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順愷中國畫《纖夫》的動態美學
《纖夫》是畫家周順愷于1997年三峽寫生后的創作,已被廣東省美術館收藏。這件作品有別于其他作品的構圖和立意,以動態的視角和敘事方式,成為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畫面主體是俯視角度下的七位纖夫在奮力拉纖的場景,他們姿態各異,以“之”字形排列,展現了豐富的動態美學。
一、動態凝視與空間審美
(一)登高俯視
俯視是一種從高往低的觀看方式。這種觀看方式,無論是對觀看者還是對被觀看者來說都是一種特殊的經驗。對古代人而言,登高是最常見的形成俯視的方法。詩人、畫家在俯視角度下的創作,意在對圍繞在身邊的人的擺脫,也可以說是對世俗生活的擺脫。因此,對人生命運的總體性思考會在登高的時候自發地涌現,從高處俯視,一切都顯得既真切又渺小,而纖夫恰是社會底層最渺小的群體之一。周順愷站在山頂向下垂直俯視纖夫們勞動,由上而下的視覺移動,突破了以往繪畫視覺角度和固有經驗。
(二)動態凝視
心能觀靈,而目只能見有。畫家的凝視將現象的變化截斷,在被揭示的在場的永恒瞬間中,從時間流動之外的有利位置觀照視野中的景物;而在觀看的時間中,觀看的主體將他的凝視與奠基性的感知融合為一,成為最初頓悟的完美再現。藝術家用真實的觀看加之無限的思維靈感不斷激發自我的想象與創造才情,讓表現手法和創作形式作為思想的載體,突破了“視覺規訓”的困境。藝術是一種生命的態度,繪畫中的“動態性”創作過程的本質是對象“動態”知覺解體與再度整合的過程。纖夫的勞動過程在周順愷的眼里和心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重現,立體且多變的人物姿態,情緒飽滿且極富藝術張力,給觀賞者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感。
中國傳統繪畫一直追求畫動為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但動態美學理論的發展讓現當代繪畫等視覺表現藝術掙脫了傳統繪畫“靜”的枷鎖,走向畫靜為動的動態美學境界。動態性審美的對象不是靜態的事物,而是事物的狀態,狀態在時間的流動中必然是不同的。動態表現的追隨者塞尚認為,畫家在自然中不可能看到線條,看到的只是色塊,他認為畫中不應該有線條的出現,色彩應具有更強的動態感。寫實的畫家大多注重線、形、體的靜態組合以及靜態的空間還原,而寫意的畫家大多注重動態的空間還原,以動態美學為依據的藝術家更注重空間和時間的呼應,他們表現出的動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動態美。
二、動態留白與虛實相生
虛與實向來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靈魂,留白不僅是畫面的留白,也包含精神上的留白、時間軸上的留白和傳達過程中的適當留白。虛實相生,是在“靜謐”中進行關鍵信息的傳達的方式,給關鍵的視覺符號——纖夫的拉纖瞬間以更大的張力和主體注視。
(一)計白當黑
纖繩、頭巾和人物背景“計白當黑”的處理手法,與纖夫黝黑的形象形成明暗對比,突顯人物的動態。“白”的部分可以想象為光的反射,纖夫身處江邊淺灘,正午時分的俯視下,江面的反光將周圍的環境虛化,耀眼的光斑以留白處理,使畫中人物大面積的濃墨靈動起來,不斷拍打岸邊的江水灑落在纖夫身上,浸濕纖繩和頭巾的水花在陽光下反射成為斑駁的“留白”,讓人物形象于極密實處見氣流傳動,將觀者的目光凝視在纖夫拉纖的動態中,形成一種劇場性的高光時刻。
中國傳統文化中光與明的指向并非看見的物體或色彩,而是指一種心靈觀念和感悟體驗,確切地說是更為直接和巨大的能量轉化方式。物理學中的光在“雙縫實驗”中被認為是一種能量傳播方式,即可見光通過眼睛接收,而不可見光的能量傳播是依靠意識的知覺作用。西方透視理論體系支配下重視的是人物的光影、明確的方向感、焦點透視等,周順愷在人物的光影塑造上,既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形式語言又繼承了中國傳統“移覺”式的觀念,專注地感知繪畫對象的視覺信息,不僅僅是視網膜下的摹寫和意象的抒懷,而是通過其內心明晰的觀察,將主觀感知心與物交融合一,將勢、光、韻調三方面結合起來,計白當黑的處理把光色來作為色彩理解,將人物的形和“無聲”的川江號子聯結起來,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完整的動態視覺的在場性。
(二)占風望氣
畫家在人物塑造上,用墨、用線都非常“奔放”,不拘于細節的追求,更看重整體形態的把握,運用塊面的濃墨漸變,力求保證畫面對近似整體剪影輪廓的描繪。纖夫身下的陰影,提筆向上用淡墨皴染,可以解讀為正午時太陽照射在纖夫身上的影子,但從筆法的角度來看,更有一種熱氣蒸騰的朦朧感,在風的吹動下,熱氣不停地向上飄散,是纖夫力量的宣泄與蒸發,對抗風形成帶有瓦解力量的勢,與向畫面下方拉纖的動作形成對抗,也凸顯了纖夫不畏懼艱辛的抗爭過程,使畫面呈現出不斷加大的時間移動感。
三、詩書畫印的節奏韻律
《纖夫》畫面右側的題跋自上而下一氣呵成,韻律十足,“翻過一山又一山,闖過一灘又一灘,爬過道道石坎坎,淌過條條水灣灣,望了星星望月亮,望了夜晚望白天,望了青山望綠水,望了石巖望沙灘,船帆懸于激流上,號子埋在浪谷間,纖痕道道無言語,篙竿點點寫史篇……”題跋的詩歌與畫面在內容與形式上形成完美的韻律呼應,書法力道的遒勁、線勢的流蕩生動也在觀者閱讀圖像和文字內容時向縱深蔓延。畫面右下角的“厚積薄發”與左邊中部的“困而知之”兩枚閑章,也照應了畫家在創造動勢下的有感而發。
此時,畫家與觀者的凝視在畫面中被融合在一個瞬間里,這個瞬間是集體記憶的動態影像的回憶,是對時間結構化處理——畫家通過詩書畫印的結合,將纖夫的形象鮮活地存在于自我的意識中;而在觀者的意識中,他將畫面中的形象拉回到自己隱形的知識軌道上,從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的角度重新審視對象。畫家對于空間形態的認識,已不僅僅是物體空間的真實,而是經過意識、感覺、秩序化的空間形態,他用人物和情境的契合及其連續運動構成《纖夫》的動態韻律。由色彩、線、面、物質、動態、空間要素相互關系的構成,追求隱藏著自然結構的本質和各種力之間的復雜關系的視覺刺激,體現畫家的主觀意念。
四、總結
周順愷作為畫家有著深刻的睿智和聰慧,他的藝術感覺直接來源于現實,善于將眼前看到的直接導入對生命形態與生命尊嚴深層的汲取中。特別是在《纖夫》這張作品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到他的稟賦和性靈中對現實生活和自由靈魂的充分體現。在對底層民眾疾苦的命題與立意的一筆一畫里,他的博愛力量與負重感,使我們更多地體會到他隱藏在作品中的悲憫之心,以及他所承受的不能承受之痛。正如宗白華所說:“心靈必須表現于形式之中 ,而形式必須是心靈的節奏,就同大宇宙的秩序定律與生命之流動演進不相違背,而同為一體一樣。”這也正是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
文章來源:《安徽科技報》 http://www.007hgw.com/w/qt/3531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