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職業院校在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有人說職業高校的學生,生源質量差,人文素質低,專業課都學不來,搞創新能力培養沒有意義。我覺得職業高校的學生雖然在激烈的應試教育中被淘汰,并不代表他們無所作為,他們頑皮、可愛、很有表現欲望,潛在創新活力,很值得教師發掘和培育。多年來,我利用語文教材蘊藏的得天獨厚的創新素材,破除思維障礙,搭建創新平臺,選擇創新路徑,感悟創新思維,培育創新萌芽,給予創新營養,在培育創新能力培養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破除思維障礙
心理學上把思維障礙歸納為四種類型:經驗型、權威型、從眾型、書本型[2]。人們熟知的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提出2+2=?,會場竟無人應答,是權威型思維障礙。趙括紙上談兵誤國,馬謖失街亭斷頭,是書本型思維障礙。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隨大溜吧”,“隨大溜”說明人普遍存在從眾心理狀態。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的思維習慣存在弊端,多數人的思維方式是正向思維,倚重經驗,相信權威,處理問題尋找“路徑依賴”,思考問題受限于“思維定勢”,習慣于沿著已有的經驗思考問題,找不到已有的范例也就沒有了解決的辦法,多數人稱之為經驗了,少數人又不愿或不敢去突破它。思維障礙危害很大,小而言之,導致人們思考問題處理事情“經驗”“本本”,沒有常規就無所適從,沒有經驗就不知許可;大而言之,沒有創新,懼怕變革,喪失自信,迷失自我,導致民族創新能力下降。因此,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破除思維障礙。
二、學會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創新以新思維、新描述、新突破為特征,概括說是更新、變革、創造新東西[1]。從心理學上講,創新是人腦的機能,與生俱來,人人皆有[3]。從哲學上講,創新是實踐行為,是人類特有的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從辯證法看,事物存在肯定之否定、否定之肯定規律,物質世界的無限性決定了創新的無限性,任何有限的存在又都可以有無限的再創造,發展永無止境,因而創新亦永無止境。教育的過程是運用已知,探索未知,再獲新知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教師應努力而大膽地培養學生創新勇氣、創新途徑、創新方法。
1、學會質疑思維釋放創新活力
創新要從質疑開始,“學貴在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從疑生,解疑則學成”。教學中選一些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交給同學討論,是學習質疑思維的好方法。如質疑“天下烏鴉一般黑”嗎?經查證,世上確實有白烏鴉。質疑“紙包不住火”正確嗎?,現在發明了一種新型耐火材料紙,能夠抵擋1300度高溫,這些諺語作為一般說法,約定俗成,無可厚非,但作為科學命題就是錯誤的。質疑“愚公必須要移山嗎”,得出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可取。質疑“班門弄斧”錯了嗎?得出“班門”門前可“弄斧”,鼓勵大膽實踐和向權威挑戰。質疑“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得出一步趕不上未必步步趕不上,關鍵取決于“努力與奮起”。質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得出“一題多解”,近朱者是赤,近墨者是黑,因為環境影響人;得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關鍵是其身正;得出“朱”也要“親”,“墨”也是“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
質疑的主旨在于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欲望、膽量,孕育批判的火種、展開思想的風帆、探求正確的結論。學生通過質疑獲得新解,創新活力獲得釋放,這種另辟蹊徑、反彈琵琶的做法,效果常常令人滿意,甚至超乎尋常。
2、學會聯想思維拓展創新視野
事物總是存在相似、相關或相反的特性,世界上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由此物聯系到彼物,又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好方法。
給學生任何一個事物,讓學生展開聯想,會發現聯想是無限的。如“□”,會想到鏡子、門、窗;會想到正直與端莊;會想到廉政與腐敗。如“水”,會想到--事物,魚、草、貝殼;會想到--成語,水到渠成、水落石出;會想到--傳說,大禹治水、水漫金山;會想到--詩句,小橋流水,抽刀斷水;會想到--哲理,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會想到黨與群眾的關系—魚水關系。其實生活中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只要在它們之間加上幾個環節,通過聯想的媒介,也會產生聯系,如木頭—足球,表面上沒有聯系,木頭—樹林—田野—足球場—足球,則發生了聯系
聯想就是思維的翅膀,幫助我們馳騁萬里,為我們的思維運行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這種大跨度的思維能力,一步一步把思維引向深入,具有很強的創造力,聯想思維能力越強,越能把跨度很大的事物聯系起來。
科學上不乏因聯想而發明的事例,華佗看到蜘蛛被馬蜂蟄后落在一片綠苔上打了幾個滾,腫便消失了,聯想到綠苔可以治病,通過實驗,消腫解毒藥便誕生了,伽利略看到水溫變化引起水的體積變化,聯想到水的體積變化很可能會引起水溫變化,因而發明了體溫計。美國一醫療公司對日常拉鏈產生聯想,將其移植到外科手術上,發明了手術拉鏈,只需兩分鐘就可閉合傷口,減少了病人痛苦,成為微創技術。電子語音合成技術最初是用在賀年卡上,打開賀年卡便發出音樂,后被移植到倒車提示器上,給倒車帶來了方便,以后又被移植到公交車上,導致大量無人售票車出現,后又有人移植到玩具上,出現會哭、會笑、會說話、會唱歌的玩具,移植到機器人上,就會出現會說話的機器人[3]。電子語音合成技術因不斷的聯想產生無窮價值,創新的意義可謂重大。
聯想思維訓練,可以拓展創新視野,拓寬創新渠道,導致大量新概念新事物涌現,古今中外的發明創造好多都是大膽聯想的結果。
