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納作品與美國南方文化身份
美國作家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納(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1962)是美國南方作家群中最閃耀的一位,也是南方作家群中“南方”的文化身份印記最為明晰一位。福克納是密西西比州拉法埃特縣人,自幼在奧克斯福鎮上長大,一生都眷戀自己那方“郵票般大小”的南方故鄉,南方就是他賴以生存的養料提供者,福克納除了在年輕時曾離開家鄉去北方的紐約體驗了一段“流浪者”的生活以外,他一生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南方家鄉中度過,并且根據自己的家鄉塑造了一個約克納帕塔法縣以及杰弗生鎮,其絕大部分的作品都在這個虛構的地方展開,盡管地名乃至一些風景都是福克納虛構的,但是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以及人物情節背后的文化傳統則是典型的美國南方寫照。憑借著《押沙龍,押沙龍!》(Absalom,Absalom!1936)等十五部杰出的長篇小說以及多篇中短篇作品,福克納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屬于自己,同時也是屬于美國南方的文化王國,深刻地影響到了許多以地域情懷為寫作特點的后世作家。對于“美國南方”這一文化標簽或曰文化身份,福克納的態度是復雜的,但相比起艾倫·泰特、斯塔克·揚等作家來說,他對于那片故土的熱愛,對于美國南方曾經擁有過的歷史傳統的留戀是毫不掩飾的。應該說,福克納與美國南方文化身份是相互成就的關系,美國南方哺育了年少時的福克納,在他成年時又給予他一方安靜的,可以專心寫作的天地,反之福克納用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介紹了美國南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滄桑,詮釋了美國南方精神。要了解福克納,美國南方的文化身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入口。
一、鄉土情感與福克納文化身份的構建
福克納最為留戀南方故鄉的,除了人們身上那些古典英雄式的美德以外,就是南方那曾經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大自然。在福克納生活的時代,南方新興的資產階級已經不可阻擋地出現了,美國南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工業文明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下,愈發會使人對過去進行下意識的美化。福克納的《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歌》被稱為“森林三部曲”,在小說中福克納批判了人們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認為這是十分邪惡的,南方那充滿詩意的自然風光一旦被破壞就再也難以恢復,唯一的出路就是與大自然達成和解。例如在《熊》中,大熊老班是艾薩克從小就聽到的傳奇,然而在他們在森林中見面之時,這頭神秘的大熊沒有傷害艾薩克,而是仿佛帶有靈性一般地默默走開了,這種場景顯然是不可能在北方的那些大城市中看到的。曾經做夢都想成為獵人的艾薩克年紀越長,大自然教給他的東西越多,最后大森林成為了艾薩克的妻子與情人,小說表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模式,體現了福克納對工業文明傷害自己鄉土情感的怨懟之情。
二、家族世系與福克納文化身份的構建
福克納創建了一個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這是一個十分龐大而縝密的人物、故事體系,它就如同一張大網,通過這個體系,讀者可以很好地將福克納的小說串聯起來。這樣一個體系的創立,不僅能形成互文,便于讀者理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可信度。對于美國舊南方來說,它區別于北方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經濟類型。在南北戰爭之前,在舊南方占統治地位的是種植園農業經濟,一個個與大城市迥異的農莊組成這種經濟的基石,而每一個農莊,幾乎都是一個白人種植園主家族,里面則有數量不等的黑人奴隸為之勞作,由于奴隸沒有人身自由,繁衍的后代也需要繼續為奴,因此這種勞動關系是十分穩定的,與之相應的,白人家族中的成員關系也是較為穩定的,為了維持這種宗法氏族關系,南方奉行著一套與北方不同的禮儀和價值觀。這種大家族的生活方式,種植園的勞動方式既有其有生命力的一面,如在田野莊園中辛勤勞動的人們生生不息,同時又有其死氣沉沉的一面,階層之間過于固定的南方勢必在經濟發展上要被北方所拋在后面,南北戰爭便是這兩種經濟制度尖銳矛盾爆發的標志,即使沒有南北戰爭,隨著時代的發展,南方的這種生活生產方式也必將被淘汰。
