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電影與華語導演關系初探 ——以臺灣導演侯孝賢為例
侯孝賢是當今華語影壇的著名導演,以其詩性的鄉土風格著稱于世。他的成功離不開臺灣新電影的土壤。本文通過背景、特質和影響三個方面的具體分析,初步探討了侯孝賢和臺灣新電影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這種親緣性一方面使侯孝賢的電影創作擁有堅實的后盾和強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他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成就引導了新電影的發展潮流,乃至整個華語影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對華語影壇來說侯孝賢和臺灣新電影有著極重分量,他電影中表達的情感和情感表達的方式與臺灣新電影從未中斷過,因此,對侯孝賢與臺灣新電影的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侯孝賢;臺灣新電影;背景;特質;影響
一、侯孝賢的臺灣新電影背景
(一)臺灣新電影運動的興起
臺灣新電影運動是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一些臺灣電影工作者和電影導演相互支持,拍攝了一批在內容和形式上與當時臺灣的主流商業電影較為不同的影片,形成了革新的氣象,并受到影評人和部分觀眾的肯定,推動了臺灣電影從舊到新轉變,加快了臺灣電影現代化進程、擴大了臺灣電影藝術國際影響力的一次革新運動。侯孝賢、楊德昌、陳坤厚等成為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學界普遍認為,1982年8月《光陰的故事》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起點。
從藝術學院電影戲劇系畢業的侯孝賢,是在1973年通過擔任李行導演場記進入電影圈的。在進入電影界的前十年,侯孝賢的七部電影基本都屬于主流商業類??吹脚_灣電影日漸消沉,對傳統電影進行反思的侯孝賢渴望電影能夠回歸現實。侯孝賢等一批電影人決心嘗試改變臺灣傳統電影。臺灣新電影運動呼之欲出,之后我們才看到了以侯孝賢為代表的對個體成長反思的作品。
(二)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全盛
1983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高潮,此時臺灣新電影商業上無限風光。由于臺灣傳統電影已經開始被民眾摒棄,關注臺灣新電影的群體擴大,所以八三年對臺灣電影史來說意義顯得格外不同。黃建業指出:八三年對臺灣電影史如此重要的一年,固然是因為那種缺乏眼光與誠意的傳統影業結構徹底動搖了它那十多年的正統地位,但更重要的卻或許還在于電影消費階層的重組和觀眾口味的改變。[②]這一年《兒子的大玩偶》大獲票房。在社會臺灣新電影全盛時期,他也在嘗試著從不同視覺敘述個人成長。《風歸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都是侯孝賢成長回憶的影像作。
(三)臺灣新電影運動的衰落
1984年雖然侯孝賢的電影在國際影展屢屢獲獎,但《冬冬的假期》在臺灣島內卻票房慘淡。1986年臺灣新電影的作品數量更是急速下滑,除了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和楊德昌的《恐怖分子》,新電影作品寥寥無幾。此時香港電影開始占據臺灣電影市場,有臺灣媒體甚至要聲討臺灣電影。但對于臺灣新電影運動的藝術追求,新電影的創作者們始終堅持要爭取除了商業電影以外“另一種電影”的存在空間。新電影創作者們群體性的認知從長遠角度看會推動臺灣新電影的發展,促進臺灣電影在思想深度和市場營銷上的進步。
二、侯孝賢的臺灣新電影特質
(一)批判現實主義的美學觀
臺灣新電影最顯著的特點和發展就是題材關注現實生活。不管是新電影創作者對個體成長的回憶還是對歷史的反思和尋求臺灣身份的認同,都在說明新電影的題材關注現實,追求真實性。
1.注重個體的成長
所謂人的解放,就是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張揚。臺灣新電影的導演們把這種人的解放具體用對個體成長的回憶表現出來,侯孝賢在新電影之后有多部回憶個體成長經歷題材的作品?!秲鹤拥拇笸媾肌分兄魅斯珵榈讓尤宋铮@是侯孝賢第一部真實展現底層人生活的作品。
在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始后,大多數新電影的創作者們把作品題材選取都集中在個體成長回憶方面。他們自傳式的成長回憶,相比之前的臺灣新電影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接觸,同時也在表明對臺灣身份認定的努力尋求。
