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問題的研究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與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給傳統媒體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類節目適時對自身的新聞報道內容和方式做出調整,適應了公眾對新聞的訴求變化,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應運而生。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目逐漸轉向新聞深度挖掘,向新聞背后找題材,發現新聞背后的故事,以揭示事件實質與意義。
一、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內涵及特點
1.1 內涵
深度報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事件和社會問題,追蹤其來龍去脈,揭示其實質和發展趨勢的高層次的報道方式。深度報道不僅是各種新聞媒介激烈競爭的產物,也是電視新聞自身變革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度報道能夠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通過對畫面、解說、字幕、現場同期效果聲等因素的有機結合,對電視新聞的深度進行挖掘,并以最快最佳的傳遞形式報道給廣大受眾,提高了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及影響力。電視深度報道從本質上講是電視新聞深度思想的產物,是對客觀報道的深入探討,有別于動態新聞的只敘不論以及評論新聞的以傳播意見性信息為主,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報道形式。
1.2 特點
(1)客觀準確性。客觀真實性與分析準確性是電視深度報道區別于一般新聞報道的第一特性,也是其吸引受眾群體獨特魅力所在。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一般是通過電視媒體觀察、記錄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新聞事件,并深入事件之中大量調查取證,最后再進行歸納與理性分析,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
(2)選題針對性。新聞選題主要針對于社會上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熱點問題通常是指一段時間內引起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又迫切需要媒體做出解釋的問題,難點問題則是指很長時間內都無法解決的,并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復雜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能否入選選題范圍關鍵是看對這些問題的報道是否有利于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
(3)深刻啟發性。電視深度報道在調查采訪時,善于用理性的思維去剖析新聞事件背后那些深層次的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因素和影響,著力探尋新聞事件深刻的內在本質,并利用電視媒體特有的表現手法向觀眾揭示出事件的真相及其內在根源,讓廣大觀眾在了解事實真相的同時在心靈上受到深刻的啟發。
二、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現狀
2.1 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發展狀況
自1980年5月《國際新聞》欄目開辦至今,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已歷經30多年,使得深度報道逐漸走向成熟。《國際新聞》的出現為我國新聞界打開了新的思路,成為驅動電視新聞改革和深度報道的引擎。緊接著同年7月,中央電視臺開辦了第一個新聞評論性的專欄節目《觀察與思考》,該欄目注重報道的思想性、政策性及時新性,獨創了采用評論員形式與觀眾對面交流。雜志型新聞欄目《東方時空》于1993年開播,其中的《焦點時刻》憑借其內容觸及到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1994年創辦了《焦點訪談》,該欄目在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不僅成功架構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基本形式和框架,并且開批判性報道之先河,通過將輿論監督和新聞事實報道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深度報道的道路。1996年開播了《新聞調查》節目,其節目的定位為調查性深度報道,融社會性、故事性、調查性為一體,無論片子的長度還是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新的突破,自此標志著中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成熟。
2.2 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存在的一些問題
1.深度報道缺乏評論
當前,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目普遍存在注重敘述而缺乏評論的問題。一些媒體在報到時,過于注重選題的新奇性及表現手法的夸張,而忽視了對事件的思考。中央電視臺更是明確指出,對事件的報道只是為了達到引導觀眾思考判斷的目的,并沒有標明自身的立場與態度。例如,《焦點訪談》節目,該欄目在近些年批評力度嚴重不足,應景選題卻是逐年增加,比如對《有你才幸福》這部央視電視劇分析就是應景和宣傳的文章。