對于這種家族世系的利與弊,福克納都十分清楚,他既十分尊崇那些白手起家,獨自一人建立起龐大家族的英雄,又深知這樣的家族受農耕經濟的限制是必將遭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的結果的,無論人們有多不愿意接受,還是要承認北方所代表的更為先進的工業文明是美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在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講述的就是家族是如何在個人的奮斗之下名震一方,勤勞聰慧的人如何獲得財富與名望的故事,另一類講述的則家族是如何在不肖子孫的手中沒落的。應該說后者的藝術成就更為突出。在福克納進行創作之時,南北戰爭早已結束,蓄奴制度也已經崩潰,福克納本人也是極為反對種族主義的,但是他又對種植園經濟崩潰之后衰敗、彷徨的南方故鄉感到十分凄涼。經濟轉型并非一件易事,南北戰爭和一戰消耗掉了大量的人口,被解放的黑人奴隸獲得了選擇工作的自由,而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也影響了南方,一時間南方的人口銳減,幾乎十室九空,年輕人紛紛到繁華的北方尋找出路,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克納對沒落的家族顯然是更為熟悉的。在《喧嘩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中,曾經涌現過州長、將軍的康普生家族一代不如一代,在主人公昆丁這一代時,出了一個天生有智力缺陷的兒子班吉,而昆丁的妹妹凱蒂則違背了所謂的南方淑女的道德準則,在將貞操草草獻給了達爾頓·艾米斯之后又淪為了一名妓女,昆丁似乎是唯一有希望繼承家業的一位年輕人,他考到了北方的哈佛大學,因此老康普生才鄭重其事地將代表家族榮譽的手表交給他,然而昆丁本人是一個極為脆弱怯懦的人,對自己的妹妹有著扭曲的感情,父輩的殷切希望給予了昆丁極大的精神壓力,最后因為看不到家族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出路,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康普生家族至此徹底凋零,昆丁的死意味著復興舊南方希望的破滅。
三、南方文化傳統與福克納文化身份的構建
南方的文化傳統對于福克納影響最深的無疑是基督教的信仰,基督教是整個美國南方文化的基礎,從外部來看,它影響著人們的人際關系與社會生活,甚至是蓄奴制和種族主義的幫兇;從內部來看,它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與意識,南方作家大多都出身于虔誠的基督教家庭,自幼接觸來自長輩與教會學校的宗教教育,以福克納為例,他的父母乃至外祖母都是教堂的常客,福克納本人極其熱愛《圣經》,將其視為自己最喜愛的書籍之一,在成年之后,福克納曾經表示,自己對于基督教的信仰是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之中接受的,并非后天的選擇,與自己主動去相信多少無關,這種對信仰的堅定也同樣體現在奧康納等南方作家的身上。
對于《圣經》的喜愛反映在福克納的創作上就是借鑒《圣經》原型進行創作,在自己的小說里形成與《圣經》的互文。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押沙龍,押沙龍!》,小說借鑒了《圣經·舊約》撒母耳記下篇中有關于大衛王的故事。如前所述,福克納對于那些白手起家的莊園主是持敬重之心的,故而在《押沙龍,押沙龍!》中,與大衛王對應的薩德本。但是他們在致富的同時大多也有原罪。小說主人公,從一個山區窮白人奮斗到“薩德本百里地”主人的薩德本能將前妻的財產留給她,孤身一人在美國打拼并創下一份家業,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出于濃厚的種族主義偏見,拋棄了自己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統的前妻和親生兒子邦恩,在發家致富后另娶他人,最終導致自己的親生兒子邦恩愛上自己的親生女兒,而另一個兒子亨利則殺死了邦恩,薩德本煊赫的一生最后不僅家業灰飛煙滅,子嗣也幾乎絕后。在《押沙龍,押沙龍!》中,除了有《圣經》色彩以外,還有薩德本的種族主義思想,薩德本妻子的所受的壓抑人正常欲望的“南方淑女”的束縛,人與人之間壁壘分明的貧富差異,老派紳士們的禮儀等等,都是南方文化傳統的體現。
提起威廉·福克納,人們總會聯想到美國的南方。他的南方傳奇故事,推動了新南方文學的興起,使這個曾被門肯貶斥為"文學沙漠"的地區,出現了被稱之為"南方文藝復興"的文學繁榮。在福克納之后,美國再也沒有哪一位作家有著如此強烈的對舊南方的緬懷和繼承南方傳統的使命感,同時值得慶幸的是,福克納沒有采取一種“向后看”的歷史觀,他能直視并以文學的方式批判南方的弱點與不足,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地理環境造就了福克納,他可以稱得上是最后一位南北戰爭的“精神孤兒”。種植園經濟為主的美國南方農業社會已經一去不返,但是福克納留給人們的一系列有關約克納帕塔法縣的小說則將永久地散發出它們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黎 明.論威廉·福克納的鄉戀情結[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5):87-90.
[2] 虞建華.歷史與小說的異同:現實的南方與福克納的南方傳奇[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6(6):119-120.
本文來源:http://www.007hgw.com/w/zw/1534.html 《芒種》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