品散文欣賞;(10)書畫印鑒賞;(11)語林趣話;(12)中國文字演變;(13)傳統和后現代;(14)中國山水文學欣賞;(15)世界文學鑒賞;(16)東林文化;(17)中國古代文學名著欣賞;(18)沈從文作品欣賞;(19)影視文化鑒賞、研究;(20)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選講。這20組課程包羅萬象,涵蓋了中外文學、詩歌與小說、影視、民俗、旅游等知識,為高中生遴選自主閱讀的素材提供保障。
高中生應該重點閱讀什么?或者說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什么書目呢?紹興文理學院教授、西南大學兼職教授李乾明先生認為:“讀文學名著應該是課外閱讀課程的最重要的內容。”他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語文教學理論的范式研究》中列舉上海育才中學的做法:一、把“名著閱讀”教學納入必修課課程;二、把“名著閱讀”教學納入選修課程。“研究性閱讀”課,有“錢鐘書專題”、“張愛玲專題”、“沈從文專題”、“魯迅專題”、“‘三蘇’專題”、“李清照專題”等等;三是把“名著閱讀”納入各類活動之中。組織了全校性的“語文周”活動,進行了“名著閱讀交流”、“古詩詞背誦”比賽和“古詩詞吟誦”表演,進行了校園“語文十大明星”的評選等活動。我認為上海育才中學的做法有這樣的特點:(1)以名著為中心,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位一體。課程形式多樣化,尤其是全校性“語文周”的比賽和表演,必然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2)名著選擇范圍科學。“三蘇”是宋詞與宋散文的代表,李清照的人生既有北宋的閑適又有南宋的凄美;錢鐘書是一代博學鴻儒;張愛玲是海派作家,作品有上海地方特色;沈從文除小說《邊城》外,有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研究;魯迅也與上海有不解之緣。如果把這六類人研究透徹,學生的詩詞、散文、小說、歷史方面的視野定然開闊。
四、學校圖書館的作為
在第八次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校圖書館應做些什么工作呢?一、擴大藏書規模。中學生的正常閱讀速度應在250字/分鐘左右,30本書是中學生課外的底線閱讀量。如果學生借閱方便、積極性高的話,上十萬本藏書量應該是底線。二、文學名著與地方特色結合。既要有四大名著、《邊城》、《圍城》《哈姆雷特》《吶喊》《漱玉詞》等中外名著,也要有南通地方特色的書籍研究,如關于張謇、李方膺等專題研究。三、知識性與實用性結合。如與網絡動畫制作教程、風箏制作、字謎燈謎、于丹感悟人生有關的書籍,這樣可以發展學生一技之長、豐富學生人生閱歷、提高學生文化品位,真正提高高中生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力。
美國教育專家喬伊斯和肖沃斯在其所著的《教師發展——學生成功的基石》中,將“專業共同體成員應該集合在一起,一起學習,把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并且分享結果”,列為能對學生學習產生重要影響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四條件之一。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為學校圖書館獻計獻策,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書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并最終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與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期待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挖掘。語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是校園能“書香滿園桃李馨”,學生能“腹有詩書氣自華。”
參考文獻:
[1]李乾明.語文教學理論的范式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教育部規劃課題
[2]喬伊斯和肖沃斯. 教師發展——學生成功的基石.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4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