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肩”的靈動之美:動態分析與審美意蘊
一、蒙古族舞蹈簡介
(一)蒙古族舞蹈的溯源和分類
蒙古族舞蹈的起源,與蒙古族的歷史背景、民族特性及文化傳承息息相關。在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的陰山崖畫與烏蘭察布崖畫上,我們已能窺見蒙古族祖先舞蹈的原始形態,崖畫上繪制的舞蹈真實反映著狩獵、游牧生活,體現了蒙古族祖先對自然的敬畏與模仿。隨著歷史的演進,蒙古族舞蹈逐漸融入了宗教、圖騰崇拜等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藝術體系。
蒙古族舞蹈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漸分化形成了多種類別,不同類別的蒙古族舞蹈既體現著蒙古族人民的民族性格與審美情趣,也承載了深厚的蒙古族民族文化底蘊。
1.模擬自然之舞
蒙古族舞蹈中極具特色的一個類別,就是以舞蹈對大自然進行模擬,模擬自然之舞通過對自然界生物形態的真實還原,展現了蒙古族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最為人們熟悉的,就是蒙古族舞蹈中,時常可見以抖肩動作對雄鷹展翅元素的模擬,舞蹈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還蘊含著深刻的象征意義。
2.歡愉自樂之舞
帶有自娛自樂性質的蒙古族舞蹈,具有輕松愉悅、節奏明快的特點,是蒙古族人民歡樂休閑、共慶佳節時的重要娛樂方式,這種歡愉自樂之舞往往形成及創作取材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比如蒙古族女性常常舞起的盅碗舞,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以優美的舞姿和豐富的表情傳遞著蒙古族女性的端莊柔美和典雅含蓄,使人們在歡歌笑語中暢快的把酒言歡。
3.藝術展示之舞
以藝術展示的目的的表演性舞蹈,是蒙古族舞蹈中用于展示和演出的一種類型。舞蹈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是蒙古族人民在節慶、婚禮等場合展示才藝與民族風情的表達方式。筷子舞是蒙古族男性的常見表演性舞蹈,舞者手持筷子,以歡快的節奏與矯健的舞姿表現了蒙古族男性的熱情與剽悍。
4.宗教信奉之舞
宗教性舞蹈的創作和表演,源于蒙古族人民的宗教儀式與信仰表達,舞蹈呈現莊嚴神圣、神秘莫測的特征,承載著蒙古族人民對神靈的敬畏與祈求。喇嘛教舞蹈“查瑪”以其嚴謹的程式與多樣的表現手法,成為蒙古族宗教舞蹈的典范;薩滿教中的“博舞”則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古老藝術形態,其舞蹈動作與節奏蘊含著濃厚的宗教氛圍與神秘色彩。
(二)蒙古族舞蹈的審美內涵
1.呈現民俗文化的精髓
蒙古族舞蹈生動呈現著民俗文化的精髓。蒙古族舞蹈以對自然萬物的模仿與贊美為特色,如雄鷹展翅、大雁南飛等舞蹈動作,雄鷹在蒙古族文化中是自由與力量的象征,而大雁承載著團結與遷徙的寓意,通過細膩的舞蹈語言和生動的情節設計,體現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界的敬畏與熱愛,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2.呈現游牧文化的內涵
作為馬背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緊密關聯,特殊的生活方式對民族的舞蹈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蒙古族舞蹈為代表的民族藝術深刻揭示了游牧文化的內涵。蒙古族舞蹈處處彰顯著對馬背生活的描繪與贊美,如馬步、騎馬舞等等元素,舞蹈的形式不僅傳遞著蒙古族人民在馬背上的英勇與豪邁,更多的是對游牧文化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的呈現。
3.呈現宗教文化的痕跡