2.尋求族群的認同
人在自我意識解放之后就會有另一個關于自我的問題,即“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臺灣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淪為殖民地,要想對臺灣歷史進行反思,這個事實就不能回避。尋求對臺灣身份的認同,不僅是侯孝賢個人在臺灣新電影中的一個表現主題,更是整個電影圈就一直存在的疑問,只不過在侯孝賢這里最先表現出來。
侯孝賢的電影中有表達過對臺灣身份的疑惑。他還把對自己和對尋求臺灣身份的疑惑放在整個臺灣大環境里,融入種群尋求真正的臺灣身份,《悲情城市》就是這一想法的代表作。侯孝賢曾表示他拍《悲情城市》并非是為了把過去的傷痕再拿出來讓人看一遍而已,而是要讓他和臺灣人民明白他們從哪來要去哪,正確勇敢面對自己和歷史。和《悲情城市》并稱為“臺灣三部曲”的《戲夢人生》《好男好女》都是表達類似主題的作品,影片就是歷史的一面鏡子,照出臺灣需要尋求國家認同和根源文化。因此,侯孝賢通過作品還向世人展示了作為一個導演的厚重社會責任感。
(二)詩性的影音風格
1.散文化的敘事結構
臺灣新電影的敘事節奏大都安靜緩慢,非常講究空間情趣上的美學追求。侯孝賢突破傳統的審美視角,用中國人文藝術和詩意情懷改變了電影的敘事風格。他的電影突破傳統敘事結構,不刻意強調故事矛盾沖突,沒有驚心動魄和緊張激烈的畫面?!稇賾亠L塵》中阿云和阿遠分手時寫信的一幕突然斷掉,刻意沖淡人物情緒和故事結構,用平淡含蓄的氛圍切合故事。比如《風柜來的人》、《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等很多影片都是散文化的情節結構,風格清新自然。
2.樸實自然的鏡頭語言
臺灣新電影的特質在拍攝風格上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這也是對新電影追求現實生活的藝術表現。《風柜來的人》是侯孝賢第一次用長鏡頭表現寫實主義風格,此后更是源源不斷的運用。長鏡頭的使用延續到后新電影時代?!逗I匣ā芬还膊庞昧?9個鏡頭,卻說盡了上海長三堂子里的故事。
景深鏡頭可以強調空間的真實感和場面的規模,通過鏡頭之間的切換避免場面調度上的局限性,因此在臺灣新電影中開始普遍的應用?!抖募倨凇分?,在婷婷離開外公家舍不得寒子時,侯孝賢用景深鏡頭,小產的寒子心態完全不一樣。
三、侯孝賢對臺灣新電影的影響
作為新電影浪潮的旗幟導演,侯孝賢對臺灣新電影有巨大的影響。
(一)提升了臺灣新電影的品質
侯孝賢對臺灣新電影藝術表現手法的探究和實驗獲得了成功。但也要看到臺灣新電影的不足,在文化日趨豐富的今天,觀眾審美層次和對電影文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臺灣新電影也需繼承升華。新電影中許多作品只是通過個人成長經歷和社會現實的壓迫反映現實生活,卻缺少了對一個最重要問題的探討,就是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和白色恐怖。這一點,侯孝賢做到了,他在《悲情城市》中用平常人的生活反映歷史的問題,成為一部史詩巨作。
侯孝賢最值得珍貴的是把臺灣環境當作創作的中心,無論題材選擇還是主題,都有“臺灣”烙印和深刻的社會價值。新思想認識的電影出現后,帶動了整個臺灣新電影的思想認識,產生的影響就是提升了臺灣新電影的品質?!?/p>
(二)推動了臺灣新電影的傳播
侯孝賢的電影屢次在國外獲獎,受到外國影評人的一致好評,推動了臺灣新電影的傳播。侯孝賢在堅持新電影理念的同時,還努力對新電影進行傳播。新電影的傳播不僅是名聲的廣泛,更重要的是新電影作品中表達的思想的傳播和影響。侯孝賢接受了法國“新浪潮”電影和巴贊理論的影響,并且把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臺灣本土文化社會環境同前者相結合,讓世界看到了在臺灣這座小島上還有受世界電影理論影響的人。
結語
通過以上的諸多方面的探討,我們看出侯孝賢與臺灣新電影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這種親緣性一方面使侯孝賢的電影創作擁有堅實的后盾和強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他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成就引導了新電影的發展潮流。即使在臺灣新電影運動已經煙消云散的今天,他對現實主義美學觀的強調,對詩性敘事的探索以及對鏡頭語言的個性運用等都給臺灣電影,乃至整個華語影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