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青年就業境遇審思
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成為推動產業變革與社會轉型的核心動力,這一力量不僅為青年就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同時也對青年能力素質與職業觀念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青年必須摒棄陳舊觀念,以更加開放和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就業市場,加快學習知識技能的步伐,緊跟時代潮流,掌握未來所需的技能和知識,以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一、新質生產力對青年就業的影響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勞動科技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勞動形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從傳統手工勞動、機械化生產到如今智能化、個性化作業,勞動方式日益多樣化、靈活化。這一轉變減輕了勞動者的身心負擔,為青年群體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與自我實現平臺。
(一)新興職業領域的涌現和就業市場的細分化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拓展了青年群體的職業發展空間,對青年群體的知識儲備提出了復合型要求,導致專業技術能力與崗位需求匹配約束加深。其一,數字技術深度滲透引發傳統產業形態革新,從業者建立動態能力更新體系,通過持續知識迭代保持職業競爭力。其二,生產力的進步推動職業分工向專業化、精細化演進,催生出大量就業機會。在此背景下,青年可依托自身職業發展與興趣愛好實現個性化就業。然而,教育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也會導致部分青年在就業過程中面臨技能與崗位不匹配的問題。
(二)技能要求的提升與就業門檻提高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質人才的培養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與關鍵路徑。新質生產力催生新型技能需求體系,導致勞動力市場格局發生巨大改變,給青年職業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其一,新質生產力對青年技術結構提出復合型要求。隨著產業的升級與技術的發展,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單一的專業知識儲備難以滿足崗位需求;其二,以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要素加速替代低技能、低附加值崗位。因此,青年群體必須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加強自身綜合能力,具備更高水平專業技能,同時具備快速學習新知識、適應新技術的能力。
(三)工作模式與職場環境的變革
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給現存的工作模式和職場環境帶來了變革。其一,新質生產力打破傳統就業時空限制,使靈活就業與遠程工作成為流行職業選擇。其二,在技術賦能的背景下,職場空間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演進,新興數字化工具與智能化設備成為職場工作的標配。同時,創新、協作等價值觀逐漸成為職場文化主流,青年群體須主動適應職場文化新要求,便于更好地融入職場。
二、重塑青年就業生態的創新策略
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質變躍遷,是推動實現我國就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為此,培養符合新質生產力所需的人才需要政府、學校和青年自身“三位一體”,協同發展。
(一)加快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培養符合新質生產力所需的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首先,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高校要繼續完善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動態調整學科設置,結合科技創新人才知識結構,構建適應學生多元發展的課程體系,同時提高就業教育精準性,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其次,構建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協同創新網絡,促進文理學科滲透度與理工領域融合度的雙向提升。以重大科技攻關方向為牽引,建立跨學科研究聯盟;以產業變革需求為導向,設計模塊化課程集群,建立學科動態調整評估體系,確保交叉學科建設與技術創新周期保持同步演進。
(二)加快教育體系與職業培訓的融合創新
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智能技術深度賦能教育鏈與產業鏈融合創新,構建起適應技術變革的職業能力更新系統,為社會勞動形態的范式轉型提供關鍵支撐,使產教融合與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更具現實基礎。一方面,要推進終身職業能力培訓制度化建設,通過制度創新實現教育服務覆蓋青年勞動者職業發展全周期,同時通過提升人才薪酬、福利待遇等加強青年群體保障。另一方面,加強對青年的職業道德教育,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育深度嵌入青年培養全過程,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三)構建支持青年創業的生態系統
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一方面,促進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創業者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渠道。另一方面,要增加對青年創業的金融支持。政府和金融機構可為青年創業者提供貸款、風險投資等金融支持,幫助他們克服創業初期的資金困難,降低創業門檻,鼓勵更多人選擇自主創業。
三、結語
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浪潮下,青年需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一是加強社會實踐鍛煉,培養工作能力和職業認知;二是建立持續學習機制,形成動態適應性的知識儲備系統;三是強化認知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心理調控能力。同時,學校要加速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梯隊,為加快實現教育強國目標提供可持續的人力資本保障。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也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支撐。
文章來源:《重慶科技報》 http://www.007hgw.com/w/qt/3527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