蒙古族舞蹈中蘊含著宗教文化的痕跡。在蒙古族歷史上,薩滿教、喇嘛教等宗教文化對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影響也體現在了他們的舞蹈藝術中。在蒙古族舞蹈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宗教儀式的模仿與再現,如查瑪舞等宗教性舞蹈,不僅展現了蒙古族人民對神靈的敬畏與祈求,更體現了宗教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
4.呈現民族文化的氣質
蒙古族文化氣質凝聚為,融合游牧自由,彰顯堅韌豪邁,敬畏自然天地。蒙古族舞蹈以粗獷豪放、熱情奔放的特點著稱,其特點不僅體現在舞蹈動作上,更體現于舞蹈傳達的精神內涵中。蒙古族舞蹈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現了蒙古族人民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民族精神與氣質,展現獨特深邃的民族精神與風貌。
二、蒙古族舞蹈“肩”的動態分析
(一)蒙古族舞蹈“肩”的動作解讀
1.“肩”部動作的分類及基本功練習要義
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動作涵蓋硬肩、柔肩、繞肩、聳肩、甩肩、碎肩六大類別。
(1)硬肩
硬肩動作以力度與節奏的完美融合著稱,動態要領在于肩部肌肉的緊繃與快速交替,舞者需憑借胸部與背部肌肉的內驅力量,促使肩胛骨做出后縮與前沖的動作,借次營造出肩部顯著的起伏與停頓效果。在此過程中,手腕與手臂需與雙肩協同配合,在交替收縮時做出前后擺動,從而展現出蒙古族舞蹈特有的力度與節奏感,這是硬肩動作的核心要求。硬肩的舞蹈演繹,對舞者肌肉基礎與精準的動作控制能力有著嚴格要求,動作要求力度僵而不硬,以韌性連接。
硬肩的基本功練習,首要步驟是維持基礎站姿,以肩部為運動軸進行前后的聳動,同時雙臂隨肩部動作自然擺動;其次,注重內在的柔韌控制,確保肩部運動流暢自如,避免聳肩幅度過大而導致手臂靜止,以免顯得僵硬;再者,肩部保持松弛狀態,利用手腕與手臂的輔助作用,避免頸部緊縮產生的不佳姿態。
(2)柔肩
有別于硬肩的剛勁有力,柔肩十分注重動作的柔和、細膩與連貫,基本由女性舞者做出柔肩的動作。柔肩要求舞者保持肩部的放松狀態,通過緩慢而連貫的肩部細微的肌肉調節,以連綿不斷的流動感,展現蒙古族女性端莊、穩重、含蓄的內在美。柔肩既體現著蒙古族人民對美的獨特追求,又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柔肩的基本功練習,肩部需緩緩下沉,沿一條弧線軌跡行進,隨后上提,并再次沿弧線將動作流暢地轉移至另一側肩膀。在肩部下沉的過程中,身體與呼吸需同步下沉,并伴有輕微的顫動,肩部甩動時要賦有彈性,而身體則需保持一種向上的挺拔感。
(3)繞肩
繞肩,憑借動作一氣呵成的流暢與連貫,構成了蒙古族舞蹈的一大亮點,使人過目不忘。蒙古族舞蹈的繞肩,細分劃分為雙肩繞動、單肩繞動及交替繞肩三種形式。在雙肩繞動中,雙肩同時重復前上后下的圓周運動;單肩繞動則專注于單一肩膀的前上后下繞行;而交替繞肩則是雙肩依次輪換進行圓周運動。繞肩動作要求舞者維持頸部與頭部的平穩,雙肩放松自如,腰部隨肩部動作自然前傾后仰,彰顯出一種內斂而優雅的美感。繞肩動作的動態要領在于肩部的環形運動與身體的協調配合,舞者通過肩部的環形運動,形成了前后、左右等多種方向的繞動,既展現了蒙古族舞蹈的靈動之美,又體現了舞者對身體控制的精湛技藝。
繞肩的基本功練習,要對雙繞肩時,雙肩一起從前往后或從后往前環繞進行關注;單肩繞或交替繞時,控制一個肩膀不動,動單個肩膀,或兩個肩膀交替進行;繞肩的全部動作要畫出完整的立圓。
(4)聳肩
聳肩動作源于蒙古族人民對騎馬時肩膀聳動的生動還原,聳肩分為雙聳肩和交替聳肩。聳肩以舞者放松的肩部小幅度的快速聳動,展現出輕盈而歡快的氛圍,動態強調頻率幅度的小而輕。聳肩時,肩膀直上直下,向上過程應充滿力量,向下時應輕松自然地回到原位。聳肩承載著蒙古族人民對馬背生活的熱愛與向往,彰顯著蒙古族人民樂觀豁達的民族性格。
聳肩的基本功練習,千萬不能縮脖子,可以與勒馬手相結合,好似騎在馬背上;雙聳肩可以結合腳部動作一起練習,交替聳肩則兩個肩膀交替進行。
(5)甩肩
