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性的學術研究和專場音樂會-音樂論文
在《胡笳十八拍》中,編配者根據內容的需要,用了幾次原樂曲所沒有的移調演唱。類似這種移調的寫法,還在《瀟湘水云》的第9、10、11段以及《平沙落雁》第3、4段節奏性的曲調中應用過。所有這些移動原曲“高-低”位置的做法,也都是為了獲得樂曲色彩和意趣方面的變化。
改編曲還就如何發揮管弦樂隊之長和在管弦樂曲中尋求與古琴音色、氣質、精神表現方面進行了多方面探索。
雖然,中國的藝術觀念中一直提倡“不求形似而貴在神似”,并且王震亞先生古琴音樂改編的主要目的,也確實首先注重于從內容上繼承和弘揚我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精神,但如果改編后的管弦樂曲完全無法喚起聽眾對古琴音樂音色、演奏法、和與之相關的對中國悠久文化和古代文明的聯想,那么,這種改編曲就會像缺了一只翅膀的鳥兒那樣難以飛翔。更何況改編者還限定了在樂隊中不再加入任何中國樂器。強調了既然古琴曲要變成管弦樂曲,就該集中發揮管弦樂隊的諸多特點,和細細揣摩如何發揮西洋樂隊的配器技術之長來寫中國音樂的意念。我覺得下半場音樂會中,在寫景、抒情和營造音樂意境方面,《平沙落雁》做的比較成功。它的確是“在‘開指’定調之后,極力表現由空曠安靜的氛圍到群雁飛落的雜踏喧鬧……”②等令人向往的生動景象。這意境也很符合中國古代文人的情調。只是如果樂隊在表現“雁叫”之時,幾件樂器的聲部關系能對得更準一點,效果肯定會更佳。除此之外,在器樂曲改編的一些曲目中,樂隊有幾次對于古琴音響音色的模擬(如古琴音樂的泛音演奏段落等),意圖也很明確……
音樂會首演的成功固然可喜,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的后繼性影響和作用的發揮。我們希望,至少音樂會中許多比較成熟的曲目,都有望進入后期的鞏固、加工和繼續演出。比如,上半場的琴歌改編曲目,即已納入中央音樂學院的合唱教程。除此之外,諸如《陽關三疊》和《滿江紅》等合唱曲目,也都還可能在更多的專業合唱團和校園合唱隊中排練、演出,并促使其廣泛流傳……琴曲中的《四大景》、《平沙落雁》,相對比較容易,也比較成熟,《梅花三弄》的配器稍加調整,也將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作品,都可能作為樂團的保留節目,并在專業團體或大學的校園樂隊中進行普及、排練和演出。這些普及工作的意義,并不僅是為了古琴音樂本身,也是通過一種新的音樂途徑,來促成廣大音樂愛好者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修養的積累和對我國古代精英文化認識的提升。
中國文化,很講究熏陶,我聽古琴音樂,也是通過長期的熏陶和細細品味,才開始略知一二。所以,對于長期從事西方音樂演奏的音樂家和絕少有機會聽到古琴音樂的當代年輕人而言,聽原汁原味的古琴曲固然是一種好的途徑,但是,如果能直接參加排練和演出古琴音樂的改編曲,也是一種間接接受古琴音樂文化熏陶的不錯途徑。總之,古琴音樂改編作品的排練和演出,既可以使熟悉西方音樂的人,借助于“改編曲”逐步實現對傳統古琴音樂的認識和興趣;也可以使從事民族音樂和古琴音樂的人,借助于“改編曲”來擴大對當今交響音樂表現范圍的認識,并實現中華民族音樂與西方交響音樂的相互借鑒與溝通。
期待比較多的音樂愛好者了解古琴音樂,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并有足夠的耐心。就這場音樂會涉及的琴曲改編,也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繼續去摸索。比如,琴曲的陳述方式原本就比較自由、松散,表情也比較含蓄,中庸和內省。其音樂雖然有其整體的起伏變換布局和總的發展趨勢,但在陳述過程中卻又追求即興發揮和放浪形骸,以致呈現出或主題成型程度不高,或取無主題的散漫陳述方式等“隱結構”狀態。而這些特點,對于現代聽眾而言,都不太習慣。而且,作為多方位表現的管弦樂體裁形式的音樂,結構似乎也以清晰、集中見長。所以,當遇到那些結構比較復雜、長大,同時內容比較曲折的古曲(如《瀟湘水云》或《廣陵散》之類)時,人們就不免會想:是否還能就改編曲的結構整合問題,再想些什么別的辦法?據王震亞說,在《瀟湘水云》的改編過程中,他即已經想到采用一種特定樂器的音色和主導旋律來控制其作品的基本情緒,并使它能得以貫穿。可惜的是我在音樂會現場卻未能聽到這個賦予特定情感、情緒的音色和主導旋律。不知是排練不足?還是其他什么原因?中國音樂的創作成功,最終要寄希望于指揮家、演奏家。所以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克服種種困難,對中國作曲家們寫出來的新作,進行盡可能多一點的排練,以便使一些作品能夠上升為精品并被再次演出。此舉不僅關乎我國作曲家新作品的命運,而且對“國交”自身演奏中國當代音樂作品經驗的積累和中國曲目質量的提高,也大有補益。
“《龍聲華韻》——王震亞古琴音樂改編作品開音樂會”已獲得了巨大成功。業內人士都認為,這是一次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音樂會和學術研討活動。萬事開頭難。只要今天有了好的開始,后面的作曲家和音樂團體也會逐步地跟上來,并形成不斷超越之勢。”國交”能夠第一個用合唱和管弦樂隊舉辦古琴音樂改編作品專題音樂會值得肯定。王先生用音樂會的形式,表達了他對古琴音樂改編的認識,并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供大家從不同角度繼續探索。音樂會激活了大家對古琴音樂的關注和廣泛興趣。其中,關于古琴音樂從內容到形式還有那些開發的可能性?在古琴音色與管弦樂音色溝通與開發之間,是否可能借鑒現代音響音色技術?對待古琴音樂,除改編外,作為當代人的個人志趣與感受,是否還可能出現多樣化的改編、編/創形式?種種議論,都反映著由這次音樂會而引發的各種思考,拓寬人們對古琴音樂發展的想象空間。本人僅憑一次音樂會的聽覺印象所發表的議論,雖有不慎之處,卻也是由于受到“貴在參與”的鼓舞。還望大家諒解、指正。
今年正逢王震亞教授90大壽,我作為一個晚輩的音樂工作者,曾在他的領導下工作、深受長者的關懷、影響與栽培,還拜讀過他的專著《中國作曲技法的衍變》、《十二音序列》和他嘗試用十二音技法與中國五聲音階相結合創作的管弦樂曲《九寨溝斷章》等,所以,也特別想借此機會表達我對他的敬意,并祝王震亞教授健康長壽!
文章來源于《人民音樂》雜志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