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藝術教育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責任和使命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文化逐漸形成一種多元共生的發展趨勢,那么如何在多元一體的文化背景下和異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繼續保持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及其發展的連續性呢?高校藝術教育是傳承優秀文化的載體,是進行思想文化創新的源泉,將民族文化藝術融入高校藝術教育體系中能夠借助教育的文化傳播和創造功能改變民族藝術的生存現狀,同時,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對于藝術人才的培養有著積極作用,因而,高校應具備文化自覺,主動將藝術教育與民族文化藝術融合在一起,以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完成傳承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重大使命,促進中國社會文明的持續發展。
一、高校藝術教育的當代價值
藝術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核,其作為教育的一個分支,任何教育活動的進行都是以藝術為媒介。與藝術創作不同,藝術教育的相關實踐活動不僅在于教育的實施,還體現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這些決定了其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離不開藝術教育,面對著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境遇,高校藝術教育更是被時代賦予了更大的歷史使命。
高校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主要體現在:藝術教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是文化傳承與創造的重要載體,對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賦予文化生命般的活力,使古老的傳統以活的形態生存下來,其與學校培養綜合型人才的目標和社會文明發展趨勢相符合;加強藝術教育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還能使學生通過學習增長見識,提高學生整體文化水平,學生自身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審美觀念得以提升,才能更有效的傳承和創造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藝術教育的當代價值顯得更為重要,人們對藝術教育的認知也逐漸從顯在性的藝術功能向潛在性的藝術價值轉變。
二、傳承民族文化藝術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大使命
1.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核心價值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經歷了多次的異質撞擊之后,仍然保留著自身“和諧”與“包容”的核心價值,這些核心價值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主旋律,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比如“和諧”的本質特征是共贏、均衡、平等、發展、公平、公正、團結、友愛、和睦、可持續,積淀了我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我國一直都主張“和”,伴隨著21世紀的到來,和諧包容的理念在中國迅速崛起,中國民族文化藝術也由此迎來了發展的新時代。在全新時代中,我國高校藝術教育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應超越單純的文化藝術知識學習和文化技能的傳授,而是應承載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中國夢。
2.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文化價值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密切相關
建設和諧社會是我國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利益主體和文化思潮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使得各種矛盾產生,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出異質化,這就需要根據社會成員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體系建立一個完善的利益協調機制,而中國民族文化中“和諧”、“包容”的文化價值有不僅利于凝聚人心,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形成互幫互助、互讓互諒的風氣,還有利于其他異質文明的國家消解對中國發展的疑慮,進而創造良好的文化、經濟交流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所以高校藝術教育作為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載體,應時刻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堅守民族文化藝術的核心價值。
3.全球化語境下堅守本土化核心價值的呼聲日益高漲
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強勢體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力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民族文化安全問題,在經濟利益面前和綜合國力的制動下,經濟欠發達國家的民族文化核心價值的推廣、展示甚至生存都面臨著各種困難。面對此種情況,全球范圍內堅守本土化核心價值的呼聲日益高漲,所以高校藝術教育文化傳承的價值理念理應受到更多關注。
三、高校藝術教育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路徑選擇
1.在認知層面上提升學生民族文化藝術修養
西學的引進給學生的社會價值觀、審美觀帶來了強烈的沖擊,而對于我國民族文化,卻沒有在學校中得到相應重視。為此,高校藝術教育應對外來文化進行嚴格篩選,并在藝術教育設計中融入我國優秀民族文化,使我國民族文化在與全球文化的交流、沖撞之中堅守自身文化價值,凸顯自身文化力量,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在認知層面上提升學生民族文化修養。第一,加大對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研究力度,把握民族文化的內在精神實質,在引導學生學習和繼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還應汲取人類社會的優秀文化成果,這樣才能提高對外來文化的鑒別能力,彌補自身不足,拓展藝術創造的深度、廣度和厚度。第二,對學生進行引導性教育,不僅要追求民族文化藝術傳承的高水準,還應重視對現代社會理論的解析,引導學生從局部向整體思考,掌握現代科技、設計、造型的應用理念與傳統文化理念之間的傳承關系,學會以現代人眼光重新詮釋傳統文化的可能性,將更多現代構想和觀念滲入傳統民族文化藝術中。
2.實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藝術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不同地域風格的民族文化藝術都可作為高校藝術教育資源,所以要傳承民族文化藝術,教學就應不拘一格,大可創建并實施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內教學和校外教學的有機結合。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入民間,將藝術與自然充分融合起來,讓學生通過采風親身感受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了解不同人們的審美標準,這樣以來學習過程才會更生動有趣;可將民族文化引入課堂,或打破教師界限,將民間優秀的藝人請進課堂進行講授,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度,使藝術教育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緊緊跟隨時代步伐;也可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比如通過民俗活動、博物館、美術展等渠道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學習動力,豐富教育內容,使高校藝術教育體系向更寬、更廣的方向拓展,也使學生真正具有熱愛和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熱情。
3.將區域文化特色資源引入藝術教育課程,成立文化設計推廣工作室
中國文化體系是一個多民族多元化文化共生的集合,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構成了各自特有的區域文化,進而產生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態。在高校藝術教育相關課程教學中,應始終保持對區域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研究和關注,將具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引入課程,堅持因地制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課堂教學、實地考察、現場操作等環節使學生對民族文化藝術、民間藝術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視覺想象力,使學生對區域性的文化資源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有利于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此外,現有高校藝術類有多個專業方向的資源,我們大可利用這些資源組建團隊,通過平面宣傳、空間設計、產品研發和包裝、廣告制作等手段全方位地開發區域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從美學的角度創新民族文化藝術,并將其推向市場,增強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結語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與概念界定的標志,其運行態勢是否良好、生存現狀是否健康直接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興衰。在經濟全球化、文化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應特別關注傳統文化的復興和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作為文化傳播和人才培養的中心,高校應將民族文化因素納入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系統中,主動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責任和使命,堅持與時俱進,堅守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促進社會文明的健康發展,同時使學生的民族精神得以樹立,文化素養得以提升,人格品質得以陶冶,最終使高校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劉衛紅;廣予.高等藝術教育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責任與使命[J].民族藝術研究.2010,(4):166-170.
[2]高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元素融入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J].裝飾.2010,(11):137-138.
[3]譚蘇;劉紅梅.淺論高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J].教師.2014,(1):53.
[4]胡天月.加強高校藝術教育 推進文化傳承創新[J].華章.2012,(12):183.
[5]許琛.豫文化資源與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共建模式探討[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105-107.
[6]束霞平.基于文化自覺視野下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2,(8):147-152.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