甩肩動作展現的是肩部動作的力量釋放的震撼效果,舞蹈中的甩肩動作,依靠舞者肩快速、有力、有彈性的甩動,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既展現了蒙古族舞蹈的粗獷與豪放,又體現了舞者強大的肌肉力量與精準的動作控制能力。
甩肩的基本功練習,要保持腰部挺立,雙肩放松;用三角肌、胸大肌收縮的力量,把肱骨、肩胛骨向前收回來,再快速、有彈性地向后甩出去、再還原。
(6)碎肩
碎肩動作以其快速而細碎的肩部抖動而獨具特色。舞者通過肩部的快速抖動,以碎肩的姿態傳遞舞蹈的節奏和韻律,靈動展現了蒙古族舞蹈的活潑與魅力,體現了舞者對身體協調性的高超技藝。
碎肩的基本功練習,要注意腰部、后背的控制,雙臂放松,不能憋氣。
2.“肩”部動作的呼吸配合
舞蹈中的呼吸是舞者控制身體、表達情感和保持動作流暢性的基礎,舞者以呼吸的節奏和深度調整,有效控制肌肉,使舞蹈動作更加精準、有力。蒙古族舞蹈中的呼吸方式深刻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質,在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功練習過程中,通常從地面體態動律的緩慢呼吸練習為開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呼吸的運用。蒙古族舞蹈較多采用“長吸慢呼”的技巧,在表達蒙古族人民身處廣袤草原時的豁達與英勇的同時,維持呼吸的平穩與均勻。
蒙古族舞蹈中多樣的肩部動作伴隨著獨特的呼吸模式,一般來說,硬肩動作在肩部迅速交替的過程中,伴隨短促有力的呼吸節奏,通過快速吸氣與呼氣,強化動作的力度與節奏感,體現了蒙古族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柔肩動作強調呼吸的綿長與均勻,以深呼吸的方式,使氣息與肩部柔和細膩的動作相融合,展現出蒙古族女性柔情似水的內在氣質;繞肩動作要求舞者以流暢的呼吸起伏與肩部的旋轉形成和諧的韻律,體現蒙古族舞蹈的靈動;聳肩動作在肩部快速聳動的瞬間,伴隨快速的吸氣與呼氣,通過氣息的瞬間釋放,增強動作的輕盈感與活力;甩肩動作對舞者深呼吸的力量積蓄十分關注,以呼氣的力量釋放,在肩部快速甩動的瞬間營造強烈的視覺沖擊,將蒙古族舞蹈的粗獷與豪放展現的淋漓盡致;碎肩動作需要舞者短促而頻繁的吸氣與呼氣,使氣息與肩部動作形成緊密的互動,通過氣息的下沉與腰部的發力,帶動肩部快速而有力的抖動,形成了蒙古族舞蹈特有的動感與節奏。
3.“肩”部動作的情感傳遞
“肩”部動作在蒙古族舞蹈的情感傳遞層面,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作用。硬肩的剛勁有力,伴隨著短促有力的呼吸,瞬間點燃觀眾心中的激情,傳遞著蒙古族漢子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柔肩的細膩流暢,好似草原徐徐清風,輕拂心田,傳遞著蒙古族女性溫柔細膩、內斂深沉的情感韻味;繞肩的靈動旋轉,展現著蒙古族人民的內心喜悅與歡愉,而聳肩與甩肩的輕盈與力量,則分別傳遞出輕松愉悅與豪邁奔放的情感色彩;碎肩的快速抖動,以節奏化的強烈表達,將舞者內心的激動與熱烈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4.“肩”部動作在舞蹈的重要地位
蒙古族舞蹈的一大亮點在于演員上身肢體的標志性抖肩動作,蒙古族肩部動作不僅引領上身的運動軌跡,更是構建蒙古族舞蹈獨特扭韻的關鍵。通過肩部靈活的前后扭動,不僅帶動了手臂與腕部的流轉,還巧妙地融合了腰部的律動以及下肢的協調動作,共同編織出蒙古族舞蹈那舒展而柔美的韻律之美。肩部動作還是實現蒙古族舞蹈中柔臂技巧的重要驅動力,引領著手臂與腕部的柔美延展,結合下肢的橫移步法,完美呈現了柔臂的靈動與和諧。更為深遠的是,肩部動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運用遠不止于此,它還廣泛參與到提腕、壓腕等多種細膩動作的完成中,與舞蹈中的其他元素緊密相連,共同構建了一個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肩部動作與其它蒙古族舞蹈語言的相互關聯與配合,不僅增強了舞蹈的動態表現力,更使得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色得以更加鮮明、深厚地展現,讓觀眾在觀賞中深刻感受到這一民族舞蹈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5.“肩”部動作的文化凝結