3、學會逆向思維破解思維難題
逆向思維與正向思維相反,當傳統思維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不要一條道跑到黑,不妨回到原點或倒過來想,或多方向、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司馬光砸缸”常規的做法是救人離水,司馬光卻把缸砸破,使人離人,結果很快救了小孩的性命。風對火作用是助燃,但人們回到吹氣滅燈的原點,考慮讓風來滅火,結果發明了滅火器。前蘇聯科學家米海依爾由向天發射火箭,改為向下發射火箭,發明了鉆井火箭、穿冰層火箭、穿巖石火箭[3],是多角度逆向思維的結果。洗衣機脫水缸的轉軸,用了無數的硬材料試驗都沒有成功,后棄“硬”用“軟”,軟軸代替硬軸,成功地解決了顫抖和噪音兩大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由逆向思維而誕生的創造發明的案例。
正向思維若山重水復,逆向思維會柳暗花明,正向思維出現短路,逆向思維會重新開啟。常規思維不能解決的問題,逆向思維很可能破解,常規思維很復雜的問題,逆向思維很可能十分簡單。解決問題的手段受阻,不妨轉換為另一種手段。
4、學會組合思維提升集成創新能力
組合思維是把信息截斷、再組和重組,以新的觀點再連接,從而產生新的事物,如“雞尾酒”。教學中可以嘗試把一些信息截斷來培養組合思維。如截斷“龍”的形象,學生會發現原來龍由鹿的角、馬的臉、牛的眼、虎的嘴、蛇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組成,后經不斷演變,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龍”的形象就是組合思維的結果。教學中還可以嘗試把一些信息再組來培養組合思維,如魔方游戲。還可以選一些符號重組來培養組合思維,如選擇最普通不過的“圓”和“三角形”,通過改變符號的位置就能體驗詩詞的文化魅力,如:白日依山盡;舉頭望明月;獨釣寒江雪;野渡無人舟自橫;東邊日出西邊雨;初相識、愛相隨、常分手。
生活中運用組合思維的發明創造十分常見,可歸納為同類組合、異類組合、補代組合等,同類組合如:情侶裝、樓房。異類組合如:牙膏+中藥,發明藥物牙膏,飛機+航天器,發明航天飛機;飛機+飛機庫+軍艦,發明航空母艦;飛機+飛機庫+軍艦+核能,發明核動力航母。補代組合如:門鎖演變,木別棍門鎖、掛鎖、暗鎖、彈子門鎖、單保險鎖、雙保險鎖、聲控鎖、指紋鎖。
組合思維體現了創造性想象的開往性、獨創性、靈活性,是集成創新的主要形式,以出現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為特征,事實上很多發明創造,也是組合創新的結果,組合思維能培養學生集成再創新能力。
5、學會辯證思維訓練縝密思維方式
辯證思維是復雜縝密的思維方式,是創新思維的最高形式。科學實驗、重大決策、理論研究常常運用辯證思維。
如“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辯證思維的典范。先是在安徽實驗、接著是四川、其他省,以后大多省都實行了并獲得成功,最后全國農村普遍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其作用突破了走集體,打破了大鍋飯,中國的農業獲得了新生;其過程是試點--總結-再試點-再總結;其思維是完全歸納推理。改革開放理論,源于黨對客觀事物普遍規律的深刻認識,是長期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結果,是黨的理論重大突破,改革開放理論指導中國實踐,結果帶來了中國經濟持續30年高速增長,復興著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沒有這個理論突破,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可能還要徘徊很長一段時間。
理論創新的過程非常艱難,理論創新的價值不可限量。辯證思維是高級思維形式,突破很難,但結論可靠。
6、多種思維綜合運用培育創造發明能力
發明創造常常是多種思維綜合運用。解析一些偉大的創造發明,對培養創造發明能力十分有益。
如牛頓萬有引力,發明過程是多種思維綜合運用,是不斷質疑、不斷解疑、不斷釋疑、不斷運算論證的過程。蘋果為什么不落向天上,不落向兩邊,偏偏落向地面?屬質疑思維、發散思維。如果樹高到碰到月亮,月亮豈不就是一個大蘋果,為什么月亮這個大蘋果不落向地球呢,屬想象思維、質疑思維。小伙伴玩游戲,石頭繞著手旋轉,聯想月亮掉不下來也飛不出去與“石頭繞手旋轉”原理相同,得出向外與向內的力平衡,屬聯想思維、類比思維。月亮與地球如此,太陽系也是如此,宇宙也是如此,屬辯證思維、邏輯推理。牛頓大量的計算,屬科學論證,終于把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粒子之間引力做出科學的公式表述,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后來科學家據此能夠精確地計算和預測星體運行軌道,對航天技術影響巨大。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創造發明是多種思維的綜合運用,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淵博的知識、縝密的思維、超強的個性心理特征、獨到的視角和不懈的努力、控制風險并擔當責任。同時還告訴我們,創造發明又不是一件難事,有時我們與創造發明就差一步,甚至就是一張紙,不捅破很神秘,捅破了很簡單。
創新自古而然,創新無處不在,應該說創新就在我們身邊,人類沒有創新,社會便沒有進步。科學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大腦只使用10%,還有90%未能得到開發”,每個學生都潛在發展潛能,都存在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發的“土地”,都有自己的“金脈礦” [1]。教師是火花,學生是等待燃燒的火把,教師的責任是把火把點燃,千萬不該把火把拿走。教師的作用是解放學生個性、釋放學生能量、關注創新能力的生成,教育學生懂得創新,熱愛創業,使創新創業成為學生的優秀品質、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學生就會在今后的工作崗位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創新型學校給學校管理者的九個策略[美]托德·威特克爾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2] 高等教育心理學.吳寶瑞主編.河北人民出版社。
[3] 創新能力教程.唐殿強主編.河北科技出版社。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