2.主觀傾向性過于明顯
電視新聞具有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的職責與功能。正面的新聞報道可以弘揚社會正氣,傳播社會正能量;而負面報道則是通過對社會負面典型的批評來警示群眾。然而,各級電視臺在很多都存在一定的主觀傾向性,不能很好的處理兩者的關系。比如,有的電視臺只走歌頌路線,僅僅報道宣揚英雄事跡的新聞事件;有的電視臺只做批判性報道,專門報道負面新聞,以提高欄目的收視率。
3.記者自身素質有待加強
一些記者往往為了凸現自己在鏡頭前的形象而陷入“自我表現”的誤區,總會在喜歡在提問的時候,不忘在鏡頭前表現自己,比如,通過不斷地提問、追問甚至逼問的方式,來塑造自己的“名嘴”形象。更有甚者,個別記者竟然完全不顧自己采訪的任務,借題發揮,本末倒置。比如,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一個記者借提問的機會宣傳單位產品,全國政協大會發言人趙啟正先生幽默回答:我聽得很明白,你問題的重點是說你這個手機網很受歡迎,只是順便問一下三農問題。
三、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應對策略
3.1樹立以電視觀眾為中心理念
現階段,各個地方電視深度報道欄目,逐漸關注社會民生,開始真正面向他們的觀眾。當前的大眾傳播活動,受眾群體開始崛起,他們已由被動接受逐漸轉為主動選擇,并且希望平等地參與交流和對話。觀眾本位時代的來臨,意味著運作深度報道欄目,就要立足于電視觀眾群體,加強與觀眾的溝通交流。新聞記者要全面深入生活,真正觸摸生活中的事件和現象。總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目的制作必須樹立以觀眾為中心的理念,與觀眾面對面地實行交流和對話,并逐步由過去單一的宣傳功能轉變為復合型的傳播模式。
3.2 合理運用電視新聞表現手法
電視新聞表現手法的合理運用能夠提高節目的播出效果,在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中,運用各種特技手法把受眾帶入節目中,如蒙太奇,進而傳達一種潛在的情感和主題。比如,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對于一些感情沖突比較激烈事件進行處理時,可以在導語之后直接插入人物在事件發生后的反應,也可以直接展示事件的結果,并配以震撼力的場面或音響效果,從而快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引導觀眾在節目不斷深入進行中能夠繼續看下去,使其跟隨節目引導者進入報道主題,從而對報道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3.3 堅持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新聞報道應堅持客觀性,站在中立的立場報道新聞,使受眾對新聞事件有一個真實的認識。然而,新聞工作者作為社會中的人的角色,是無法完全避免人的情感表達的,而且新聞工作本身就具有懲惡揚善的工作原則,帶有主觀性的態度在所難免。新聞調查節目《雙城的創傷》中,記者型主持人柴靜蹲下身去,用手拭去男孩的淚水的畫面,久久停留在觀眾的腦海里。這一抹,拭去的是眼淚,留下的是溫暖的人文關懷。誠然,這種情感的表達必須要有一個“度”,一個基于對新聞事實尊重的度。總之,新聞工作者既要主動深入新聞一線親自做采訪,把新聞事實原原本本傳達給受眾,同時又要從事實本身跳出來,體現“人”的特質,展現新聞報道獨有的魅力。
3.4 加強高校新聞人才的培養工作
高校應加強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為新聞也提供高素質的后續力量。這部分大學生自身有無限的潛力可供挖掘,非常寶貴,然而,一部分學生在報考這個專業時具有盲目性,比如有些同學單純的覺得記者這個職業好玩,可以通過針孔攝像機記錄、曝光社會的不良現象。對于媒體來說,這些學生并不能做好新聞工作。只有心懷對事業的熱愛、對真相的渴求,才能像水均益那樣,即使身臨伊拉克前線進行報道,也能紋絲不動,處之泰然。尤其是對于深度報道來說,負面性新聞題材較多,需要記者的高度投入和奉獻精神,高校應優先選擇具備這些特質的學生,并對其進行逐漸的實踐培訓,有助于為他們將來的新聞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 語
當前,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已經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肯定,并且發揮著輿論監督和引導的作用,因此,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應著力于自身發展工作,立足于觀眾群體,提高電視新聞節目表現力,深入的反映社會的現實問題,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促進中國電視新聞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源.論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J].新聞傳播,2010(5).
[2] 羅毅.關于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分析[J].新聞傳播,2013(3).
[3] 劉艷秋.淺論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特點[J].新聞傳播,2011(12)
[4] 馬明波.對于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幾點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2(6).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