“肩”部動作在蒙古族舞蹈中,不僅是技藝精湛與美學追求的直觀展現,更是民族文化精髓的深刻凝聚與傳承。抖肩,獨特的民族舞蹈元素,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蒙古族悠久的歷史傳統與鮮明獨特的民族性格
硬肩對草原生活中騎馬、狩獵等動作的模擬,以剛勁有力的肩部舞動,象征著蒙古族人民面對惡劣自然環境時的堅韌與不屈,硬肩蘊含的力量,正是蒙古族民族精神中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真實寫照,展現著蒙古族人民堅韌不拔、大氣磅礴的民族性格;細膩流暢的柔肩,展現了蒙古族女性溫柔、內斂的氣質,映射出蒙古族文化中對和諧、寧靜生活的向往;繞肩動作,以對草原廣闊無垠、萬物生長的生動描繪,傳遞著蒙古族文化中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理念;聳肩好似草原上的鳥兒振翅高飛,寓意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甩肩的力量釋放,如同草原上奔騰的駿馬,展現出蒙古族人民面對困難時的勇敢與堅韌。
(二)蒙古族舞蹈“肩”的審美意蘊
1.“肩”部動作蘊含的韻律之動態美
舞蹈中的“肩”部動作無不展現著蒙古族特有的韻律動態美,舞者以嫻熟的肢體語言,伴隨音樂的旋律,以肩部的多種舞蹈姿態,為觀眾呈現著猶如草原之上奔騰駿馬的灑脫和自在,展現出強烈的節奏感和流動性。流動中的節奏感,體現于動作的頻率和力度之上,還體現于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協調配合中,形成整體動作的和諧統一。肩部動作的韻律之美,不僅增強了舞蹈的動態效果,更使觀眾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視覺上的愉悅和心靈上的震撼。
2.“肩”部動作蘊含的靈動之神韻美
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動作,往往能夠細膩地捕捉并表達舞者的內心情感,將情感轉化為舞蹈語言,使觀眾能夠感受到舞者所傳遞的意境和情感,呈現“肩”部動作蘊含的靈動之神韻美。如,聳肩動作的輕盈與力量相結合,恰似草原上初升的太陽,映照出蒙古族人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傳遞出他們對生活無盡的熱愛與向往;碎肩動作的高頻詞抖動,最大程度還原駿馬飛奔的姿態,展現出蒙古族人民的勇敢與堅韌。這些“肩”部動作通過細膩的表現和情感的傳遞,形成了舞蹈中靈動之神韻美。
3.“肩”部動作蘊含的藝術之想象美
肩部動作作為蒙古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對草原生活場景的再現,更是對民族精神和審美追求的深刻反映。肩部動作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創意,將蒙古族人民的審美追求和藝術想象融入其中,形成了舞蹈中獨特的藝術之美。觀眾在藝術欣賞中,感受著舞蹈的藝術魅力,領略著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三、結語
蒙古族是一個崇尚自然、自由奔放、英勇善戰且擁有豐富文化和歷史底蘊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熱情奔放,節奏明快,動作剛柔并濟。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豐富多變,無論是硬肩的剛勁、柔肩的細膩、繞肩的靈動、聳肩的灑脫、甩肩的震撼,還是碎肩的歡快,都充分展現了蒙古族舞蹈的獨特韻味與民族風情。
文章來源: 《尚舞》 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